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套中学教材全解—《跑警报》课文鉴赏(语文版必修2).doc
1页《跑警报》课文鉴赏《跑警报》是一篇奇文是关于抗日战争中躲避日机空袭的正如文中所言,“逃警报”“躲警报”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往下,就介绍了“跑警报”中西南联大师生的各种轶事奇闻:有用第六感觉先行预告警报的,有利用警报作小食品买卖的,有忙里偷闲谈恋爱的,更有运用逻辑学推理捡到金戒指的!最为叫绝的是不跑警报的两个同学,姓罗的女生,用锅炉房的热水敞开来洗头;姓郑的男生,竟能在隆隆的炸弹声中不动声色地煮他的冰糖莲子!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气概,真令人景仰两副对联的引用更是锦上添花:“人生几何,恋爱三角”用数学名词的双关效果来描述空袭下的爱情,既浪漫又睿智,而“见机而作,入土为安”以即兴的诗意来调侃轰炸的恐怖,简直是妙笔生花,把汉语和革命英雄主义运用到了极限《跑警报》简直就成了联大师生与日机游击式的快乐周旋但也有一点疑问:为什么汪曾祺的笔下空袭非但不恐怖,反而很有诗意,像在给我们这些和平时代的人做空袭生活的宣传广告?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的空袭是相当恐怖的1940年10月13日这一天,“炸弹爆炸的声音比任何一天都刺耳,白泥山被震得一耸一耸,树上的落叶纷纷雨点般落地,突然有人惊叫:‘学校中弹了!’”给校长看办公室的老校工尹师傅被炸死,校长办公室被毁。
为了保命,绝大部分人不得不跑三位当时中国最著名的校长要跑,“梅贻琦、蒋梦麟都选择跑,张伯苓虽然年迈体胖,能跑的时候也绝不留下”;残腿的华罗庚总跑在最后;费孝通的家在妻子临产时被炸,他不得不背着妻子四处到农民家中求助在汪曾祺这里则不同单从文字上,我们也看不到一点恐怖的影子比如写郊外马尾松那一段:“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外,是因为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字里行间不像在躲避空袭,反而像在谈恋爱,一种悠然自得、见物生情、世界多美好的感觉《跑警报》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相似,经过回忆的过滤,把残酷的生活写得温情脉脉,把恐怖搞成了狂欢,与40年代众多的“见机而作”的国防文学相比,与那些愤怒的声讨和悲痛的呼喊相比,它充满了轻松愉快和浪漫情致对空袭的恐怖有如此诗意的感受和描绘,不能不说与他的生活经验有关汪曾祺对昆明生活一直有美好的印象,一是在那里经历了青春时光和消闲的生活二是在学业上遇到了沈从文这样的知遇者,正是在沈的指引和影响下,汪曾祺踏上了终其一生的文学道路。
昆明既可以看作汪曾祺人生道路的一个美好起点,又可以看作他人生理想的一个归宿据统计,汪曾祺的全部作品中,有关昆明的小说9篇、散文12篇(包括《跑警报》)在后来的《翠湖心影》《昆明的雨》等文章中,对昆明早年生活的回忆,美好和舒适的感觉跃然纸上作为一个普通人,长久地在内心中存留这种美好的人生回忆是自然而然的在性格上,《跑警报》所演绎的那种中国平民惯有的“不在乎”态度,及它所散发的乐观主义精神,同样符合汪曾祺本人的性格他虽然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革”等重大历史事件,但对生活却始终充满一种乐观主义的平民化生活态度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对民间审美观念的认同,使他从民间吸取了这种“不在乎”的营养,使他能从复杂的时事中解脱出来正是那些日常琐事和普通人情,激发了创作的热情与灵感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和平凡的人性美,成为汪曾祺作品最突出的特点《鸡鸭名家》中的余老五和陆鸭,《受戒》中的明海和小英子、故里三陈……一个个都活脱脱,仿佛是身边人物《跑警报》中的人物同样具有这些角色的影子讲述战争年代的非常历史,发掘生活中的浪漫与诗意,宣扬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总结中国人“不在乎”的民族心理,无论哪一方面,《跑警报》都是令人叹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