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单元检测卷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答案.docx
22页第四单元综合检测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文学在社会中承担何种职能?它的功能和意义如何?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恰恰意味着文学的功能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不妨将广义的文学缩小到叙事文学的范围内来专门加以观察小说在西方18、19世纪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仅仅是个文学史特例,它并非历来如此事实上,从《荷马史诗》一直到18世纪初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或小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与音乐和绘画一样,文学长期以来一直蛰伏于宗教和权贵的巨大阴影之下同时,文学的社会性内容也受到一定的压抑,对世俗生活的记录或对个人经验的描述尚未成为文学的重要使命不论是埃斯库罗斯,还是索福克勒斯,他们作品中个人经验的呈现和表述都是在神话的结构下展开的,同时与集体和社会的经验难以区分悲剧的发生总是与不可知的命运、必然性以及宗教信仰的存在纠缠在一起在中世纪,薄伽丘和乔叟的写作表明悲剧中的宗教人物形象开始向世俗显贵人物转移按照雷蒙·威廉斯的描述,悲剧的重点已经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苦难”转向世俗社会的“成功与失败”,而“命运越来越多地指涉世俗的成就”。
但从总体上看,对宗教的信仰仍然主宰着悲剧的最终和解而到了文艺复兴之后,文学对于世俗经验的描述的比重进一步加强,悲剧发生的动力从命运的逻辑和宗教的意志变成了个人选择性的行动,特别是这种行动在道德上的过失和瑕疵从文学的功能方面来看,它与宗教一样,都是超越现实的伟大的激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在欲望受到挫折时,在遭遇生活中的巨大不幸或失败时,希望能从文学中找到解释和安慰,因此文学中就有了超越现实的创作只不过,这种超越往往是象征性的,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机制而出现的,不可能获得理性的证明和宗教活动一样,超越的途径是一种想象性的和解与欲望的满足,具有一定的仪式性在西方悲剧常见的形式中,威胁的解除和欲望的满足都由于最后宗教人物形象的出现或暴力政权的更迭而获得解决在阿拉伯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学代偿性安慰机制的重要性在假托山鲁佐德讲述的故事中,不管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如何充满凶险,曾经出现过怎样的挫折、失败和幻灭,到最后,绝大部分结尾总是以和解结束在中国古代的叙事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夸父逐日的结果显然是悲剧性的,但夸父被烧死之前所投出的手杖却变成了一片森林,因此这种失败未尝不可以被描述为一次胜利。
问世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聊斋志异》为我们考察这种超越机制提供了一个范本为什么《聊斋志异》会出现在中国的北方,而非江南,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陈寅恪的解释是:《聊斋志异》的出现是社会环境压抑的结果,从而假托于狐女灵怪,对自身的经验和欲望进行宣泄、超越而在晚明时期的江浙地区,由于地方丝织品经济所造成的社会繁荣,特别是当时社会名流生活风习的政治性空间已有了相当的自由度,吴越名流已经可以在世俗社会中与那些“狐女”(比如柳如是等人)自由往来,不必像蒲松龄那样假托于梦幻了18世纪末,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开始在欧洲诞生,由于宗教的衰弱和资产阶级的日益强大,为了化解日益粗鄙化、程序化的功利主义意识形态危机,文学开始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其功能被加以强调: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作为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安慰剂和黏合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启蒙运动的深入,文学从一种神秘的经验开始转变为一个“科学化”的、可以被我们充分认知的知识领域发轫于18世纪末的欧洲文学变革,与其说是对文学功能的重新发现,还不如说是对文学的强行“征用”而中国近现代小说革命和文学革命则毫无疑问受到这一变革的影响,尽管两者之间的出发点、具体进程和结果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文学作用的过分强调。
小说这样一个形式,从“街谈巷议”的微末小技,一跃而成为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关键摘编自格非《文学的邀约》)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不同时代的文学,其功能和意义从来都是不一样的,这恰恰意味着它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B.在中世纪,悲剧中的宗教人物形象开始向世俗显贵人物转移,但总体上对宗教的信仰仍然主宰着悲剧的最终和解C.18世纪末欧洲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的诞生,既是社会发展进程的需要,也是文学神秘性消解的结果D.无论是发轫于18世纪末的欧洲文学革命,还是中国近现代文学革命,二者都过分强调了文学的社会作用答案 A解析 A项,原文是说“没有固定的答案”而非“从来都是不一样的”;“意味着”的表达亦与原文表述不一致,原文是“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恰恰意味着文学的功能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对现实生活认识的局限性,会使人们在欲望受挫及遭遇不幸或失败时,想寻求一种解释和安慰,文学和宗教往往能满足人们这种需求B.中西方文学中都有很多作为代偿机制出现的超越现实的创作,这表明很多时候文学其实无国界,其中都有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
C.《聊斋志异》没有出现在江浙的原因,可能是当时江浙的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吴越名流可与“狐女”相往来,不必假托于梦幻D.小说在18、19世纪取得重要的社会地位,成为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关键,是社会发展到一个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答案 D解析 D项,“必然结果”表达过于绝对,原文第2段明确说“小说在西方18、19世纪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仅仅是个文学史特例,它并非历来如此”3.下列古代叙事作品没有体现文学的“代偿性安慰机制”的一项是( )(3分)A.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结尾,梁祝双双化蝶B.《孔雀东南飞》结尾,兰芝与仲卿化为相向而鸣的鸳鸯C.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窦娥三桩誓愿都应验D.蒲松龄的《狼》(其二)中,屠户最后杀死了两只狼答案 D解析 D项,蒲松龄的《狼》(其二)的情节是现实中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因此并非代偿机制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文学的功能和意义在18世纪前后有何不同4分)答案 ①从《荷马史诗》一直到18 世纪初,文学没有体现出特别的重要性,只是通过想象性的和解与欲望的满足,提供一种代偿机制给人以安慰;②18世纪末,文学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作为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安慰剂和黏合剂,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解析 文章第2段说“从《荷马史诗》一直到18世纪初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或小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第4段说“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在欲望受到挫折时,在遭遇生活中的巨大不幸或失败时,希望能从文学中找到解释和安慰,因此文学中就有了超越现实的创作只不过,这种超越往往是象征性的,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机制而出现的,不可能获得理性的证明和宗教活动一样,超越的途径是一种想象性的和解与欲望的满足,具有一定的仪式性”由此概括出:从《荷马史诗》一直到18 世纪初,文学没有体现出特别的重要性,只是通过想象性的和解与欲望的满足,提供一种代偿机制给人以安慰;文章第7段说“18世纪末,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开始在欧洲诞生……其功能被加以强调: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作为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安慰剂和黏合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启蒙运动的深入,文学从一种神秘的经验开始转变为一个‘科学化’的、可以被我们充分认知的知识领域”由此概括出:18世纪末,文学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作为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安慰剂和黏合剂,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5.诞生于文艺复兴后期的《哈姆莱特》与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玩偶之家》两部戏剧中,主人公悲剧发生的动力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答案 ①相同点:二人悲剧发生的动力都有个人选择性行动的因素:哈姆莱特优柔寡断,迟迟不采取行动;娜拉玩偶般地先后屈从于父亲、丈夫②不同点:哈姆莱特悲剧发生的主要动力源于时代、社会和命运安排的必然性;而娜拉的悲剧更多是缘于自身认知没有觉醒而做出的错误选择解析 相同点:文章第3段分析悲剧发生的动力时说,“到了文艺复兴之后,文学对于世俗经验的描述的比重进一步加强,悲剧发生的动力从命运的逻辑和宗教的意志变成了个人选择性的行动,特别是这种行动在道德上的过失和瑕疵”《哈姆莱特》和《玩偶之家》的悲剧发生的动力都有个人选择性行动的因素:哈姆莱特优柔寡断,迟迟不采取行动得知父亲死讯的哈姆莱特开始变得尖锐敏感,沉郁低落,多疑内向,沉溺于冥想之中在这种心理下,他变得优柔寡断,喜怒无常,思虑繁重却缺乏果敢的实践能力他这种双重的性格使他在机会面前犹豫不决,在责任面前痛苦逃避,这导致了他无法果敢地进行复仇这个要求极高的行为,以至于发生最后的悲剧而娜拉的父亲与丈夫都剥夺了她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她只能选择忍耐早在娜拉与父亲生活时,她就从来不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父亲玩偶般地先后屈从于父亲、丈夫不同点:哈姆莱特悲剧发生的主要动力源于时代、社会和命运安排的必然性。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神学的影响力下降,人们开始尊重生命,观念具有普世意义,但同时封建思想仍然桎梏着一些人的思想从当时的客观情况来看,丹麦是一个处于封建末期的王国,哈姆莱特则是一个外出留学的“进步青年”,一个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者、学者由于初期的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是不成熟的,具有一定的软弱性,所以必然无法同腐朽但是依旧强大的封建势力进行斗争于是哈姆莱特的复仇不是立即发生的,而是由于客观条件对他的压迫使他的复仇一步步地推后,最后造成了他悲剧的人生而娜拉的悲剧更多是缘于自身认知没有觉醒而做出的错误选择娜拉小时候是父亲的玩偶,结婚了却又成了丈夫的玩偶,她从来不曾真正在社会上独立过在这样一个大男子主义盛行的时代,娜拉的所谓觉醒,不过是假象,她想要走出去,可是她又能走去哪呢?依靠什么让自己过上好的生活呢?娜拉最后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大雷雨①(节选)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卡巴诺娃 我跟你说的话,你都记住了吗?要牢牢记在心上卡巴诺夫 我都记住了,妈卡巴诺娃 嗯,现在一切都准备好啦你只要告别一下,就可以走啦卡巴诺夫 是,妈,是该走了。
卡巴诺娃 哼!卡巴诺夫 您还有什么吩咐?卡巴诺娃 你傻站着干吗,难道不懂得规矩吗?去吩咐一下你媳妇,告诉她,你不在家的时候该怎么过日子卡捷琳娜垂下眼睑)卡巴诺夫 我想,她自己知道的卡巴诺娃 别废话!说,说呀,你去吩咐她!也让我听听你是怎么吩咐她的!以后你回来就可以查问,她是不是统统照办了卡巴诺夫 (走到卡捷琳娜前面)卡佳,你要听妈的话!卡巴诺娃 说不要对婆婆出言不逊卡巴诺夫 你不要出言不逊!卡巴诺娃 叫她要像孝顺亲妈一样孝顺婆婆!卡巴诺夫 卡佳,你要像孝顺亲妈一样孝顺婆婆!卡巴诺娃 不要像个少奶奶似的好吃懒做!卡巴诺夫 我不在家的时候,你要多干活!卡巴诺娃 不要站在窗口卖呆!卡巴诺夫 可是,妈,她什么时候……卡巴诺娃 说,你说呀!卡巴诺夫 不要向窗外东张西望!卡巴诺娃 你不在家的时候,叫她别盯着年轻小伙子瞧个没完!卡巴诺夫 这是干吗呢,妈,真是的!卡巴诺娃 (厉声)别任性!妈说什么你就照办微笑)说了总比不说好嘛卡巴诺夫 (狼狈地)别盯着小伙子瞧个没完!(卡捷琳娜严厉地注视他)卡巴诺娃 好啦,现在你们小两口有什么要说的就说去吧卡捷琳娜木然不动地站着)卡巴诺夫 卡佳,你不生我的气吗?卡捷琳娜 (沉默片刻后,摇摇头)不!卡巴诺夫 那你为什么这样呢?唉,你就原谅我吧!卡捷琳娜 (仍旧不动,稍微摇摇头)你呀,你呀!(以手掩面)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