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社会礼仪的缺失与对策.doc
6页论社会礼仪的缺失与对策.txt32因为爱心,流浪的人们才能重返家园;因为爱心,疲惫的灵魂才能活力如初渴望爱心,如同星光渴望彼此辉映;渴望爱心,如同世纪之歌渴望永远被唱下去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亦即:“不学礼就没有社会立足之地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代表着一个人、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礼仪之美成为一种礼仪文化、一种价值观、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这些将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和艰难的求索 一、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 中国历来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大学生也秉承了这种文化传统,表现出谦和、勤勉、尊敬长辈等民族特质然而,现今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却不容乐观,当前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情况,大学生中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存在着礼仪修养的缺失,这种缺失具体表现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生活细节等方面例如,乱穿马路,闯红灯,争相挤乘电梯;在公共场合有随地吐痰,乱扔杂物,高声谈笑等缺少自我约束的失礼行为;在人际交往中莽撞、冷漠、自私,缺乏基本的交往礼仪;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绝对“自我”,缺乏与周围环境的融洽相处能力;不会问候,不懂谦让,不尊重师长;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同学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放浪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个性;他们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重别人,难以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此类行为,与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二、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原因很多,既有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外来文化的冲击,也有大学生人格“单面化”与礼仪规范“多面性”的冲突 (一)、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公民的社会道德修养还处于较低水平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没有受到来自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这其中一方面是家庭所施加影响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在中、小学这一礼仪修养养成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没有对礼仪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在大学前的阶段,一些学生的礼仪素养就已经有所缺失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由于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新鲜的外来文化更容易被他们认同与接纳大学生表现出对于外来文化全面接触、快速适应、积极迎合的态度,年轻一代越来越崇尚过“洋节”就是一个证明礼仪的产生发展存在着与其他文化背景的礼仪相融合的过程,但如果不坚守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又何来面向世界呢? (三)、大学生人格“单面化”与礼仪规范“多面性”的冲突 新世纪大学生对待学习刻苦努力,勤于思考,注重效率但是,正是由于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获得,一切以为将来消费作投入准备。
这些为了功利的目的对专业知识的过分追求,对实用化价值取向的过分强调,恰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上是理性因素的过分膨胀,从而导致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单面化”趋势严重然而,礼仪规范所体现的是:遵守、自律、敬人、宽容、平等、真诚和适度等“多面性”原则,它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功利化的目的使大学生们只有一种追求,那就是为了升学、为了将来的谋职而将自己的关注点过多地集中于智力性教育道德教育、理想教育、人格教育则不同程度地受到大学生忽视和冷落这样,势必造成受教育者科学知识的掌握与道德品质的养成、礼仪规范的领略与人文素养的获得之间的无情脱节 二、切实改变礼仪缺失现象的对策 (一)、倡导现代礼仪教育理念 "礼"的教育,不以行为为中心,而应以人为中心,重在培养人格"礼仪教育"不只是一种外在行为训练,而应着重内在意识的培养内仁外礼”,“仁”是“爱”,“仁者爱人”礼”的在内在精神是“情”、是“爱”、是“敬”,是人格的“尊严”与传统文明礼仪教育相比,现代礼仪教育更重视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强调以人为本、人格平等、谦让合作,并且以尊重人作为其立足点和出发点因此,在传统礼仪教育的同时,重视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营造良好礼仪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古话说明社会生活环境对人的品格养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一个好的老师,一本好的教材,一种好的教育方法,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都可以让更多的人懂得什么叫做礼所以,注重教师自身师德修养的示范作用,重视家庭环境的熏陶,强化中小学礼仪教育的早期投入,美化人际环境,净化社会风气,营造社会礼仪氛围,礼仪教育就一定会结出硕果 古人说得好:“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是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事业成功的法宝,是国家安定的前提礼仪是以“自律”为特征的,是靠人们的自觉、靠社会舆论来维护的因此,建立健全高校礼仪道德规范制度,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引导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逐步提高自我克制的能力,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提升大学生礼仪道德情操,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举措 (三)、重视礼仪教学与礼仪实践的关系礼仪教育不是纸上谈兵,重在落到实处因此礼仪教师在认真备课教学的同时,应联系现实生活、具体环境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们对礼仪知识得以消化掌握,运用礼仪能力得以提高。
例如请学生联系切身体会谈学习礼仪的现实意义;让学生为校园的某一特定场所构思一块富有哲理且符合礼仪规范的警示牌;要求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既富有时代特征又具有个性风格的社交名片等等 因为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不学礼,无以立”,以大学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培养大学生优雅的气质和得体的仪表,培养大学生完善独立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优良个性,是当代大学礼仪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应对酬答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让文明之花在我们校园遍地开放如果人人讲礼仪,我们的社会将充满和谐与温馨由此可见,社交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社交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对于“礼仪”的界定笔者欲从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在社会学的角度上分析,礼仪指所有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由仁慈、忠孝、礼仪等概念组成,目的在于通过强调一些个人对他人、对社会整体利益应尽责任与义务的规范来稳定社会秩序,治国安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礼仪是体现各种社会关系和交往的特殊语言,体现了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和价值观、世界观[2] 其次,从教育学的角度上看,“礼仪”是指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内在的道德要求,并将这种学习外化为一种行为的程序由此可见,礼仪修养是个体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素质总是在日常的社会生活和交往中通过“礼仪”表现出来总而言之,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文化教养的综合表现 礼仪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有效的礼仪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基础性工程在礼仪之邦的中国,“礼仪”已经深深植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礼仪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世世代代传递着华夏儿女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和道德观念但是在今天,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各种礼仪已经被我们遗忘在角落里,如何吃饭、如何穿衣、如何说话等都成为我们的难题,致使生活处于一种混乱状态。
一、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是当前高校党委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纪检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廉洁包含了诚信,和谐校园需要诚信,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要把诚信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在高校开展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工作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判断形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社会,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要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是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抓好治本的重要举措,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从人生关键阶段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公共利益、公共资源、公共关系,增强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复杂环境中辨别是非曲直和自觉抵御不良风气侵蚀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完善的人格,对于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帮助广大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成为反腐倡廉工作的建设性力量,打牢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社会基础因此,在大学生中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教育,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增强自律意识,对于高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构建是十分重要的 (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必须以诚信建设为基础 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要求,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一所学校能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校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即道德建设状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就无法构建和谐校园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构建和谐校园,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追求人际之间的和睦共处这不仅要依靠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且要通过道德建设来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法治是他律,道德约束是自律和谐校园需要他律,也需要大家通过道德的作用实现自律在道德规范体系中,诚信友爱可以很大限度地减少校园中各种不良的行为,有助于构筑良好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增强凝聚力,激发大家的上进心如果说一所学校是一个系统,那么诚信友爱就是这个系统内部各个构建之间的纽带和润滑剂。
没有诚信,人际关系紧张,就不会友爱;没有友爱,就不会有和谐;没有诚信友爱,就不会有和谐的校园总之,诚信是文明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是一所学校大家要具备的道德品质健全社会信用,培养大学生诚信友爱品德,是事关和谐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讲诚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客观要求 (三)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缺失阻碍着和谐校园的构建 近年来,高校校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大学生的诚信缺失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一是考试作弊严重,屡禁不止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大学生的诚实体现在学业和成绩上时,就存在有的学生平时不学习,临时抱佛脚,甚至采用现代通讯手段进行作弊二是恶意拖欠学费目前高校中学生欠费问题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一方面现在实行的是缴费上学;另一方面,政策上要求不能让因贫困交不起学费的大学生辍学由于高校对真正贫困的家庭不容易确认,这就给有意欠费的学生造成可乘之机三是恶意拖欠助学贷款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推行政府贴息助学贷款政策,无需抵押如期还贷,靠的正是学生的诚信由于有些学生没有及时还贷,这结果让学校和银行处于尴尬境地四是作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
这里有的通过网络进行“复制”和“粘贴”,有的是同学之间彼此互相抄写作业,弄得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