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中职学校职高语文基础版第2册全册教案精美整理版.doc
99页人教版中职语文第二册人教版中职语文第二册 【【全册教案全册教案】】目 录第一单元风景谈 ……………………………………………………………………………………… 2包身工 ……………………………………………………………………………………… 7梦和泪 ……………………………………………………………………………………… 12第一单元检测题 …………………………………………………………………………… 15第二单元景泰蓝的制作 ……………………………………………………………………………… 20古代的服装及其他 ………………………………………………………………………… 22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 …………………………………………………………… 25第二单元检测题 …………………………………………………………………………… 30第三单元讲讲实事求是 ……………………………………………………………………………… 34敬业与乐业 ………………………………………………………………………………… 39民族自信力断想 …………………………………………………………………………… 41第三单元检测题 …………………………………………………………………………… 43第四单元计划 总结 请示 报告 第四单元检测题 …………………………………………………………………………… 47第五单元荷塘月色 …………………………………………………………………………………… 50故都的秋 …………………………………………………………………………………… 56记忆 ………………………………………………………………………………………… 60给我三天视力 ……………………………………………………………………………… 63第五单元检测题 ……………………………………………………………………………… 68第六单元1鸿门宴 ………………………………………………………………………………………… 70左忠毅公逸事 ………………………………………………………………………………… 74庖丁解牛 ……………………………………………………………………………………… 81琵琶行 ………………………………………………………………………………………… 87第六单元检测题 ……………………………………………………………………………… 962《《风景谈风景谈》》教案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紧扣中心将六幅画面巧妙地组合成一个和谐而完美的整体的写法。
2.体会运用衬托的手法和选用精当的动词对表现文章内容所起的作用3.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并学习和发扬这种崇高的精神教学重点1.弄清六幅画面是怎么组合成文的2.通过朗读、讨论、概括、复述、评析和作文等方式体会衬托的手法和品味精当的动词3.突出第六幅画面教学难点弄清六幅画面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设想1.第一课时从语言形式入手把握文章内容,第二、三两个课时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分析文章是用什么“形式”来表现内容的这种“形式·内容·形式”的教学过程,正适合文学作品的教学2.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①学生·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叶老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思想为指导,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尽量少讲,只起启发、点拨、引导作用,一半以上的时间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学②读写听说:四者相辅相成③语言训练·思维能力训练:二者有机结合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概括、分析、综合和想象等能力④语文·生活:二者有机联系最后的想象作文,既把阅读和写作,又把语文和生活融为一体;既加深了对课文写法的理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茅盾五十八年前写的散文,散发出青春的活力。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识记茅盾的主要作品和课文中重要字词的形音义2.用在高中一册学到的方法把握全文主要的内容,体会巧妙的构思,即分析作者是如何把不同的画面组合成文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 1.教师:(先板书课题)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是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他同鲁迅、郭沫若等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2.学生:将“幻灯片①”的内容抄写在“知识梳理本”上,再齐读一遍3.教师:本文和《白杨礼赞》被称为姊妹篇请同学们回忆:《白杨礼赞》赞扬了什么静思片刻,齐答明确:赞扬了抗日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采用了什么写法静3思片刻,齐答明确:象征、衬托或烘托、对比那么,本文赞扬了什么、采用了什么写法呢?让我们认真学习,准确回答这两个问题 二.讲解 (一)字词散发 1.教师:我们仍然用进高中以来学到的“组块法”(扣住课文中的字词,在形音义三方面进行散发,使它们形成一个有联系的“系统”,即“组块”)来自学以下 10 个词语2.学生:分小组自学,每人负责 2 个(或 3 个)词,查字典,在书上写批注,然后组内讨论,最后齐读老师出示的内容(见幻灯片②),在书上作补充批注二)把握内容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绿》《荷塘月色》和《灯》等散文时,是从哪三方面把握散文的“情”(即“神”,中心)的?(静思片刻,齐答。
明确:概括景物内容,筛选议论抒情语句,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思想2.学生:①齐读“预习提示”中“课文中的‘风景’,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人们的活动”这句话②每幅画面由一个小组的代表朗读,其余学生同时在书上作三种符号:在写自然景物的名称下加横线,在写人的活动的词语下加波浪线,给议论句加括号,然后由一个小组的代表从课后第一题中选择答案,给画面命名 3.教师:我们概括了景物内容,又筛选出了议论句,现在我们来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思想4.学生:先由一个学生读“预习提示”第一段和全文第一个注释,再由一个学生概括中心,最后全班齐读:赞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三)体会构思 为了弄清作者如何将六幅画面巧妙地组合成一个和谐而完美的整体,教师提出下边两个问题,每提完一个问题,学生个人思考(闭目静思半分钟)、小组讨论、组长发言,然后教师补充1.有人说,本文赞扬的是延安抗日军民,不应该写猩猩峡外的沙漠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明确:从内容看,赞扬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和其余五幅画面的内容一致;从散文的特征看,“形散”但“神不散”;从同国民党作斗争的需要看,利于掩护自己,便于发表。
2.有人认为,六幅画面重复多余,顺序杂乱你的意见如何?请谈谈看法明确:不重复,是用不同的人,即农民、文艺工作者、青年男女和战士,不同的活动,即劳动、生活、学习、休息和战斗,反映延安军民火热的生活和崇高的精神;不杂乱,四处议论层层递进,升华了中心,使六幅画面形成一个和谐而完美的整体 三.小结 教师:这节课应掌握哪三类知识?学生:思考片刻,指定考试不到七十分的回答明确:识记茅盾的主要作品,识记字词形音义,把握内容、体会构思 四.作业 完成每篇课文必做的作业:采用“组块法”将字词形音义整理在“知识梳理本”上第二课时:4教学要点 用朗读、概括、复述、比较等方式加深对衬托手法的理解,体会它对表现文章内容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 全班齐读四处议论句和中心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把握了全文的内容,体会了作者巧妙的构思这节课,我们从欣赏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用衬托的手法来表现文章的内容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衬托”下的定义:“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本文的六幅画面都用了“自然景观”来衬托“人们的活动”,即以“物”衬“人”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类,“正衬”就是用正面的事物(本文指美丽的景色)和类似的事物来陪衬主要的事物,“反衬”就是用反面的事物(本文指单调乏味的景色)来陪衬主要的事物。
三.讲解 1.概括 先朗读课文,六幅画面写自然景观的内容分别由六个学生朗读,其余内容由全班朗读每读完一幅画面就完成表格内容(见幻灯片③),第一幅画面由教师完成,其余的由每个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并指定五个学生回答要求:自然景观和人的活动的概括,要同老师的字数和结构相同,要抓住能衬托人的主要景物,要能体现人的精神完成表格后教师提问:六幅画面都是用“物”衬“人”吗?如果有不同的,请快速找出来,加以说明一分钟后,叫一个学生回答明确:“石洞雨景”中用公园角落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和公园里长椅上一对恋人,反衬一对青年男女;“北国晨号”中用一本贴照簿上的小号兵来正衬山峰上的小号兵这两处都是以“人”衬“人” 2.复述 要求:①先记叙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的活动,最后画龙点睛议论②复述时不能看课文,要抓住画面主要内容和特点,可作适当想象第一幅画面由教师复述第二、三、五、六幅画面分别由一个大组复述:①个人闭目静思一分钟→②同桌大声复述→③四个大组各推选一个代表比赛→④教师评分沙漠驼铃”复述:中午,太阳正施展出淫威,炙烤着大地沙漠上,放眼望去,茫茫一片,纯然一色,十分刺眼,空气似乎在作哄哄的火响;低头一看,驼马的枯骨赫然入目,令人毛骨悚然。
这是多么单调平板的景色!然而,你听,前方,送来了“丁当,丁当”的柔声;你看,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下,排列整齐的骆驼队伍,昂然高步,向我们走来了,走来了这是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我要赞美这敢于向恶劣的大自然挑战的伟大精神3.比较 茅盾的《白杨礼赞》和朱自清的《绿》也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请同学们回忆,它们分别是用什么衬托什么,各属什么类型,有何作用学生静思半分钟,指名回答明确:《白杨礼赞》用黄土高原的景色(雄壮、伟大,倦怠、单调)从正反两方面衬托了白杨树不平凡《绿》用梅雨瀑的美景从正面衬托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四.小结 5本节课,我们分析了六幅画面中衬托的手法,明白了它的定义、类型和它在每幅画面中起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采用衬托手法有什么作用学生闭目静思半分钟,同桌大声说,指定一个学生回答明确:全文采用衬托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突出,使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更加感人 五.作业 简析三篇散文衬托手法的运用要求: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分析《白杨礼赞》《风景谈》和《绿》这三篇散文中的衬托手法完成在练笔本上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品味精当的动词,体会它对表现文章内容所起的作用。
写 200 字左右的想象作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衬托的手法这一节课,我们先从欣赏的角度,品味 10 个动词,体会它们对表现文章内容所起的作用然后当堂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想象作文 二.讲解 1.学生:看幻灯片④,在原文这 10 个动词下加点,并在旁边写出括号里的动词,然后齐读这 10个句子2.教师:进高中以来,我们学习了品味动词的两种方法(学生齐答):一是“比较”法,就是从“语意轻重、范围大小、前后搭配、感情色彩”等方面,对一组动词进行优劣的比较;二是“评析”法,就是分析评说该动词对表现文章具体的内容(本句→本段→本篇)所起的作用,说说它美在何处现在我抛砖引玉,品味两个动词 送(传):这两个词都是写听到了“铃铛的柔声”,“传”只是客观地叙述声音传到了“耳鼓”,而“送”是从作者的主观感受来写的,带有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在“最单调最平板”的沙漠上听到了“柔声”之后的喜悦之情涌(升):“升”是由低往高移动的意思,“涌”是像水或云冒出、涌出的意思这里用“涌”才能与“心里”和“感想”搭配,同时,“涌”比“升”语意更重,更能突出整齐的骆驼队不畏酷热,“昂然高步”行进在茫茫沙漠上感人的力量。
“送”和“涌”从侧面写出了骆驼队的庄严、妩媚,表达了对敢于向恶劣的大自然挑战的人的无比崇敬之情3.学生:第三、四句的两个动词,在全班静思 1 分钟以后,指定成绩优秀的两个学生品味其余 6 个动词,分给 12 个小组,每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