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书编制要求、动植物资源调查表、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方法及参数、古树名木损害价值评估方法.docx
10页附 录 A(规范性附录)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书编制要求A.1 概述A.1.1 事件基本情况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背景应写明损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和经过,生态服务功能损害的类型、范围和程度,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方式,已经采取的生态恢复措施等基本情况A.1.2 区域基本情况森林生态环境损害区域的生态环境功能区划、自然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自然环境状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特征、气候、环境敏感区分布、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等内容A.1.3 鉴定评估工作基本情况A.1.3.1 鉴定评估目标依据委托鉴定评估事项,详细写明开展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工作目标A.1.3.2 鉴定评估依据鉴定评估依据包括开展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等A.1.3.3 鉴定评估范围森林生态环境损害范围包括损害的时间范围、空间范围、损害程度及其确定依据A.1.3.4 鉴定评估内容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主要内容, 包括损害调查确认、 因果关系分析、 损害量化等方面A.1.3.5 鉴定评估工作程序开展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技术路线和工作程序,并给出相应的流程图A.2 森林生态环境损害调查确认A.2.1 确定调查对象与范围影响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主要类型,以及调查重点和调查范围划定的依据。
A.2.2 确定调查指标需要开展调查、监测和评估的植被与动物资源特征以及相关表征指标、生态服务功能指标,说明指标筛选和确定的依据A.2.3 植被调查植被调查的调查目的、调查方法和调查结果,包括生物群落物种组成、胸径、株高、覆盖度、密度等指标A.2.4 动物调查动物调查的调查目的、调查方法和调查结果,包括动物群落物种组成、数量或密度等指标A.2.5 生态服务功能调查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调查过程、调查方法和调查结果,破坏或污染原因及其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程度A.2.6 生态环境基线森林结构与功能基线水平确定的过程和依据采用对照区域数据作为基线水平的,还应包括对照区域调查过程、调查方案、方法以及调查结果A.2.7 损害确认森林生态环境损害确认的结果,包括是否存在生态环境损害、生态环境损害类型、生态环境损害区域、范围等内容A.3 生态环境损害量化与价值量化主要内容包括:a) 基于 A.2.6所确定的基线水平,对森林结构与功能、自然资源与生物资源的损害程度和范围进行量化,计算损害程度,给出损害的空间范围与时间范围b)森林结构与功能综合恢复方案确定与价值量化的基本思路与依据A.4生态恢复方案根据需要,基于所确定的恢复方案计算各阶段恢复费用。
对于基于生态环境资源价值量化方法确定损失的,应包括价值量化方法、选择依据、评估过程和评估结果A.5 鉴定评估结论主要内容包括:森林生态环境是否受到损害,损害是否与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行为具有因果关系,损害的范围、程度和价值量,受损森林恢复过程是否合规以及是否达到目标等内容对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过程中的特别事项进行说明,分析鉴定评估结论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对森林生态环境损害的基本恢复与补偿性恢复方案的实施、 跟踪监测、 效果评估等工作提出必要的建议A.6 签字盖章主要内容包括:对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科学性声明,报告的所有权、使用目的和使用范围说明,编制单位加盖公章、编制人员签字等A.7 附件附件包括: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过程中所制定的各类方案和所获取的各种证据、调查数据、图件、照片、访谈记录等材料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森林动植物资源调查表表B.1森林植物资源调查表地点:海拔:经纬度坐标:郁闭度:起源(天然/人工):坡度:坡位:坡向:森林类型/主要功能:优势种:土壤类型:调查人:生态区位(保护地/重点公益林):日期:乔木层物种记录序号样方面积(单位)树种胸径(单位)株高(单位)冠幅(单位)覆盖度(%)物候备注灌木层物种记录序号样方面积(单位)树种地径(单位)株高(单位)冠幅(单位)覆盖度(%)物候备注草本层及其他地被物物种记录序号样方面积(单位)物种高度(单位)株数(单位)覆盖度(%)物候备注表B.2野生动物调查记录表地点:海拔:经纬度坐标:样线长度:样方面积:生境类型:日期:调查人:土壤类型:样方/样线编号物种实体数量(单位)成幼体痕迹类型及数量(单位)备注注:样方调查记录任意角点坐标,样线调查记录起点和终点坐标。
表B.3经济价值调查记录表序号种类林木价格(单位)林副产品产量(单位)林副产品价格(单位)保育维护成本(单位)备注注:表中数据应注明数据来源或附相关证明材料3附 录 C(资料性附录)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方法及参数表C.1 评估指标与计算方法类别评估指标实物量指标实物量评估方法实物量计算公式和参数说明价值量指标及评估方法价值量计算公式和参数说明物质供给生物物质供给生物物质获取量统计调查Em=i=1nEi 式中:Em森林生态系统物质产品总获取量(根据产品的计量单位确定,如t/a);Ei第i种物质产品总获取量(根据产品的计量单位确定,如t/a);i物质产品种类,i=1,2,3,…,n;n物质产品种类数量生物物质供给价值市场价值法Vg=i=1nEi×Pi 式中:Vg森林生态系统物质产品供给价值(根据产品价格单位确定,如元/a);Ei第i类物质产品价格(根据产品价格单位确定,如元/a)调节服务水源涵养水源涵养量水量平衡法或水量供给法Qwr=i=1nAi×Pi-Ri-ETi×103 式中:Qwr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m3/a);Ai森林生态系统面积(km2);Pi降雨量(mm/a);Ri地表径流量(mm/a);ETi蒸散发量(mm/a);i森林生态系统类型,i=1,2,3,…,n;n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数量。
水源涵养价值替代成本法Vwr=Qwr×(Cwe+Pwe×Dr) 式中:Vwr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价值(元/a);Qwr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m³/a);Pwe水库单位库容的工程造价(元/m3);Cwe水库单位库容的年运营成本(元/(m3/a));Dr水库年折旧率土壤保持土壤保持量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Qsr=i=1nRi×Ki×Li×Si×1-Ci×Ai×102 式中:Qsr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量(t/a);Ai森林生态系统面积(km2);Ri降雨侵蚀力因子(MJ·mm/(hm²·h·a));Ki土壤可蚀性因子(t·hm²·h/(hm²·MJ·mm)) ;坡长因子(无量纲);Si坡度因子(无量纲);Ci植被覆盖因子(无量纲);i森林生态系统类型,i=1,2,3,…,n;n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数量减少泥沙淤积价值减少面源污染价值替代成本法Vsr=Vsd+Vdpd ; Vsd=λ×Qsrρ×c ; Vdpd=i=1nQsr×ci×pi 式中:Vsr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保持价值(元/a);Vsd减少泥沙淤积价值;Vdpd减少面源污染价值(元/a);λ泥沙淤积系数(无量纲);Qsr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保持量(t/a);ρ土壤容重(t/m3);c水库单位清淤工程费用(元/m3);ci土壤中第i类污染物(如氮、磷)的纯含量(%);pi污染物单位处理成本(元/t);i土壤中污染物类别,i=1,2,3,…,n;n土壤中污染物类别数量。
防风固沙防风固沙量修正风力侵蚀模型(RWEQ)Qsf=i=1n0.1699×WFi×EFi×SCFi×Ki'1.3711×1-Ci1.3711×Ai 式中:Qsf森林生态系统防风固沙量(t/a);Ai森林生态系统面积(km2) ;WFi气候侵蚀因子(kg/m);EFi土壤侵蚀因子(无量纲);SCFi土壤结皮因子(无量纲);Ki地表糙度因子(无量纲));Ci植被覆盖因子(无量纲);i森林生态系统类型,i=1,2,3,…,n;n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数量防风固沙价值替代成本法Vsf=(Qsf(ρh)×c式中:Vsf森林生态系统防风固沙价值(元/a);Qsf森林生态系统防风固沙量(t/a);ρ土壤容重(t/m3);h土壤沙化覆沙厚度(m);c单位治沙工程的成本或单位植被恢复成本(元/m2)洪水调蓄洪水调蓄量水量平衡法Cvfm=i=1nPi-Rfi×Ai×103 式中:Cvfm森林生态系统洪水调蓄量(m³/a);Pi暴雨降雨量(mm/a);Rfi第i类森林生态系统的暴雨径流量(mm/a);Ai第i类森林生态系统面积(km²);i森林生态系统类型,i=1,2,3,…,n;n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数量洪水调蓄价值替代成本法Vfm=Cvfm×Cwe+Pwe×Dr式中:Vfm森林生态系统洪水调蓄价值(元/a);Cvfm森林生态系统洪水调蓄量(m3/a);Pwe水库单位库容的工程造价(元/m3);Cwe水库单位库容的年运营成本(元/(m3·a));Dr为水库年折旧率。
空气净化净化二氧化硫量污染物净化模型或污染物平衡模型污染物未超过环境空气功能区质量标准,选用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估算实物量:Qap=i=1nQi 式中:Qap森林生态系统空气净化量(t/a);Qi第i类大气污染物排放量(t/a)净化二氧化硫价值替代成本法Vap=i=1nQi×ci 式中Vap森林生态系统空气净化价值(元/a);Qi第i类大气污染物净化量(t/a);i大气污染物类别,i=1,2,3,…,n;n大气污染物类别数量;ci第i类大气污染物的单位治理成本(元/t)净化氮氧化物量污染物超过环境空气功能区质量标准,选用生态系统空气净化能力估算实物量:Qap=i=1nj=1mQij×Aj 式中:Qap森林生态系统空气净化量(t/a);Qij第j类生态系统对第i类大气污染物的单位面积净化量(t/(km2a));i大气污染物类别,i=1,2,3,…,n;n大气污染物类别数量;j森林生态系统类型,j=1,2,3,…,m;m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数量;Aj第j类森林生态系统面积(km2)净化氮氧化物价值替代成本法净化粉尘量净化粉尘价值替代成本法固碳固定二氧化碳量固碳机理模型生物量法QtCO2=i=1n(MCO2/MC)×Ai×CCi×VBi,t-VBi,t-1×1+βi 式中:QtCO2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量(tCO2/a);MCO2/MC=44/12C转化为CO2系数;Ai第i类森林生态系统面积(km2);CCi第i类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C转换系数;VBi,t第i类森林生态系统第t年生物量(t/hm2);βi第i类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固碳比;i森林生态系统类型,i=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