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最全).pdf

99页
  • 卖家[上传人]:geb****qin
  • 文档编号:290806009
  • 上传时间:2022-05-1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4.26MB
  • / 9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教学设计1 1、生活中的声音、生活中的声音教学目标:1. 对生活中的声音产生兴趣2. 能模仿生活中的声音3. 能用声音创编简单的故事情节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谜语导入师:现在,教师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请听好:左一片,右一片,住在山两边,说话听得见,相互难见面每位同学开动脑筋仔细、认真地想一想学生发言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耳朵,那耳朵有什么作用呀?学生发言师:对,耳朵的主要作用就是听辨声音的那现在老师就要考同学们的小耳朵是不是很灵?请听好!(教师善于抓住孩子的兴奋点,以谜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授课奠定基础)二、 听辨声音课件出示: “听一听”师:现在,老师要播放第一组声音,这一组共有两种声音,请同学们听仔细,这两种分别是什么声音1. 师播放多媒体:钟表的声音学生说说听到什么声音教师能从最贴近学生生活的闹钟的声音入手, 让学生听辨最熟悉的声音,并能正确听辨,以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能积极地进行下一段的声音听辨,学生的兴趣不断提高 )师播放音乐片段在钟表店里 (播放模仿钟表走动的声音、闹钟的声音片段:三段)学生听完,师:作曲家写这首乐曲时,就是根据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钟表声创作的。

      教师在这播放乐曲,恰到好处,使学生认识到乐曲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师:现在,我们再来听一组声音,请大家都闭上眼睛,不要偷看我们一起,猜一猜!可以用动作告诉老师,但谁也不能发出声音2. 教师播放音效:动物的声音(小鸟、羊、牛、马、鸭)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用动作表示动物,之后模仿动作及叫声动物是孩子们很喜欢的,他们对动物有着特殊的情感,对它们的声音也特别敏感,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听声音模仿动物的形态, 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肢体、动力及协调能力 )师:同学们耳朵可真灵呀,下面老师还要请同学们听一首描写动物的音乐,这种动物在动画中没有出现猜一猜是什么动物?3. 教师播放乐曲野蜂飞舞片段学生听后, 师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蜜蜂的乐曲, 名字就叫 野蜂飞舞 乐曲主要描写了蜜蜂飞舞的声音师:下面老师要提高点难度喔课件显示: “想一想”1.师:现在,又要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了! 教师播放音效“雷雨”的声音 教师播放音效“警车、救护车、消防车、刹车的声音” 教师播放“火车”的声音(火车出发、鸣笛、行进中的声音)(通过火车出发、鸣笛、行进的声音,使学生体验声音的远近、强弱,从中认识音乐中的节奏要素。

      )2.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听一首音乐出发 ,听听音乐是怎样表现火车出发的?师播放乐曲片段教师随音乐的进行,模仿拉响汽笛的动作(四次)师:刚才我们聆听了几组生活中常听的声音, 下面老师又要提高难度了多媒体出示“试一试”师:现在,教师要请同学们听一组声音,我要求同学们根据你听到的声音,把它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看看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怎么样?试试同学们的听力怎么样?考考同学们的想象力怎么样?1.教师播放音效生活起居的声音(门铃声、敲门声、开关门声、摩托车启动声、刹车声)教师播放多媒体时,不按情节的逻辑顺序播放2.学生听完,小组讨论,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3.由小组派代表讲述自编的故事情节编故事这一环节的设计很巧妙,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已逐渐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在这里教师鼓励学生听声音讲故事, 即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并能体验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艺术 )三、教师评价、总结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这些声音都在生活中,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事物,要我们去挖掘,要我们去留意,我们要作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找艺术,让艺术美化我们的生活四、下课。

      2 2 大雨和小雨大雨和小雨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歌曲,并尝试使用乐器分别来表现大雨和小雨的强弱节奏2.充分体验集体演奏的快乐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录音机、节奏图谱、歌曲磁带、学生人手两个自制沙罐(不同材料)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春天到了,小动物们都一起出来找春姑娘放一些有趣的声音二、过程1.播放歌曲大雨和小雨小动物们找呀找,它们先发现小花开放了,又发现小树长大了,还发现小鸟飞来了,它们可高兴啦!第一遍播放音乐教师:是什么声音呀?学生:打雷声教师:打雷说明要发生什么事情?学生:下雨小动物们都躲起来了,一起在听春雨发出的声音呢第二遍播放音乐教师:刚才一共下了几场雨?学生:一开始下的是大雨哗啦啦,后来换成了小雨淅沥沥2.运用动作来表演大雨和小雨要求用幅度、力度合适的动作)3.表演第二段时,教师运用自制沙罐演奏A.认识沙罐,鼓励学生选择合适的沙罐来表现大雨和小雨的声音特点(强、弱节奏)B.根据沙罐分别出示节奏图谱让学生认识C.教师示范演奏(坐着),一手拿大雨沙罐(红色),另一手拿小雨沙罐(黄色)D.个别学生示范演奏(根据节奏图谱)E.学生尝试集体演奏歌曲,要求边唱边演奏,重点是选择合适的沙罐演奏并能够把握节奏。

      总结总结本节课我们用动作和简单的自制沙罐来模仿大雨和小雨,让小朋友们在快乐中体验有关声音的强弱等知识, 希望小朋友回家表演给你的家人下面我们一起用开汽车的游戏结束这节课3 3、布谷、布谷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布谷,理解四分休止符、二分音符,牢记第一段歌词2、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法学习知识,并参与表演加强记忆3、通过表演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让学生知道生活是有大自然的万物生灵才显得更美教学要点:教学要点: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能编创动作表现歌曲教具:教具:琴、歌片、彩笔、动物头饰教法:教法:听唱、故事、创编、表演、活动尝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与学生沟通,激励学生热爱音乐一、与学生沟通,激励学生热爱音乐二、表演小燕子二、表演小燕子提示: 歌曲中唱出了哪些内容?你想和小燕子说什么?你想和它交朋友吗?那你该怎么做呢?1、听歌曲小燕子,并为其自由创编舞蹈也可以和同桌合作,还可以自由选舞伴来完成2、随琴声自由表演三、表演布谷三、表演布谷1、师边讲故事边在在黑板上进行绘画将学生带进春天,带进大自然,带进火热的生活2、让学生来模仿布谷鸟的叫声或者动作而且边做边随老师记忆歌词,体味歌词。

      3、师范唱歌曲让学生默声表演看谁能把老师的歌表现的最好4、听琴,体会歌曲中的四分休止和二分音长,跟着音乐来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节拍,可以随琴自由演唱5、请大家互相合作,讨论一下歌曲中唱出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6、听唱学习歌曲注意旋律的的确起伏,边学习边让学生分小组拉起手听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听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第三段反之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7、唱会歌曲,牢记歌曲的第一段歌词,并启发学生唱出第二段歌词8、动手操作,用彩笔标出休止符和长音的地方,看谁找的最准确四、小结四、小结这节课我们来到了春天,来到了田野,让我们这些可爱的布谷鸟,把春天装扮得更美把生活装扮得更美4 4、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感受声音的强弱,并能够正确运用到歌曲演唱中2.通过创编歌词和歌表演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感受音的强弱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大鼓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师:小朋友们, 昨天晚上老师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到了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里面有凶猛的狮子、老虎,也有温顺的小猫迷、飞翔的小鸟等等,他们的声音很美妙,你们能模仿一些动物的叫声吗?生:我。

      师神秘的和他说着悄悄话! )师:老师发现下面的小朋友非常的好奇, 你们想知道老师和他说了什么吗?生:想师:这次老师声音大点,那你们可要听好了!今天我要带着小朋友一起到大森林里寻找宝藏!你们愿意跟韩老师一起去吗?生:愿意设计意图:通过和一位学生说悄悄话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开门见山通过说悄悄话、号召方式让学生感受音的强弱师:好!那我们就一起乘上火车出发吧!多媒体播放歌曲火车开了 ,师带领学生边唱边做律动现在我们来到目的地,可是森林的们是关着的!该怎么办呢?(师挠头表现一副很无奈的样子)哎!门上有个图案,据说只要按照图案敲门,门会自动开的!哪位小朋友想来试试?(生争先恐后)师:他轻轻的敲着门,可是门没有开!那一个大圆圈和一个小圆圈到底该怎样敲呢?(师根据情况引导学生正确敲击 )(生再次敲击)师:这位小朋友真聪明,他重重的敲击大圆、轻轻的敲击小圆!我们看看门开了没有,闭上眼睛等待两秒钟!好,门开了!生:哇!小动物!多媒体:小朋友们好!师:动物朋友真懂礼貌!我们也来和动物朋友打个招呼吧!师: 你们好! 可是这么大的森林, 到哪去寻找宝藏呢?也许动物知道!我们问问它们吧?需要别人帮助时, 该用怎么的口气呢?谁来做大家代表?(生代表)生:小狗哥哥,你知道宝藏在哪吗?小狗:精灵可以告诉你们!师:谢谢小狗!精灵:想得到宝藏,必须回答我们给的问题! 你们有信心吗?生:有!小精灵:请看题!多媒体出示:请你模仿森林中动物的叫声, 并说说叫声是大是小?多媒体出示动物,生模仿并讨论声音的大小!师:小朋友这么快就完成第一个问题了,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我们来看第二题!多媒体出示:请你用大鼓声音来表现这幅图!师:这个问题有点难,不过没关系,我们一起想办法!谁想试试!(生活动)师;大家说这幅图像什么?生:吹泡泡。

      师:想不想一起玩玩吹泡泡的游戏?生:想师:所有人手拉手面向圆心围成圈,我来敲鼓,大家听好我的鼓!(音乐活动: 教师由弱渐强敲击, 学生的圆变的不好再大时猛的一敲,泡泡炸掉)精灵:哇!我心服口服!宝藏在那!多媒体点击出现:fp 师:大家一定很失望,怎么找了半天宝藏,宝藏竟是两个字母呢!音乐家们用两个特定的字母来表示声音的大小, f 表示大叫做强记号, p表示小叫做弱记号!希望你们记住他们的样子要知道:知识才是最好的宝藏!多媒体播放歌曲小动物唱歌师:动物朋友知道我们找到宝藏的消息也为我们感到开心!听!他们高兴的唱起了歌!歌曲结束,多媒体显示歌谱师:这首歌的什么地方出现了我们的强弱记号?生:师:那这个地方我们应该怎么唱呢?生:喵 喵师:这位小朋友学的很用心!我给你们当伴奏,你们唱这首歌好吗?生:好生跟琴唱歌曲)师:现在我们也和动物门一起庆祝吧!(全体跟音乐齐唱歌曲)师:大家玩的好开心!但是天色晚了,我们也该回去了!快和动物告别吧!乘上火车,一起返程!多媒体播放火车开了学生开火车离开教室!5 5、大鼓和小鼓、大鼓和小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感受力2、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对声音的联想,并能积极参与声音的探索。

      3、认识乐器:大鼓、小鼓、小提琴、二胡等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倾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模仿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对声音的联想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感受力教学难点:教学难点:通过对上节课知识的复习,使学生加深对音乐乐器知识的巩固, 学生能认识部分打击乐器并亲自演奏,感受其声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演唱法、聆听法、引导法、示范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1.猜谜法 2、演奏法 3、教唱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同学们来猜一猜:左一片,右一片,住在同两边,相互难见面(耳朵)对,是耳朵,大家平时在生活中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都是通过它来传递的那谁来给大家模仿一下,都有那些声音?教师提示 雷声 风声 小狗 小猫学生模仿 “ 隆隆”“呜”“汪、汪” “喵、喵” 生活中自己创造的声音 撕纸声“嘶”现在森林里有一群小动物们他们也在寻找声音,你们看! (播放音乐教材上的图片) 它们手里拿着好多种乐器,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了,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它们都是锣、大鼓、小鼓、小号、小擦、唢呐2、大家回答的真好,那你们想不想看看真实的乐器?听听它们的声音呢?老师今天带来了大鼓、小鼓、还有三角铁, (教师出示部分乐器)请听老师带给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1贾谊《过秦论》公开课(28张PPT).pptx 2025年高一语文初升高语文衔接开学第一课《语你相遇踏上新程》公开课 (30张PPT)课件.pptx 2025年高一语文秋季开学第一课《学好语文诗意人生》公开课 (52张PPT)课件.pptx 人音版音乐九下第2单元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pptx 人音版九年级下册音乐《2月光下的凤尾竹》模板.pptx 人音版九年级下册音乐《1瑶族舞曲》模板.pptx 人音版九年级下册音乐《猎人进行曲》模板.pptx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pptx 人音版九年级下册音乐《1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模板.pptx 人音版音乐九下第2单元《天上掉下个林妹妹》ppt.pptx 人音版九年级下册音乐《2苗岭的早晨》模板.pptx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应用—仿写+课件.pptx 【高中语文】《红烛+》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pptx 人音版九年级下册音乐《1英雄赞歌》模板.pptx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7课《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优质课(27张PPT)课件.pptx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7.2归园田居(其一)》精品课(24张PPT)课件.pptx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7.2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23张PPT)课件.pptx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7.2归园田居》优质课(31张PPT)课件.pptx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7.2归园田居(其一)》优质课(25张PPT)课件.pptx 【品质】高中一年级(51)班《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主题班会(19张PPT).ppt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