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11 * 师说 教学设计1.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大江****尽
  • 文档编号:313889707
  • 上传时间:2022-06-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5.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师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2.掌握古汉语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教学过程一、背景及作者简介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博士、刑部付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

      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代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3.“说”这种文体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字词解释 1.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2)生乎吾前 “乎”通“于” (3)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词句解释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学者:求学的人 这里所说的“古之学者”,不仅指古代作学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时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夫:发语词,无实义庸:岂,哪知:管,过问。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作“知”的宾语,这个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年:生年于吾”作“生”的补语,可提至谓语“先后生”前理解,即“于吾先后生”,比我早生还是晚生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第一个“圣”“愚”是名词,第二个“圣”“愚”是形容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从师,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人却不从师之:结构助词,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即“不知句读”,“惑之不解”即“不解惑”或:有人,无定指代词不,通“否”这几个分句运用了“合叙”手法实际上应当分开解释,即“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好古文:喜欢古文古文,指先秦两汉言之有物的散文,与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相对韩愈、柳宗元大力倡导古文运动,不但用自己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3.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 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3)则耻师焉 同上 (4)不耻相师 同上 (5)孔子师郯子 同(1)三、结构分析 《师说》是一篇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着卓越见解的议论文。

      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 第一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二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本段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第四段,说明作《师说》的原因继第三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以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在开篇的第一句话中就带出,“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论的力度接着,对“师”的职责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简短的概括,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是指儒家的经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具体的任务就是“解惑”,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申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一有力的论辩,解决了“从师”的问题,已不容置疑然后,将讨论的焦点引到择师的态度和标准上来,推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具有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 如前所述,本文有复杂的写作背景,并不是一时的即兴之作经过前面一段的理性陈述,涌动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气”终于一吐为快第二段以感叹发端,携着批判的锋芒,如暴风聚雨,涤荡乾坤,令人耳目一新师道”唯其失传“久矣”,则今日扭转世风更难作者运用了三组对比,将论述的重点转移到批判现实中来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一段的开头语气又归于和缓、理智、在平易中道出“圣人无常师”的事实虽然论述文字很少,但十分有力无论是举实事,还是引言谈,都能令人心服最后,作者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专业有专攻”作结,既是对前面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的概括这一思想表现了一种动态观,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

      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对教育理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在当时,却遭到士大夫阶层的鄙视和痛恨,也不为一般人所理解 第四段,说明写作缘起 从表面上看,《师说》是为了鼓励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学“古文”而作的,也许还包含了一点自鸣得意的意思(因为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实际上这只不过是触动韩愈发表议论的一个契机,或者干脆说是一个借口全文论证严密,说理透辟,是一篇深思熟虑的作品,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对师生之间的往来赠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重点、难点解析 1.“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2.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明确: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并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 ”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3.阅读“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可怪也欤!”一段文字,讨论下列问题: (1)本段有哪几个对比?每个对比中,正确的态度与错误的态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错误态度,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2)几个对比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在段落中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每个对比之后,作者都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有关句子的语调相同吗?有什么意义? 明确:(1)本段有三个对比,第一个是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个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则耻师焉”的对比,致使“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第三个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对从师者“群聚而笑之”的对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几个对比之间有纵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横比的关系,先后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三个对比的顺序与之相应 (3)语调不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这是疑问语调:“……小学而大疑,吾未见其明也这是陈述语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是感叹语调,语调富于变化,不仅文气很顺,而且也增强了文章论辩的逻辑力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1贾谊《过秦论》公开课(28张PPT).pptx 2025年高一语文初升高语文衔接开学第一课《语你相遇踏上新程》公开课 (30张PPT)课件.pptx 2025年高一语文秋季开学第一课《学好语文诗意人生》公开课 (52张PPT)课件.pptx 人音版音乐九下第2单元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pptx 人音版九年级下册音乐《2月光下的凤尾竹》模板.pptx 人音版九年级下册音乐《1瑶族舞曲》模板.pptx 人音版九年级下册音乐《猎人进行曲》模板.pptx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pptx 人音版九年级下册音乐《1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模板.pptx 人音版音乐九下第2单元《天上掉下个林妹妹》ppt.pptx 人音版九年级下册音乐《2苗岭的早晨》模板.pptx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应用—仿写+课件.pptx 【高中语文】《红烛+》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pptx 人音版九年级下册音乐《1英雄赞歌》模板.pptx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7课《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优质课(27张PPT)课件.pptx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7.2归园田居(其一)》精品课(24张PPT)课件.pptx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7.2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23张PPT)课件.pptx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7.2归园田居》优质课(31张PPT)课件.pptx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7.2归园田居(其一)》优质课(25张PPT)课件.pptx 【品质】高中一年级(51)班《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主题班会(19张PPT).ppt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