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语文新课标解读及实践:基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学习主题辨析.docx
12页2022语文新课标解读及实践:基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学习主题辨析【摘 要】学习主题是体现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内容提炼与概括,具有统整性、综合性和层级性等特点,其内部包含着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圈层结构在开展学习任务群教学过程中,学习主题能够汇聚语文学科大概念,提供深度学习的思维锚点,指引学习目标统整、有序地表达,提高语文学习任务的结构化程度探究学习主题的内涵、结构和功能等议题能够为学习主题的表征和转化提供学理参照和实践指导关键词】学习主题 学习任务群 学科大概念 深度学习梳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课标》)对学习任务群的论述,我们可以将学习任务群理解为:一种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形态与呈现方式,由围绕特定学习主题开展的、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等基本特性从中可以看出,学习主题对学习任务群具有重要的统摄作用这种统摄作用意味着,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既要把握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更要将学习主题作为参照坐标,保持系列学习任务与学习主题的呼应性。
随着素养立意的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学习任务群的实施探索,学习主题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议题因此,探究学习主题的内涵、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学理意义一、语文学科学习主题的尝试性定义“学习”是教育教学中频繁使用的概念,不同学科领域会有不同的阐释从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出发,我们可以将学习理解为: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过程[1]放置于语文学科中,我们可以将学习理解为:学生通过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获得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主题”也是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概念,在教学领域通常指向一个学科的主要内容、中心问题和基本思想等对语文学科而言,主题则主要指向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和思想方法等,是语文学科教与学的中心和枢纽主题既有稳定性也具有动态性,能够链接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社会等多个维度,标定语文课程内容的范畴领域,延展语文课程内容的时代边界主题”一词在《义教课标》中出现35次,在《高中课标》中出现12次从文本语境来判断,课程标准提及的主题基本都属于“学习主题”范畴比如“主题与载体形式”“主题阅读”“主题内容”等其中,《义教课标》明确使用“学习主题”,并在课标文本中出现6次。
从这些简单的数据统计就可以看出课程改革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基于前面的研讨,我们尝试将学习主题做一个定义,即: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理解和运用的学科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和思维方法等内容要素的总称,是体现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内容提炼与概括学习主题具有统整性,能够统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情境等学习要素,体现“少而精”“少而重要”的原则;学习主题具有综合性,能够覆盖基础型、发展型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内容疆域,体现自身开放、包容的特点;学习主题还具有层级性,可以有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维度的分层,同时还包含着核心主题、分支主题等不同类属关系的分层学生通过参与特定学习主题之下的系列学习任务,能够获得对学习主题的个性化理解、创造性转化,学会在不同情境中迁移运用,从而持续发展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二、语文学科学习主题的圈层结构学习主题的特点与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具有相似性学习主题对学习任务群具有统摄作用,这种相似性正是学习主题发挥统摄作用的前提因此,我们在讨论学习主题时,需要明确学习主题的圈层结构,从学习主题的层级性出发来理解它的统整性和综合性这里,我们按照前面的阐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来讨论。
1.宏观层面的学习主题宏观层面的学习主题主要指课程标准设置学习任务群所覆盖的核心学习主题以及相关主题《义教课标》和《高中课标》以学习任务群来组织和呈现语文课程内容,强调“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2],“以主题为引领”[3],实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从课程内容设计理路来看,这里提及的“主题”在宏观层面主要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类核心学习主题;同时,也包括反映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特别是儿童生活方面的学习主题两部课标都充分肯定了这些学习主题对学习任务群的统摄作用,倡导语文课程在继承、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等方面要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比如《义教课标》在课程内容“主题与载体形式”部分,详细阐释了上述核心学习主题和相关主题的内容范畴和载体形式,并且统筹考虑、合理落实到各个学习任务群中《高中课标》对学习主题的遴选和融合思路与义务教育完全一致,同时专门设置了“当代文化参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等学习任务群来落实核心学习主题宏观层面的学习主题为学习任务群提供了基本的内容疆域,引领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方向,能够发挥统领性和规定性作用。
2.中观层面的学习主题中观层面的学习主题主要由宏观层面的学习主题演化而来,体现于各个学习任务群的整体阐释,学习内容中提及热点问题、学习话题以及教学提示中列举的学习主题等比如《义教课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整体定位中提及“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有效传递信息”;在教学提示中则明确建议第四学段可以围绕“拥抱大千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科学家的故事”等学习主题开展阅读和探究活动[4]“跨学科学习”这一学习任务群在整体定位中提及“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在学习内容中建议师生围绕环境、安全、人口、资源、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社会热点问题展开探究,围绕仁爱诚信、天下为公、和谐包容、精忠报国、英勇奋斗、自强不息、明礼守法以及科学理性、艺术精神等话题开展专题学习[5]这些阐释和举例都可以看作学习主题中观层面的学习主题往往分布在学习任务群当中,有的学习主题比较明显,有的学习主题略为隐蔽些,需要在筛选过程中适当提炼中观层面的学习主题逐渐从课程领域进入教学领域,开始带有课堂实施的实践色彩,为开展学习任务群教学提供抓手,体现出一定的操作性3.微观层面的学习主题微观层面的学习主题是指教师参照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学习主题,在研读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以及分析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提炼而来的学习主题。
提炼微观层面的学习主题实际隐含着课标、教材和教学的三级转化机制,需要教师统筹观照教学内容,循环分析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关系教师通过研读课标确认学习内容所属的学习主题范畴,通过研习教材提炼单元编排体系中蕴含的学习主题要义,通过分析学情考虑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该单元人文主题为“凡人小事”,选文包括《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混搭了散文和小说;写作要求为“抓住细节”,名著导读为《骆驼祥子》从课标设置的课程内容来看,该单元人文主题属于日常生活的学习主题范畴,在学习任务群方面主要对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以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刻画“平凡人物”形象的作用和日常生活故事中彰显的人性意蕴,并有逻辑、有理据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从语文教材的编排来看,编者最重要的意图是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品味关键语句,倾听平凡人物的故事,学习细节描写手法,最终实现对“细节描写”的迁移运用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经过七年级下册第一和第二单元的学习,初步感知了细节描写手法,但对细节描写视角和要求等核心知识还没有达到内化和灵活运用的水平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该单元学习主题确定为:“品味细节描写,体会平凡人物的形象意蕴。
这一核心学习主题之下还可以衍生出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分支学习主题,比如“赏析关键语句,把握人物情感变化”“比较人物形象特点,体会形象意蕴”“归纳细节描写视角,理解细节描写要求”“观察现实生活,描写身边平凡人物”等当然,在宏观和中观层面也可以划分核心主题和分支主题,只是在微观层面这种分支主题的操作性更为明显,其实践功能指向也更为明确基于学习主题的层级性来反观统整性和综合性,我们会更为清楚层级性是后两种特性的基础,它们实际都源于学习主题自身的圈层结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构成了一个三环平行的同心圆,圆心指向引导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运用,全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三环之间的互动就是课标、教材和教学的对话过程和转化机制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混淆人文主题与学习主题,如果把人文主题放置于学习主题的宏观和中观层面就会发现,二者其实没有矛盾冲突我们前面提及学习任务群中列举的学习主题,比如“仁爱诚信”“精忠报国”,本身就是人文主题但是,人文主题只是圈定一个学习主题的内容范畴,并没有直接指向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和思维方法,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转化和落实尤其在微观层面,把人文主题直接当作学习主题,容易导致课堂教学出现内容空洞、主题泛化的实践偏差。
我们前面分析的案例实际就展示了“凡人小事”这一人文主题向学习主题转化的基本路径因此,讨论学习主题时需要认识到,我们是在哪个层面讨论,需要用哪个层面的话语去对接当然,讨论学习主题圈层结构的视角还有很多,比如学科、学段、单元、单篇等但是,无论选择从什么视角切入,讨论的目的都是理清不同层级学习主题的结构要素和逻辑关联三、语文学科学习主题的实践功能语文课程改革重视学习主题的统摄作用、引领价值,实际是为了纠正过去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实践偏差,比如学习目标离散化、学习内容碎片化、学习过程同质化、思维培育浅表化等[6]基于学习主题来设计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方案,可以改变零敲碎打的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具有内在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提升语文学习的完整性和深刻性,促进学生从掌握学科事实转向发展学科理解整体而言,学习主题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具有以下实践功能1.汇聚语文学科大概念《高中课标》倡导“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7]《义教课标》 倡导遴选重要观念和主题内容这里的“重要观念”就是“学科大概念”,在国际基础教育研究中都统称为“big idea”我们前面提及学习主题指向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和思维方法等内容要素,这些内容要素实际上就是体现学科属性的学科大概念。
我们重视学习主题的统摄作用意在倡导整合取向的学科学习观,希望运用“更精要、更清晰、更高级”的学科大概念[8],引导学生获得典型、丰富、深刻的语文学习体验,体现“以少胜多”“简约就是力量”的教学原则,在“双减”时代语境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前面提及的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案例,通过分析课标、教材和学情之后提炼的学习主题“品味细节描写,体会平凡人物的形象意蕴”,其中包含了“关键语句”“平凡人物”“细节描写”等关键概念这些关键概念正是支撑该单元学科大概念“理解和运用细节描写”的基础,也是构成学习主题的核心要素这些关键概念也从微观层面提示了落实“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学习任务群的具体着力点由此可见,学习主题能够汇聚语文学科大概念,有助于教师将碎片化的学习内容统整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本体特性和教学着力点2.提供深度学习的思维锚点学习主题汇聚的学科大概念还具有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功效学生完成特定学习主题之下的学习任务,实际是逐渐学会理解和运用学科大概念的过程,也是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过程深度学习是一种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沉浸式学习,是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维度的投入,学生通过深度学习能够不断建构和完善知识体系与认知结构。
从这个意义而言,学习主题汇聚的学科大概念既是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图谱,也是促进学生深度认知的学科思维坐标从学科大概念分解而来的关键概念能够保证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