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空气》教案2.docx
8页《致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把握感情基调,有感情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 反复阅读本诗,把握主要内容和体味诗歌的情感3、 理解诗歌主题及象征写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查阅资料,查工具书等了解作品、作者、疏通生难字词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熟悉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主题3、通过互相讨论、交流,老师点拨、启示,学生质疑等方式分析小溪流的形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不断进取的精神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本诗歌作者及其思想2、朗读、品味、感悟,在此基础上理解诗的内容,领会主旨难点:1、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学习用象征手法练习写一首小诗2、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三、课时安排: 1 课时四、教学流程(一)课文引入同学们,我请大家猜个谜语:睁眼看不见,伸手模不着,天天跟着你,时刻离不了 (打一气体) (可以抢答)对,这个谜语就是空气我们人类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空气,离开空气就会死亡 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会还有和空气同样宝贵的东西呢?今天, 我们一起学 习诗人邵燕祥的一首诗,看看他是怎么说的板书: 致空气( 二 )梳理文学常识1、解题题目就点明了歌颂的对象。
诗除了歌颂“空气” ,还歌颂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进一步研析的内容2、作家作品邵燕祥: 1933 年出生, 1951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 1955 年出版《到远方去》 , 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 80 年代出版诗集多种; 1990 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 、 《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在新中国霞光满天的清晨,他曾唱出一首首真诚的恋歌;在共和国阴霾密布的季节,他曾写出一篇篇违心的文字;中,面对“红色恐怖”的灭顶之灾, 他一次又一次用写赞美诗的笔鞭挞自己的心灵, 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灵魂挣扎;当我们的民族从恶梦中醒来,他又开始了对极左路线、对自己人生、对社会痼疾的冷峻而犀利的思考与剖析――这就是被誉为“ 20 世纪最后一位鲁迅式杂文家”的邵燕祥同志通过幻灯展示)(三)朗读1、先请同学将这首诗自由地朗读一遍注意:教师提出要求:注意诗歌朗读的重音和节奏的把握听配乐朗诵 (点击课件中的“配乐朗诵” )(四)正音鼾(hm)息 窒(zhi)息鼻翼(yi) 厮守(si)(可以先让学生上黑板注音,然后集体订正 )(二)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讨论前可让学生齐读诗歌。
)自学指导I( 1)内容:阅读全诗,整体感知试说说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 ?(2)方法:先教师作朗读指导,然后学生自读,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 同学互相评价,以读俣注解.(3)要求:6分钟后抢答,说出这首诗歌的结构明确: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诗节,总括空气的特点;第二节至第五诗 节,从几个方面讴歌空气;第六诗节,总结全诗自学指导R (点击课件中的“自学指导)(1)内容:赏析诗的第一、二、三部分2)方法:小组内先个人朗读,然后组内讨论3)要求:8分钟后,小组展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问题】(点击课件中的“思考”)1)第1节中“我”指谁,“你”指谁?为什么把“你”称做“我的……朋 友”?明确:我是诗人自己,你是空气,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 把空气当作我 的朋友来称呼,奠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方式-述说和直抒胸臆全诗就像 诗人面对知心朋友在真诚述说2)第1节中诗人总括了空气的那些特点?明确:“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3)请用一句话概括第2、3节的内容明确:第2节在孤独和黑暗中,空气陪伴着我第3节在我将要窒息时,空气给我生命4)你觉得第2节中那两个词用得最巧妙?为什么?明确:动词“沉”用最巧妙,两个“沉”字写出了黑暗之深,孤独之深, 我被孤独和黑暗包围的绝望。
5) 2、 3 节中是紧扣空气的哪种属性来写的?明确:空气给予人呼吸,给予人生命6) 4、 5 节中有哪些意象,你是怎样理解的?明确:第 4 节中除了空气还有“地牢” “海风” “森林草野的青气” “地牢” 象征险恶的,禁锢人的处境, “海风和青气” 象征“关怀” “希望” “信念” “理想” 等等第 5 节除了“空气”主要还有“街头” “柳丝” “丁香”它们象征“自由” “幸福” ”美好地生活”等等7)第六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内容上是对全诗的总结因为再次强调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所以与第 1 节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工稳的结构8)第六节内容是不是第 1 节简单的重复?为什么?明确:不, 它只是重申了第 1 节空气的特点 “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 除此之外它还概括了空气与人的关系: “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 最后两句, 诗人直接 抒发了人类与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 “永不分离,永不分离,到最后一息” ,这既 是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同时也是诗人真诚的希望9)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赞美空气吗?为什么?明确:不是,借歌咏空气,赞美了人世间的真情自学指导出(点击课件中的“自学指导田”)1、内容:①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用什么象征什么? ②有事物有固定地象征义,你能举一些例子吗?2、方法: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同学也可讨论。
3、要求: 5 分钟后学生抢答问题研究1、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用什么象征什么?明确: 象征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地一种表现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于想像的作用,采用的一种委婉、曲折、含蓄的说法象征体指“某一特定具体事物的形象” ,象征义是指与象征体“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8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用空气象征真情信念理想真理等板书:象征空气————真情、真理、理想、信念五、本课小结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 以人们司空见惯的, 习焉不察的空气为歌颂对象抓住空气的特点: “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 ; “厮守身边”又“默无一语” 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予了诗人对真情、真理、理想、信念的赞颂和呼唤六、拓展延伸有事物有固定地象征义,你能举一些例子吗?明确:松——————刚强;梅——————坚贞;竹——————谦虚;莲——————品德高尚;菊——————高洁,不慕名利;兰——————清新、淡雅六、板书设计:(总括空气特点分写赞颂空气I总结抒写深情Y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难寻踪迹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给“我”以生命给“我”关怀和信心给“我”带来自由和美好的希望、青春的朝气再述空气的特点和与它与 人的关系。
直抒永不分离的感慨象征手法 直抒胸臆七、作业设计1、读下面首两小诗,潜心体会进行仿写要求:①另选题材②与原文修辞方法相同,字数可以不等一) (二)墙角的花! 空中的鸟!你孤芳自赏时, 何必和笼里的同伴争噪呢?天地便小了 你自有你的天地仿写:教学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