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精品)【教学设计】《荆公改字》(长春).docx
4页《荆公改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荆公改字》一文选自南宋洪迈的《容斋续笔?诗词改字》卷八,主要讲的是《泊船瓜洲》一诗草稿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王安石曾改来改去,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课文虽然短小,所表现出的王安石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炼字精神是足以让人深受感动的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王荆公的绝句《泊船瓜洲》,第二部分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修改过程◆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本科要求会写的生字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味王安石改字的精妙,体会推敲炼字的民族文化智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王安石改字的精妙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王安石改字的精妙◆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同学们,学过《泊船瓜洲》这首诗么?谁能背给大家听听?知道么,作者王安石在写这首诗时可费了不少心思,进行了多次修改下面我们就去了解一下2、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宰相。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以“富国强兵”为宗旨大规模推行改革变法运动,最终虽以失败告终,但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缓和了北宋尖锐的社会矛盾,积贫积弱局势有所改观其变法内容影响广泛,对现在亦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著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3、 文章概述 《荆公改字》主要讲的是《泊船瓜洲》一诗草稿中“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句,王安石曾改来改去,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课文虽然短小,所表现出的王安石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炼字精神是足以让人深受感动的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王荆公的绝句《泊船瓜洲》,第二部分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修改过程4、 诗词学习1、 诗词注释 王荆公:王安石士人:读书人 草:草稿,非正式的文稿(这里指初稿) 旋:又 凡:总共 如是:像这样 许:表示大约接近某个数 注:注解,注释始:才,方才 吴中:地名,指苏州一带 2、 诗词翻译 王安石的一首绝句诗写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州那个地方的一个读书人家里收藏有这首诗的初稿,最初写的是“又到江南岸”,后来圈去了“到”,批注说“不好”,改为“过”,又圈掉“过”改作“入”。
随后又改作“满”总共照这样修改前后选用了十多个字,最终才确定为“绿”字 3、诗词阅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5、 细读感悟 1、王荆公最初为什么要用“到”、“过”、“入”这三个字? 初用“到”、“过”、“入”三字,着眼于时令的变化,体现出了江南回春;待用“满”字,着眼于春深似海,体现出春意正浓; 2、为什么最后定用“绿”字? 最后定用“绿”字,是着眼于春的伟大生命力春风作为春天的使者,吹绿了江南的草木 3、“绿”字的好处是什么? 由原来的形容词变成了动词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既能表现春风神奇,又能显示春色和生命力的特征,更重要的是一个“绿”字唤起了江南的一片春色,唤起了作者无限的联想,唤起了作者心底思归的念头,与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照应六、拓展阅读 描写诗人炼字炼句的诗句 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孟郊: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方干: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七、拓展作业 事实上,很多诗人在写诗时都讲究练字,说出你知道的有关练字的佳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