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生物的致病性》PPT课件.ppt
25页第九章 微生物的致病性 微生物的数量多,种类复杂,分布广,大多数不引起人和动物发病,只有少数能引起人及畜禽发病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绝大部分病原微生物都是寄生性微生物,从生活的寄主获得营养,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以一定的毒害方式侵害机体,造成机体损伤和疾病另有一些寄居性微生物,长期生活在机体中,只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表现出致病作用 第一节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毒力细菌侵入机体的数量及门户细菌感染的类型一、细菌的毒力一、细菌的毒力 细菌的毒力是指病原菌致病性强弱的程度 构成细菌毒力的因素有侵袭力和毒素两个方面 (一)细菌的侵袭力 细菌的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并在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细菌的侵袭力与以下两方面因素有关菌体表面结构菌体表面结构 荚膜:细菌的荚膜具有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溶菌酶及补体等杀菌物质的作用,因而有助于在体内迅速繁殖和扩散 菌毛等粘附因子:细菌首先通过粘附因子宿主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等黏膜上皮细胞上,才能在局部定居、繁殖并引起疾病 其它表面物质:其它表面物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A蛋白、链球菌的M蛋白、大肠杆菌的K抗原等都具有抗吞噬和正常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
与侵袭力有关的酶类与侵袭力有关的酶类 透明质酸酶:在动物机体结缔组织中,有一种具有粘性的高分子多糖质,叫透明质酸酶它们可以水解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使其失去粘性,导致松弛,易于病原微生物扩散蔓延 溶纤维蛋白酶(又称链球菌激酶):群链球菌和葡萄球菌能产生这种酶,能将凝固的纤维蛋白迅速溶解,解除病原微生物的局限状态,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向组织深部蔓延扩散 卵磷脂酶: 魏氏梭菌能产生分解细胞的卵磷脂酶,使细胞坏死或红细胞溶解与侵袭力有关的酶类与侵袭力有关的酶类 胶原酶:魏氏梭菌能产生一种蛋白质分解酶,它能水解动物肌肉中网状结缔组织,使肌肉软化、崩解、坏死此酶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作用 DNA酶:细胞裂解后可析出DNA,DNA能使渗出液黏稠,使病原微生物活动受限而DNA酶能使DNA溶解,从而有利于细菌扩散 凝血浆酶: 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凝血浆酶,使血浆凝固,产生纤维性的网状结构,从而保护细菌免受吞噬二)细菌的毒素 毒素可以通过毒性作用危害宿主,或刺激机体发生变态反应,间接地对宿主造成损伤细菌的毒素主要有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种 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的主要区别见下表:特 性外 毒 素内 毒 素化学性质蛋白质脂多糖产生及存在部位由某些革兰氏阳性细菌或阴性细菌产生并分泌到体外 由革兰氏阴性细菌产生并在菌体裂解后才释放到体外耐热性通常不耐热,6080、30min被破坏 较为耐热,160、24小时才能被破坏 毒性作用特异性。
为细胞毒素、肠毒素或神经毒素,对特定细胞或组织发挥特定作用 全身性引致发热、腹泻、呕吐 毒性程度高,往往致死 弱,很少致死免疫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较弱,免疫应答不足以中和毒性能否产生类毒素能,用甲醛处理不能(三)细菌毒力的测定 最小致死量(MLD):能使特定的试验动物于感染后,在一定时限内发生死亡的最小微生物量和毒素量 半数致死量(LD50):在一定时限内能使半数动物于感染后发生死亡所用之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最小感染量(MID):是病原微生物对实验对象引起感染的最小剂量 半数感染量(ID50):是病原微生物对半数实验对象发生感染的剂量四)改变细菌毒力的方法 毒力增强的方法:连续通过易感动物,可使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增强;有的细菌与其它微生物共生或被温和噬菌体感染也可增强毒力 毒力减弱的方法:病原菌的毒力可自发地或人为地减弱人工减弱病原菌的毒力,在疫苗制造上有重要意义常用的方法有:将病原微生物连续通过非易感动物;在较高温度下培养;在含有特殊化学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此外,在含有特殊抗血清、特异噬菌体或抗生素的培养基中培养,甚至长期进行一般的人工继代培养,也都能使病原菌的毒力减弱二、细菌侵入机体的数量及门户二、细菌侵入机体的数量及门户(一)细菌侵入的数量 由于正常机体对外来细菌的侵入具有一定的天然免疫力,因此,细菌引起疾病除需要有一定的毒力外,还要有一定的数量。
(二)细菌侵入的门户 具有一定毒力和数量的病原菌,还要有适当的门户侵入,才能引起疾病,如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黏膜及皮肤都可成为细菌侵入的门户三、细菌感染的类型三、细菌感染的类型 病原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侵入机体,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这一过程称为感染或传染传染的过程是病原菌和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结果可以表现出下列几种形式一)隐性感染 虽经病原菌感染,但由于入侵的病原菌数量少、毒力弱或机体的抵抗力较强,而使机体的损害较轻,不引起明显的病变和临床症状机体通过隐性感染也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二)显性感染 机体经感染而出现明显病变和临床症状显性感染按感染部位及性质又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A 局部感染:病原菌侵入机体后,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局部病变的一种感染类型,称为局部感染B 全身感染:感染发生后,病原菌或其代谢产物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症状者,称之为全身感染全身感染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毒血症;败血症;菌血症;脓毒血症三)带菌状态(三)带菌状态 机体经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痊愈后,有时病原菌未及时消灭,继续在体内存在,并不断向外排菌,即称为待菌状态。
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通常将带有病原菌的健康者,称为健康带菌者;患病痊愈后短期内体内仍有病原菌存在者,称为恢复期带菌者带菌者也是重要的传染源之一,检出带菌者并对其进行治疗和隔离,对于控制传染源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节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性病毒的致病性病毒感染的途径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理病毒的干扰现象与干扰素一、病毒感染的途径一、病毒感染的途径 A.消化道感染 B.呼吸道感染 C.动物咬伤感染 D.接触感染 E.媒介昆虫叮咬感染 F.经胎盘或产道感染二、病毒感染的类型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1.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 隐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后,不能大量增殖,机体无临床症状,病毒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显性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致使细胞被破坏、死亡,组织损伤,机体出现明显症状二、病毒感染的类型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2.先天感染与后天感染 先天感染:病毒由母体经胎盘传给胎儿,或在 分娩过程中经产道感染胎儿的方式,又称垂直感染如孕妇于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而致胎儿先天畸形 后天感染:出生后,病毒在不同个体之间传播所导致的感染,又称水平感染三、病毒的致病机理三、病毒的致病机理 1.病毒对细胞的直接致病作用 病毒对细胞的直接致病作用主要是指由于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干扰和破坏了宿主细胞的正常代谢,造成细胞死亡即所谓杀细胞效应。
2.机体的免疫应答引起的免疫病理作用 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表面可产生新的病毒抗原,可诱发宿主产生免疫应答,也能造成病理损伤 3.病毒感染与肿瘤 四、病毒的干扰现象与干扰素四、病毒的干扰现象与干扰素 (一)、干扰现象 A.病毒的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或短时间内先后感染同一细胞时,其中一种病毒可以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B.干扰现象可发生于异种病毒之间,也可同种异型病毒之间,甚至灭活的病毒可干扰同株的活病毒 C.干扰现象通常是死病毒干扰活病毒,先进入细胞的病毒排斥、干扰后进入的病毒,数量多的、增殖快的病毒干扰数量少的、增殖慢的病毒,这多见于异种病毒之间四、病毒的干扰现象与干扰素四、病毒的干扰现象与干扰素(二)干扰素: A.干扰素是由大多数脊椎动物细胞受病毒或其他因子诱导产生的低分子蛋白质 B.干扰素的种类:根据干扰素的来源,人细胞诱生的干扰素有、和三种类型 C.干扰素的性质:干扰素性质比较见表 型别产生的细胞56、30minpH2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型 白细胞成纤维细胞稳定稳定较强较弱较弱型 T细胞不稳定不稳定较弱较强较强 干扰素性质的比较干扰素性质的比较四、病毒的干扰现象与干扰素四、病毒的干扰现象与干扰素D.D.干扰素还具有下列特性干扰素还具有下列特性 无抗病毒特异性,即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有高度种属特异性;有抑制细胞分裂、分化及成熟的作用,可用于肿瘤的治疗;有活化巨噬细胞及抑制细胞内寄生物的作用;抗病毒作用与抗体不同。
E.E.干扰素的诱生与抗病毒机理干扰素的诱生与抗病毒机理四、病毒的干扰现象与干扰素四、病毒的干扰现象与干扰素F.F.干扰素的作用干扰素的作用 病毒感染时,产生的干扰素可阻止、中断病毒增殖,从而中断发病;若疾病已经发生,在产生足够保护性抗体之前,干扰素可使机体恢复健康在防治病毒性疾病方面,可通过调节疫苗用量或分期接种疫苗,避免产生干扰现象,使之达到预期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