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提纲 人教新课标版 试题.doc
4页江苏省南京市谷里初级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提纲 人教新课标版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意义(影响):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伟大的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北京)内容: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第二代国家领导人)意义: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③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历史上的2次伟大转折:遵义会议(1935、1)和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相似处:都具有转折意义;都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都确立了党的正确领导核心。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法制宣传日是每年的12月4日)1980年,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1982年,我国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比较完善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第9课 改革开放(1978年以后) 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1978)进行→然后在城市(1985年)★★★★★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安徽凤阳小岗村(1978年)背景:农村改革前,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实行政社合一,在计划经济下,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农民缺乏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前提:以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特点: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作用(意义):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1985年内容: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④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⑤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原因:为了引进和吸收外资、侨资;引进新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对外开放的根本)★★★★ 对外开放过程(1)经济特区的建立——打开对外开放的突破口——“1979年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1988年增设了海南省)(深圳——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2)开放沿海14个城市——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3)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4)并在内地省份设立一些开放城市★ 1991年,设立上海浦东开放区(现已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体现★★★★ 格局:到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改革开放: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哪四次变革和调整?答:分别是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实行改革开放。
(2)实行改革开放后,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提出,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4)★★★ 中共十三大(1987年召开)主要内容:①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立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②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总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所以说他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南巡讲话(1992年)——“1992年在南海边写下了美丽的诗篇”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主要精神: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发展经济是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
历史意义: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十四大(1992年召开)——确定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内容:并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十五大(1997年召开)——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