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讲 新人教版选修1.doc
4页1选修一选修一 第第 1 1 讲讲1.(2017·山东济南一模)导学号 99522472材料 建安元年(196 年),曹操颁布了《置屯田令》 ,任命枣祗全权负责屯田事宜枣祗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一部分交给军队去耕种,这叫军屯,另一部分招募流浪的农民来耕种,这叫民屯民屯 50 人为一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屯民不隶属于郡县,而属于典农管辖,所以他们被称为“典农部民” ,或称“屯田客” 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使用官牛者,官六民四;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军屯以士兵屯田,设绥集都尉管理,60人为一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军屯最初大都是临时因地制宜,规模较小,直到曹丕掌权时期才大规模地推行开来 《三国志·魏书》记载, “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 ,使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摘编自张作耀《曹操屯田述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操推行屯田制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曹操推行屯田制的影响[答案] (1)内容:分民屯和军屯两种模式;土地国有;设专职的官员进行管理;不隶属郡县,编制独立;按比例分配收获物。
2)影响:有利于解决流民问题,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开垦荒地,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物质条件但是屯田制对农民的剥削仍然较重[解析] (1)根据材料“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一部分交给军队去耕种,这叫军屯,另一部分招募流浪的农民来耕种,这叫民屯”可归纳为土地国有、分民屯和军屯两种模式;根据材料“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屯民不隶属于郡县,而属于典农管辖” 可归纳为设专职的官员进行管理、不隶属郡县,编制独立;根据材料“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 可归纳为按比例分配收获物2)根据材料“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 ,使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权统治、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的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2.(2017·广西五市模拟)导学号 99522473材料 中唐“干戈兴,赋税繁” ,均田制、户籍和租庸调发生了很大变化,且充任“唐宋变革”的先导两税法行于天下,国家舍丁税产,私人资产多少,遂成为国家征税派役的主要依据,赋役征取,远不像以前重在掌握户籍和授田那么单纯,数量不多的里正等乡官,已经不能适应舍丁税产后更为复杂多变的情况。
“惟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2下之治,若网之在纲,有条而不紊”的旧秩序, “至于今日,一切荡然而无有存者” 赵宋基于“不抑兼并”的国策,相应采取了实用主义的征税派役,即以富户充当乡役来取代乡官,去自行完成征税派役及捕盗等任务,即所谓“以民供事于官为役” 两宋乡役取代乡官,意味着专制国家对阶层社会支配方式的重要转换,即不再以乡官为主渠道……总之,两宋乡役送走了国家凭借乡官支配县以下基层社会的旧方式,拉开了“县令之职,犹不下侵”的序幕此幕一经拉开,以士绅和宗族为代表的地方势力,立即以应对乡役为契机,不约而同地参与到重新构建基层社会新秩序的进程中来——摘编自《宋元明清基层社会秩序的新构建》(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乡役取代乡官的原因2)根据材料所学知识,简析宋代乡役取代乡官的影响[答案] (1)原因:唐代两税法改革后,赋税制度已经改变,舍丁税产(即以人丁为主改为以财产为主要依据征税);宋朝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倚重乡役进行(或答乡绅、地主、富农)管理乡村和征税;现有的乡官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管理形势2)影响:改变了国家(唐朝廷)对基层社会的治理(支配、管理、征税)方式;改革有利于发挥地方乡绅富户的就近影响力,减少政府任官数及俸禄开支;容易造成地方势力膨胀,朝廷政令执行不力。
[解析] (1)依据材料“两税法行于天下,国家舍丁税产,私人资产多少,遂成为国家征税派役的主要依据,赋役征取,远不像以前重在掌握户籍和授田那么单纯,数量不多的里正等乡官,已经不能适应舍丁税产后更为复杂多变的情况”可以得出唐代两税法改革后,赋税制度已经改变,舍丁税产;现有的乡官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管理形势;“赵宋基于不抑兼并的国策,相应采取了实用主义的征税派役,即以富户充当乡役来取代乡官,去自行完成征税派役及捕盗等任务”可以得出宋朝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倚重乡役进行管理乡村和征税2)依据材料“两宋乡役取代乡官,意味着专制国家对阶层社会支配方式的重要转换,即不再以乡官为主渠道” 、 “以士绅和宗族为代表的地方势力,立即以应对乡役为契机,不约而同地参与到重新构建基层社会新秩序的进程中来” ,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是改变了国家(唐朝廷)对基层社会的治理(支配、管理、征税)方式;改革有利于发挥地方乡绅富户的就近影响力,减少政府任官数及俸禄开支;容易造成地方势力膨胀,朝廷政令执行不力3.(2017·安徽芜湖模拟)导学号 99522474材料 宋政府根据常产的多少和是否直接承担国家赋税将全部居民划分为主户和客户。
主户是指有田地、家产,并承担国家赋税的有产户 “容户”一词在唐期主要是指流亡他乡的客寓民户,这些人户失去了独立的户籍和国家法律的保护宋代,随着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佃农和主户一样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有独立的户籍宋代户籍管理制度非常严格,主户和客户还有相当数量的特殊户籍宋昺宗年间坊郭户作为户种正式产生,坊郭户即市民3家庭,包括商贾、手工业者和城内其他的居民家庭,坊郭户在宋代单列户籍,是古代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标志着城市经济的发达和非农业人口的增加,是封建城市人口管理的新方式——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籍制度变革的影响[答案] (1)特点:依据财产进行户籍划分;继承前代制度并进行完善;户籍管理制度严格;户籍种类繁多;户籍的资格逐渐放宽2)影响:提高了佃农的地位和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稳定;宋代户籍制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抵消了土地兼并对于国家政权的直接冲击,有利于国家巩固与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格的户等、户种划分,形成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宋代户籍制度遏制了人口的正常流动,限制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 (1)依据材料“宋政府根据常产的多少和是否直接承担国家斌税将全部居民划分为主户和客户”可以得出依据财产进行户籍划分;“容户”一词在唐期主要是指流亡他乡的客寓民户,这些人户失去了独立的户籍和国家法律的保护,宋代,随着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佃农和主户一样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有独立的户籍”可以得出继承前代制度并进行完善;“宋代户籍管理制度非常严格”可以得出户籍管理制度严格;“主户和客户还有相当数量的特殊户籍宋兵宗年间坊郭户作为户种正式产生,坊郭户即市民家庭,包括商贾、手工业者和城内其他的居民家庭”可以得出户籍种类繁多;户籍的资格逐渐放宽2)依据第一问的特点和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是提高了佃农的地位和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稳定;宋代户籍制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抵消了土地兼并对国家政权的直接冲击,有利于国家巩固与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格的户等、户种划分,形成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宋代户籍制度遏制了人口的正常流动,限制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4.(2017·四川乐山一模)导学号 99522475材料 为缓和社会矛盾,1712 年康熙颁发谕旨,把康熙五十年(1711 年)政府所掌握的全国人丁和应征的丁银,基本加以固定,作为以后每年征收丁银的常额依据,之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这一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未能解决赋役负担偏枯不均的问题雍正即位后,进一步加强赋役改革,推行摊丁入亩雍正元年(1723),按“因田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和“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的原则在直隶试点,将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第二年“造册征收,(在直隶全省)通省计摊,统为核算” 接着,除山西等少数省外,相继全国推行至雍正七年基本上普及到全国的绝大部分省区自此“一省之内,(亦)则例各殊”的徭役形式“始规划一” ,故有人称“(摊丁入亩)一举而数善备焉 ”——摘编自冯元魁《论清代前期的赋役制度》4(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时赋役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雍正推行赋役改革的历史作用[答案] (1)特点:继承前朝,因时更新;先行试点,逐步推广;丁随地起,地丁合一2)作用:统一赋役,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保证赋税,巩固财政收入;刺激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削弱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客观上有利于人口增长和清查[解析] (1)由材料中的信息“进一步加强赋役改革,推行摊丁入亩” “因田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 “在直隶试点” “相继全国推行”等信息,可以概括得出雍正时赋役制度改革的特点。
2)雍正推行赋役改革的历史作用,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统一赋役,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保证赋税,巩固财政收入、有利于刺激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等角度思考作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