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考点突破(四川专用)专题17课外文言文阅读(知识清单)(学案).docx
13页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考点突破(四川专用)专题17课外文言文阅读(知识清单)(学案)专题16:课外文言文阅读 (知识清单) 【考点分布】2023年四川省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考点分布 2023年四川省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考点分布 地市 篇目作者 原题再现 考点分布 济南市 [清]查慎行 《种草花说》 1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拓窗而面之 面:面向 B. 谋辟而莳蓻 谋:谋划 C. 蚤芳者吾披之 芳:美好的 D. 而不知小草之悦吾魂也 悦:使……愉快 文言实词解释 17.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去芜蔓者而植芬馨者,亦幽人之所流连也 (2)茎萎而实坚,则谨视其候敛藏,以待来岁焉 文言翻译 18. 松、桂等是“嘉树”,梅、杏等有“甘果”,作者为何不选种它们?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内容理解分析 原因探究 德阳市 蒲松龄《地震》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后汉书·张衡传》 16. 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B.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C.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D.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文言文断句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相顾失色 顾野有麦场(《狼》) B. 坐地上,随地转侧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C. 某家楼台南北易向 虽千里不敢易也(《唐雎不辱使命》) D. 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18.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准确记载了一次地震发生的时间,作者当时所处位置和正在做的事情。
B. 文章生动描述了地震发生时候的景象,还表现了人们面临未知危险的恐慌 C. 《诗经》中描述了当时的地震令山川河流都发生了极其明显的变化的情景 D. 从《后汉书》可知,从验证陇西地震之后开始设立史官对地震进行预测 内容理解分析 1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文言翻译 绵阳市 《资治通鉴》 “壬子,张从恩" 6.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遇等且战且却 却:后退 B. 顾知敏已为契丹所擒 顾:照顾 C. 必为虏所困 困:围困 D. 军中皆服二将之勇 服:佩服 文言实词理解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 B. 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 C. 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 D. 至榆林店/契丹大至/二将谋曰/吾属/今走死无遗矣/ 文言文断句 8.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皇甫遇与慕容彦超率领骑兵侦察契丹军队行踪,在准备渡过漳水时遇到了数万契丹兵。
B. 皇甫遇与慕容彦超摆开阵势与契丹军队作战,双方从午时打到未时,死伤都非常惨重 C. 张从恩认为安审琦的话不可全信,且契丹军队过于强大,因此不赞成出兵营救皇甫遇 D. 安审琦认为成败由天,但如果失去皇甫遇,将无颜面对皇帝,于是带领军队前去救援 内容理解分析判断 9.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仆杜知敏以所乘马投之,遇乘马复战 (2)时契丹主在邯郸,闻之,即时北遁,至鼓城 文言翻译 眉山市 苏洵《嘉祐集》卷十四 “先子讳序,字仲先”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 B. 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 C. 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 D. 先子少/孤喜为善而不好读书/晚乃为诗/能白道/敏捷立成凡数十年/得数千篇 文言文断句 8. 下面对句中加点词的语境意义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联系成语“平易近人”,可推知“性简易,无威仪”中“易"意义为“平和”“温和"。
B. 查字典,“怪”有“奇怪"责怪”等义项,“然后人不以为怪"中“怪”应选择“奇怪" C. “敝衣恶食”中依据“敝衣”,可推断“恶”义为粗劣,与“众之所恶"中“恶”意义相同 D. 回顾课文“属予作文以记之”,可以推知“以家事属诸子”中“属"的意义为“嘱托” 文言词语理解推断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父作诗内容涉及甚广,既有朝廷大事也有民间小事,从诗中还可读出许多道理 B. 先父生活简朴,不在意吃穿等外物,无论到哪里也不乘坐马车,怕引起老人误会 C. 先父乐善好施,常周济穷人,灾荒年卖田帮助饥民,丰收后乡民偿还,他却不肯接受 D. 先父不求世俗功名,不求闻名于世,但仍被乡人知晓,大家赞誉他超过“古之隐君子" 内容概括分析判断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与人交,无贵贱皆得其欢心 (2)至族人有事就之谋者,常为尽其心,反复而不厌 文言翻译 【考点突破】 课外文言文考点分析指导 考点一: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技巧四: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考点三:句子翻译 1. 紧抓关键词 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 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为:他们自己说他们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译出大意计1分,“妻子”“绝境"解释各0.5分) 2. 翻译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不用判断动词“是”。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① “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② “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2)倒装句 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四种:① 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位置,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②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③ 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句中“花之隐逸”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④ 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能谤讥于市朝为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将介宾结构“于市朝”后置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将介词短语后置做状语,原句应是“愿陛下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 (3)省略句常见的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① 省略主语如: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② 省略谓语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③ 省略宾语如:人不知(之)而不愠《论语》)④ 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如: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⑤ 省略介词如: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4)固定句式初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有: ① “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② “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如: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童趣》)③ “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如: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塞翁失马》)④ “何以……”:相当于“凭借什么……"。
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5)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二是没有被动词,但意思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3. 牢记翻译基本方法“留、换、调、增、删”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初中语文知识点 “留"是保留原文中的词语;“换”是替换词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用“景象"替换;“调”是调整语序,如“何陋之有"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增"是增补词语或句子的成分,“夫大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