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责任与角色同在同步素材4(人教新课标九年级政治全册).doc
6页第一单元 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 本单元的地位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紧密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展开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主题是“责任与使命”,重点探讨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根据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轨迹,学生在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交往、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基础上,学会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才能自觉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勇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作为第一单元的主体内容,为后面的认清国情、肩负使命等教学内容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课件13 单元结构图 本单元由主题探究“学会承担责任,做负责任的公民”和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第二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组成。
课件 单元结构图 三、主题探究――学会承担责任 做负责任的公民 课件14 主题探究的设计目的及操作建议 1.设计目的 设计本主题探究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承担责任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自觉承担责任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让学生在承担责任中既感受到压力,又感受到成长的喜悦,自觉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并不是到了九年级才开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同学已经承担了不少责任,培养了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主题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承担责任的实际情况,体验承担责任的感受,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同时,有助于他们负责任地投身于社会实践,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2.操作建议 首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初中阶段的生活,列举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会承担哪些责任,还有哪些责任应该由自己承担,但自己还没有主动、自觉地承担。
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体会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从而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另一方面也清醒地认识到,还有一些责任自己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来,而不很好地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既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也不能对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尽责 其次,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是如何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起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青少年应该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多例如,自己第一次骑车去学校,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照顾生病的同学,第一次出一期黑板报等每一次承担责任,带给学生的可能既有紧张和劳累,也有喜悦和成功无论什么样的体验,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都是有益的 最后,让学生每个星期记录并总结自己一周内承担责任的基本情况,包括自己主动承担了哪些责任,还有哪些责任自己没有很好地承担,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是什么一个月后教师可利用课堂时间,也可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交流、分享,引导学生探讨承担责任的重要意义,并交流承担责任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掌握的方法 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课件15第一课框、目示意图 (一)本课设计意图 1.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责任的含义;知道的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懂得每个人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懂得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也应尽力承担好;了解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者的事迹。
(二)本课内容结构及整体教学建议 课件16第一课对应课程标准 课件17第一框和第二框的主要内容 1.本课内容结构 本课由两框构成,第一框“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主要帮助学生了解责任的概念,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知道自己应对自己负责,同时社会中的每个成员也应对他人负责,了解不承担责任的后果第二框“不言代价与回报”使学生认识到,承担责任意味着得到回报也意味着付出代价,要学会承担责任,更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对那些无法逃避的责任要积极地面对,对那些无私奉献的人们要心怀感激之情 3.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引言,由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个场景导入,这个场景以时间安排上的冲突为切入口,引发学生对责任的思考同时启发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选择、自己决定,并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负责导言具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思维的功能 第一框“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 第一框共设两目,即“我的角色 我的责任”和“谁在对我负责”。
第一目“我的角色 我的责任” 课件18梁启超关于责任的一段论述 梁启超说过:“是故人也者,对于一家而有一家之责任,对于一国而有一国之责任,对于世界而有世界之责任一家之人各自放弃其责任,则家必落;一国之人各自放弃其责任,则国必亡;全世界之人各自放弃其责任,则世界必毁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先生2003年7月15日在200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说过:“只有对学生、社会、国家负责任的学校,才能培养出对社会、国家负责任的学生;只有为社会、为国家勇担责任的学子,才能真正成为国家、民族的栋梁今天,在你们毕业之际,我要送给每一位同学两个字,那就是‘责任’”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们每个人都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责任 那么,到底什么是责任呢?罗家伦说:“什么是责任?责任可以说是对于他*利的一种承认……权利和责任,实在是相对的,不尽责任,便不当享有权利美国的弗洛姆说:“责任并不是一种由外部强加在人身上的义务,而是我需要对我所关心的事情作出反应。
课件19一个少年踢足球,导入活动 教材没有从学理方面探究这个问题,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写出在法律和道德范围内应该做的事情和不应该做的事情,从而引导学生明确: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例如,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应该乐于助人,应该孝敬父母等;同时,责任也意味着不应该做某些事情,例如,考试不应该舞弊,同学之间不应该打架,对外交往时不应该做有损国格和人格的事情,等等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人如果说整个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关系结成的网,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是这个网上的“纽结”不同的社会关系意味着不同的责任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责任来自于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 课件20 责任的来源 分配的任务:由权威的人赋予某人的责任 例如:老师布置的作业 职业的要求:每一份工作都伴随着相应的责任。
例如:爸爸是一名记者,他要对新闻保持敏感性 法律规定:法律赋予人们的责任 例如:交通法规规定不允许人们闯红灯 传统习俗:习俗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赋予人们责任 如:出门在外,经常给父母亲报平安 公民身份:作为国家公民,意味着承担一定的责任 许多责任不只有一个来源 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例如,我们是老师的学生、父母的儿女、同学的同学,将来成为科学家、老师、艺术家、公务员、农民、工人,等等可以看出,有些角色主要是因为自然原因形成的,有的角色主要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在社会中生活,我们每个人可能同时扮演多重角色其中,有些是自己比较喜欢的,有些可能是自己并不喜欢的 不同的角色意味着不同的责任例如,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孝敬父母;作为学生,我们应该遵守学校纪律;作为朋友,我们应该以诚相待,互助互谅;对于陌生人,我们应该扶危济困;作为普通公民,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维护正义、热爱和平、保护环境;等等。
这就引导学生体会到,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同享受美好的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请教师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及履行责任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思考一下:如果一个家庭的成员不履行自己的责任,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如果人人都尽到自己的责任,又是一种什么情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增强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 课件21温总理的一段话 第二目“谁在对我负责” 从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对自己负责,应该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教材围绕一个中学生忘了带作业本这件事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启发学生明确谁是责任的主体、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应该向谁负责、责任的来源等问题,启发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谁对自己不负责任,谁就要对不负责所造成的后果负责,承担不负责任的责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们有时并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
面对过失,勇敢地承认,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也是负责任的表现故意掩盖自己的过失,是不敢负责任的表现不敢负责任,必然要为自己的不负责任付出更大的代价 课件 如果小含的组长真的帮小含打“掩护”,可能导致什么后果? 假如你是小含的朋友,你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