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配套课件三 待贾而沽.ppt
43页1.教材赏悟,子贡觉得老师孔子有道不仕,甚为奇怪于是,借美玉试问孔子孔子便以“待贾而沽”来回答孔子不仅由此表明了自己的处世原则,同时也为士阶层指明了一条抬高身价的求仕之道话题链接把握良机积极用世,2.名句赏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系辞下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桓宽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罗隐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张九龄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苏轼 良机只有一次,一旦坐失,就再也得不到了勃朗宁 人不能创造时机,但是他可以抓住那些已经出现的时机 雪莱,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失掉恰当的时节、有利的时机就会全功尽弃柏拉图 从容不迫地谈理论是一件事,把思想付诸实行尤其在需要当机立断的时候又是一件事罗曼罗兰 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莎士比亚 一个明智的人总是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托富勒 机会对于不能利用它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正如风只对于能利用它的人才是动力西蒙,3.典例赏析,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子公孙丑下,原文: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译文: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他说:“看样子您好像有些不痛快以前我曾经听到您讲过:君子不该抱怨天,不该责怪人孟子说:“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历史上每过五百年,必定有圣君兴起,其中还必定有声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算年头,已经超过五百年了;按时势需要而论,也该是可以有作为之时只是老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如果要使天下太平,面临今天这样的形势,除开我以外,还会有谁?我为什么不痛快呢?”,4.时文赏读,孔子不是官迷,曾经有一次,接受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记者采访,她突然说了一句话:“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就是一个官迷!”我愕然而愤怒愕然的是,她如此年轻,怎么会有这样的观点;愤怒的是,她怎么用这样鄙夷不屑的口吻来和我谈孔子稍微冷静一下后,我直视她的眼睛,告诉她:“你一句话有两个错误,知道吗?”,现在是她愕然了我告诉她:你说“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双重的强加于人首先,你强加给我们一个所谓的“事实”:“孔子是一个官迷”;其次,你还拉来大家一起做你的附议,也就是说,你不仅自己认为“孔子是一个官迷”,而且你还认定所有人都这样认为。
如此,就造成一种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的效果:“孔子是一个官迷”于是成了一个人人皆知并承认的事实那么,我告诉你:第一,也许你这么认为,但并不是“我们大家都”这么认为,比如,我就不这么认为第二,“孔子是一个官迷”不是事实事实上,孔子大约在20岁时就去季氏家里做家臣了孔子在季氏的政务院至少做了两任官:委吏和乘田,而且做得不错,很有政绩到最后,甚至可能还做过管理祭祀、礼仪方面的较高级别的官,可以入太庙,可以参与会见国宾这样一直做到30岁左右时,他突然辞职做私塾老师了放弃高官、厚禄,去从事私人教育,我们见过这样的“官迷”吗? 此时,鲁国的政治状况愈加令人担忧,孔子出山挽救国家,已成朝野的一致吁求此时挟持了鲁定公、季桓子,因而把持了鲁国大权的阳货,逼着孔子出来做官,但孔子只是随口敷衍,并没有真想出来做官我们见过这样的官迷吗?,不久,阳货倒台,鲁国经历了如此巨大的政治动荡之后,急需有人来收拾残局,安抚人心这时,孔子出山了从51岁到55岁,四年时间,孔子从乡长做起,一直做到司法部长、公安部长,最后,甚至被季桓子任命为他的助手,相当于政务院副总理!可是,就在官运如此亨通之时,孔子又不干了!他离开鲁国,以55岁的高龄,坐木轮车,走坎坷路,颠颠簸簸,周游列国去了!我们见过这样的“官迷”吗?,孔子周游列国14年,去了7个国家。
又有人说,孔子是找官做去的这在逻辑上就不成立:如果要找官做,他何必离开鲁国?在鲁国他不是做得好好的吗? 孔子当然不反对做官,也愿意做官,但是,正如他的学生子路所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做官,那是为了推广道义!,(有删节),1.识人物,周文王(前1152前1056),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商纣时为西伯,即西部诸侯(方国)之长亦称西伯昌 周文王是很有作为的创业君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在被商王囚禁期间在狱中写了周易一书 周文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名君、圣人,为后世历代所称颂敬仰,诗经大雅中有关于他的颂诗常识链接知人论著,2.知背景,孔子认为,“为国以礼”,一个没有修养的人是不知道谦让的,也不可能用礼、义治国这位胸怀兼济之志的盛德君子,却四处碰壁,常常遭遇失意落魄的人生尴尬这是因为当时的当政者大都急功近利,认为孔子那一套太费时、见效慢,这样,就形成了儒学的仁政思想与传统社会的专制制度背离的状况因此,孔子欲入世而不得,但他仍然满怀入世、救世的热忱,以“内圣”之学为本,随时准备为朝廷和百姓服务,以匡救无道的社会现实,实现圣王德治的大同理想。
3.积成语,(1)愚不可及:原指人为了应付不利局面假装愚痴,以免祸患,为常人所不及后用来形容人极端愚蠢 (2)笃志好学:一心一意爱好学习 (3)待贾而沽:等待高价出售比喻某些人等有了好条件或待遇才肯出来做事也比喻怀才待用或待时而出 (4)韫椟待价:把玉藏在匣子里,等待高价出售比喻怀才待用或怀才隐退一、字音辨识,答案ynb xqzpodu sh,二、通假字,答案通“价”,价钱通“叛”,反叛通“悦”,高兴 通“智”,聪明通“馈”,赠送通“途”,道路通“现”,现身出仕通“伺”,等候,伺察,三、重要实词,答案y,动词,参与,介入名词,边界动词,忧虑,担心名词,月份周而复始,即一年动词,忧虑 贾,名词,商人一说读ji,同“价”沽,动词,卖 末,副词,无; 之,动词,往;已,动词,止,罢休形容词,混乱这里指任其混乱副词,屡次,四、文言虚词,1.之,2.其,3.与,答案1.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它动词,往2.副词,难道代词,自己 代词,他3.动词,参与介词,跟动词,等待,五、古今异义,答案这种文化,六、词类活用,答案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美使动用法,使得以进见使动用法,使拜见“怀”,名词用作动词,“怀里藏着”;“迷”,形容词用作动词,“任其混乱” 名词用作动词,做官,七、特殊句式,子畏于匡_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_ 有美玉于斯_ 岁不我与_ 答案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即“于斯有美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岁不与我”,语段一:子畏于匡。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赏析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语段赏析,语段二: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赏析这一段话听起来也就是读书人的一声浩叹!然而,孔子的意义并不在他的政治实践本身孔子的重要意义,在于他提出的政治的应然与人生的可能之高度因此,当我们研判先贤之时,应有应然与实然的分辨,既不能简单地将孔子政治上的失败作为理解孔子的支点,也不能将孔子圣人的身份作为其无所不能的依据语段三: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赏析“待贾而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自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因此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语段四: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赏析子路虽信任老师的道,但却不知道变通孔子所以为圣人,就在于他会因时而变佛肸,是晋国大夫范中行的家臣语段五: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赏析政治清明时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作贡献,政治黑暗时便压抑自己以求洁身自好,以免同流合污,以免遭忌妒遭迫害这就是大智若愚,这就叫难得糊涂所以圣人说宁武子的聪明是人们可以赶得上的,而他的那种 “愚笨”却是没有人能够赶得上的说穿了,发挥才智易,压抑自己难好一个宁武子,愚不可及,实在是非寻常人可及啊!,语段六: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赏析中国这么一句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意思是说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 语段七: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赏析整个事件的全过程,阳货以礼访孔子,以仁问孔子,以智难孔子,以时劝孔子。
从事实的角度看,阳货逼人还礼,非礼也;逼人就范,非仁也;揭人疮疤,非智也;非其人而曰时,非时也孔子“避色”不愿见1.从孔子“其如予何”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怎样的胸怀和状态?,答案“其如予何”是说“他能把我怎么样呢”,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具有相当高的自信力,尽管身处困厄之中,也淡定从容,毫无畏惧与悲观;而且凭借着对周代道德文化的掌握,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要义探究,2.如何评价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这句话?,答案孔子心系天下苍生,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使天下呈现安定的局面3.针对子贡的疑问,孔子以“待贾而沽”来回答怎样理解孔子的“待贾而沽”?,答案子贡把人的政治才能比作美玉,孔子的“待贾而沽”是说等待圣明君主来接受和推行自己的施政方案孔子抱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入世态度,致力于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待贾而沽”来回答子贡,表明了自己的志向4.“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孔子以此来表明自己什么心志?,答案对所持的道绝对坚持,坚决不受外界的打磨、污染而影响5.孔子评价宁武子所说“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有什么言外之意?,答案对宁武子的评价,孔子肯定了宁武子洞察现实的政治才华,又认为他的韬晦本领难以效法。
孔子积极入世,无论邦有道还是无道,都坚持自己的政治思想,他不能“无道则隐”6.“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指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答案这里的“道”指思想主张,着重指为政的思想主张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坚持自己的施政原则,既忠实于自己的政治理想,又能明辨现实,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政治头脑7.面对阳货的诘问,孔子为什么说“我要做官了”?,答案因为阳货把持季氏权力,操纵鲁国朝政,企图消除三桓孔子既反对“政在大夫”,更反对“陪臣执国命”,所以当阳货请孔子帮助自己时,孔子只好随口敷衍,明为答应实为拒绝阳货1.孔子两次受围攻,他都提到“天”,这是不是太讲宿命论了,你认为呢?,答案殷周时代以“天”为核心是宗教信仰的一个内容,是天子受天之“大令”(即天命)而统治天下,这是宗教神学意义上的天命观的一个重要含义可是在孔子这里,已经剥夺了天子受天命的特权读论语,时刻都能感受到孔子的“天命在我”的一种自信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孔子被围困于匡,生命受到威胁,他说,周文王死后,“斯文”不再若天欲丧“斯文”,那么后来之人就不能享有“斯文”之制;若天不欲丧“斯文”,匡人是不能把我怎样的文王是周天子,受天命而有天下,孔子自承天命而担负“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