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心雕龙导读分析课件.ppt
61页《《文心雕龙文心雕龙》》12o刘勰(465?──523?),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永嘉之乱后其祖先移居京口(今江苏镇江),遂为南朝世家刘勰的身世,据《梁书》、《南史》和其它一些文献的记载可简单勾勒出来其祖灵真,是宋司空刘秀之的弟弟,父刘尚,做过越骑校尉的小官 一、刘勰生平和思想一、刘勰生平和思想3o梁天监元年(502)左右,刘勰得到了“奉朝请”的官号,次年任临川王萧宏记室,天监八年迁车骑仓曹参军;天监九年左右,出为太末(今浙江龙游)令,政有清绩,天监十一年,改任仁威南康王萧伟记室,兼太子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昭明太子好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文学,深爱接之”(《梁书·刘勰传》),天监十八年,迁升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奉萧衍之命,“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经”普通三年,弃官为僧,改名慧地,次年,卒4o刘勰《灭惑论》中所言:“是以一音演法,是以一音演法,殊译共解;一乘敷教,异经同归经典由权,殊译共解;一乘敷教,异经同归经典由权,故孔、释教殊而道契;解同由妙,故梵、汉故孔、释教殊而道契;解同由妙,故梵、汉语隔而化通但感有精粗,故教分道俗;地语隔而化通。
但感有精粗,故教分道俗;地有东西,故国限南北其弥纶神化,陶铸群有东西,故国限南北其弥纶神化,陶铸群生,无异也生,无异也也就是说,各教在最高目的──“弥纶神化,陶铸群生”上是一致的,所异的是途径不一 5o刘勰的思想,立足于 “缘法”说,从写《文心雕龙》始,至晚年出家为止,是他因梦孔子之缘而以儒家面孔出现在社会舞台上的时候这期间,他作《文心雕龙》多依儒家经典,绝少佛教思想的流露即使在文学上,也力避佛语《文心雕龙》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当可无疑 6o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他虽以儒者入世而终身不娶、晚年又回归佛门的似乎矛盾的态度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对《文心雕龙》缜密的论述方法和严密的逻辑体系感到惊异,因为这正是方法论上对佛教因明学的借鉴至于有论者言刘勰因郁郁不得志而出家,又因此而不久于人世,这是不足为信的主观臆断7o东则有刘彦和之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文心》》,西则有亚里斯,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多德之《《诗学诗学》》,解析神质,苞举洪纤,,解析神质,苞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鲁迅鲁迅《《诗论题记诗论题记》》 8o又如日本学冠东西的著名学者兴膳宏先生也说: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规模宏大,体制详备,规模宏大,体制详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了不起的杰作。
在西欧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了不起的杰作在西欧早期的古典文艺理论中,如亚里斯多德的文早期的古典文艺理论中,如亚里斯多德的文艺理论,就没有艺理论,就没有《《龙龙》》著那样的系统性著那样的系统性 ——兴膳宏《文心雕龙在日本》 9二、二、《《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构成构成 o书名书名o写作动机写作动机o总体结构总体结构101.书名书名o《《序志序志》》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齐人)子(齐人)《《琴心琴心》》、王孙、王孙《《巧心巧心》》((《《汉书汉书·艺文艺文 志志》《》《王孙子王孙子》》,,一名一名《《巧心巧心》》),心哉美矣,故用),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羣言雕龙也取驺奭之羣言雕龙也112、写作动机、写作动机o立言不朽对自己立言能力的自信12立言立言o注经注经o论文论文o现状现状o以经典为依据论文以经典为依据论文o前人论文前人论文o马郑诸贤,弘之已精,未足成家马郑诸贤,弘之已精,未足成家o文章之用:经典枝条文章之用:经典枝条o去圣久远,文体解散(散乱)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去圣久远,文体解散(散乱)。
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大带)帨(佩巾),离本弥甚,将遂讹滥尚画,文绣鞶(大带)帨(佩巾),离本弥甚,将遂讹滥(讹谬泛滥)讹谬泛滥)o《《典论论文典论论文》》“密而不周密而不周”(细密而不全面),(细密而不全面),《《文赋文赋》》“巧巧而碎乱而碎乱”(论文巧妙,但琐碎而乏条贯),还论及其它一(论文巧妙,但琐碎而乏条贯),还论及其它一些著作,总之都是些著作,总之都是“各照隅隙,鲜观衢路各照隅隙,鲜观衢路”133.总体结构o《《文心雕龙文心雕龙》》全书由全书由 50 篇论文组成,篇论文组成,共约共约 37000 字根据作者刘勰在字根据作者刘勰在最后一篇最后一篇《《序志序志》》中的介绍,以及我中的介绍,以及我们披卷可见的实际情况,这部著作确们披卷可见的实际情况,这部著作确实有着严密的内在理论体系实有着严密的内在理论体系 14o1 )、前五篇)、前五篇《《原道原道》》、、《《征圣征圣》》、、《《宗经宗经》》、、《《正正纬纬》》、、《《辨骚辨骚》》,是全书的,是全书的总论,即刘勰自己所说的总论,即刘勰自己所说的“文之枢纽(关键)文之枢纽(关键)”15o“盖盖《《文心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
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 o也就是说:文章要以也就是说:文章要以“道道”为本为本原,以圣人为师,以经书为宗法原,以圣人为师,以经书为宗法标准,以纬书为斟酌,以楚辞为标准,以纬书为斟酌,以楚辞为发展变化发展变化16o2 )、从第6篇《明诗》到第 25 篇《书记》,是 20 篇文体分论,即刘勰自己所谓的“论文叙笔”;o 刘勰在文体论二十篇中,指出了各种体裁的特色、写作方法及其源流,并举出若干作家、作品作一扼要评价 17 o3 )从第)从第 26 篇篇《《神思神思》》,到第,到第 49 篇篇《《程器程器》》,是专论各种文学思想,包括创,是专论各种文学思想,包括创作论、风格论、鉴赏批评论、文学史论、作论、风格论、鉴赏批评论、文学史论、作家论等等;作家论等等;o其中创作论自其中创作论自《《神思神思》》至至《《总术总术》》十九篇,分论十九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创作过程、作家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问题辞声律等问题o批评论自批评论自《《时序时序》》至至《《程器程器》》五篇,探讨不同时五篇,探讨不同时代的文风,品评作家的成就,并对批评方法作出代的文风,品评作家的成就,并对批评方法作出专门探讨。
专门探讨 18o4 )、最后第)、最后第 50 篇篇《《序志序志》》,相,相当于全书的序言介绍了当于全书的序言介绍了《《文心雕龙文心雕龙》》的命名、宗旨、体系等的命名、宗旨、体系等o阐明此书的写作动机,介绍全书写作阐明此书的写作动机,介绍全书写作的原则和全书的主要内容,以及表明的原则和全书的主要内容,以及表明作者的写作态度作者的写作态度 19三、三、《《文心雕龙文心雕龙》》的重要文论观点的重要文论观点 o《《文心雕龙文心雕龙》》一书中阐述的文学一书中阐述的文学理论非常丰富,理论难点也多理论非常丰富,理论难点也多我们只能选取其中几个问题来讲我们只能选取其中几个问题来讲解和学习解和学习 201 、、“原道原道”说说 o即文学的本质论o这是刘勰关于文学的根本性质的理论,集中体现在全书第一篇《原道》,特别是《原道》的开篇第一大段,精彩地论述了这个文学理论中的重大问题: 21o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哉 ! 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是谓三才22o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o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欤 ! 23o 这是一段思辩性很强、同时又极富于才情文采的论说以这段话为主,刘勰的“原道”说穷根尽源地探索了文学乃至全部人文的深层本质,这就是,从终极意义上说,包括文学在内的所有人文,和天文、地文、以及宇宙万物之文一样,统统都是最深层的事物的本体大“道”之文,也就是“道”的具体表现形态。
24o注意“道”和“文”都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o广义的道: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广义的文: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 o狭义的道: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狭义的文:即“人文”,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o关于这里所谓的“道”的内涵,非常复杂 252 、“神思神思”说 o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篇创作论之首篇 26o古人云: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o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27o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o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nuò )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28o何则何则 ?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29《《神思神思》》篇列篇列《《文心雕龙文心雕龙》》创作论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之首,重点论述了: o①① 艺术思维中的想像问题艺术思维中的想像问题 o提出了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所以构思的妙用,能使作者的主观精所以构思的妙用,能使作者的主观精神与外界物像紧密结合,一起活动神与外界物像紧密结合,一起活动。
)的创作观的创作观 o②② 志气和辞令在想像活动中的作用,志气和辞令在想像活动中的作用,即想像活动的动因和结果即想像活动的动因和结果 30③③ 思维和语言的非对应关系思维和语言的非对应关系o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 ? ?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o刚提笔撰文,真是气势百倍,等到文章写刚提笔撰文,真是气势百倍,等到文章写成后,比预想的打个对折,为什么会有这成后,比预想的打个对折,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因为想像可以自由驰骋,容易种现象呢?因为想像可以自由驰骋,容易想得出奇,语言却比较实在,不易见巧想得出奇,语言却比较实在,不易见巧 313 、“体性”说 o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o感情激动了,就要形之于语言,道理叙述出来便会形成文章这就是从隐蔽到明显、内外相符啊不过,人的才干有平庸和杰出之分,气质有刚强和柔和之别,学识有浅薄与深刻的差异,习染有典雅和庸俗的不同所有这些,都是为性情所熔铸,因陶冶习染而酿成。
所以文学作品便象是云气和波涛那样变化多端,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风格32o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o因此,文辞和思理的平庸或杰出,不会背离作家的才华;风格、趣味的刚健、柔和,不能违背作家的气质;事理和义理的深浅,从未听说可以离开一个人的学识;体制的雅正和浮靡,也很少违反各自的习染所有文章都一本作者的性情作品风格的差异,就象作家不同的面目一样33o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o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门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o如果归纳才、气、学、习交互为用的结果,就可以全部包括在八种格式之中第一是典雅,第二是远奥,第三是精约,第四是显附,第五是繁缛,第六是壮丽,第七是新奇,第八是轻靡34o典雅者,镕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o远奥者,馥采典文,经理玄宗者也o精约者,核 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o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o繁缛者,博喻醲采,炜烨枝派者也o典雅,就是取法古代经典,仿效儒家的作品o远奥,就是文辞深奥而曲折,以玄学为归依的o精约,就是语言简练,分析深入的o显附,就是文辞直截了当,内容晓畅平易,切合事理,令人信服的。
o繁缛,就是比喻众多,富有文采,光彩闪耀,错综复杂的35o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o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o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 o壮丽,就是议论高超,体制宏伟,有特异光辉的o新奇,就是排斥异统,标新立异,破坏正确法则而流于怪诞的o轻靡,就是语言浮华,内容浅薄,虚飘朦胧,沉溺于世俗不良文风的36o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o因此,典雅与奇异相反,深奥与明朗有别,繁冗与简约相违,雄壮与轻浮背离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风格特点,就都包括在这里了37o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o至于作品中八种风格的种种变化,功效全靠学习而成作家的才能是内在的,它来自作家天然的气质;气质充实情志,情志确定语言,所以文章的英辞华采,无不是作家情性的流露38o在《体性》篇中,刘勰涉及了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能个性之间的关系o① 文学作品的体与性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o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因内而符外者也 o感情激动了,就要形之于语言,道理叙述出来便会形成文章。
这就是从隐蔽到明显、内外相符啊 39o“体”有两层意思,o一是指体裁形式,如诗、赋、赞、颂等不同体裁;o二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o“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o文学作品的体与性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40② 作家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即才、气、学、习 o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文苑波诡者矣 o人的才干有平庸和杰出之分,气质有刚强和柔和之别,学识有浅薄与深刻的差异,习染有典雅和庸俗的不同所有这些,都是为性情所熔铸,因陶冶习染而酿成所以文学作品便象是云气和波涛那样变化多端,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风格 41o至于个性的形成;刘勰提出有四个方面的因素;才、气、学、习才,才与气是先天的,才指作家才能;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学和习是后天的,学指作家的学识,习指作家的学习刘勰实际上把后天的学和习放在先天的才和气之上对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刘勰能够兼顾而不偏废这种认识比曹丕强调先天禀性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 42③ 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正是作家个性才能各不相同形成的必然结果。
o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o因此,文辞和思理的平庸或杰出,不会背离因此,文辞和思理的平庸或杰出,不会背离作家的才华;风格、趣味的刚健、柔和,不作家的才华;风格、趣味的刚健、柔和,不能违背作家的气质;事理和义理的深浅,从能违背作家的气质;事理和义理的深浅,从未听说可以离开一个人的学识;体制的雅正未听说可以离开一个人的学识;体制的雅正和浮靡,也很少违反各自的习染所有文章和浮靡,也很少违反各自的习染所有文章都一本作者的性情作品风格的差异,就象都一本作者的性情作品风格的差异,就象作家不同的面目一样作家不同的面目一样 43o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正是因为作家个性各有不同反之,“文如其人”正是风格与人格的统一 44o④ 把纷繁复杂的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并两两相对把对风格的研究推向深入 o刘勰把作家个性在创作中的不同表现归纳为八种基本风格,即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典雅取法儒家经书,远奥以道家学说为主体;精约指文句精炼;显附指语直义显;繁缛乃辞采丰富;壮丽是体宏论卓;新奇重弃古迎今;轻靡指柔弱浮华。
八体之中,雅奇、奥显、繁约、壮轻,两两相对,又可以组合成许多类型的风格454 、“风骨”说 o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o《诗经》 包含有六种体例,其中居首要地位的就是风这是教育、感化的源泉,是诗人感情、气质的依据悲伤怅恨,需要抒情,就一定得从风出发;思索沉呤,要用语言表达,就没有比骨更重要的了46o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o语言依存于骨骼一样的思想内容,就好象身体的支撑要靠着骨架子;作品中的感情,也包含着长风一般的力量,正如人的形骸里面运行着血气但也要语言运用得准确,文章的骨骼才撑得起来;有充沛的感情和崇高的气质,文章的风力才能清越骏发 47o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o如果辞藻华瞻,但风骨萎靡,那么文采的呈现,便失却了它的鲜艳;声律的讲求,便显得软弱无力了因此构思为文,布局谋篇,必须尽量保持崇高的气质风骨果然刚健,作品才能光辉灿烂,万古常新它对文学创作的作用,正如高飞远扬的鸟儿之使用翅膀。
48o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o凡是骨髓凝炼的,语言的表达就必然精妙;风力深厚的,感情的抒发就必然显豁文字锤炼,确切难移,声律安排,厚重而不壅滞,这就是风骨的功力了如果内容贫乏,语言臃肿,驳杂不纯,没有中心,那就是没有骨骼的症候了;如果是文思不畅,感情枯竭,毫无生气,那就是没有风力的迹象了 49o刘勰在《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o“风骨”的内涵,说法纷纭,现代著名学者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篇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一般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o“风”指思想感情中所包容的生命力、感染力,而“骨”属于文章语言方面的东西50o“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51o“风骨”说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创作家和文论家无不标榜“风骨”以反对柔靡繁缛的文风 52四、四、《《文心雕龙文心雕龙》》的地位和影响的地位和影响 o《文心雕龙》是在儒、释、玄、道等各种思潮交相影响下产生的一部伟大的文学理论著作,它汲取了前代优秀的理论遗产,加以融合贯通,自成体系,卓然一家,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o《文心雕龙》的成就与影响,大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531.理论体系的严密完整性理论体系的严密完整性 o《文心雕龙》之前的文学理论,多是单篇散论即如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等特出者,也只是就创作过程、创作技巧或各体文章的流变进行局部的探讨,内容并不全面《文心雕龙》则对齐梁以前的文学和文学理论做了全面总结,形成了一个严密完整的文论体系 54o在这部书里,刘勰对文学的性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文学的构思和创作、文学的体裁与风格、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作家的修养与才略、文学批评的方法和原则等问题,从“文之枢纽”、“文体论”、“创作论”、“批评鉴赏论”四方面做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对后世文论的影响渊源流长。
55 o唐代白居易的唐代白居易的“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与元九书元九书》》)似乎可以从刘勰的)似乎可以从刘勰的“以情志为神明,事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找到影子找到影子o韩愈、柳宗元的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古文理论”,宋代欧阳修、苏轼,宋代欧阳修、苏轼等人的等人的“诗文革新诗文革新”,明代的,明代的“古文思潮古文思潮”,清代,清代的的“桐城古文桐城古文”等亦可从刘勰的等亦可从刘勰的《《原道原道》》、、《《征圣征圣》》、、《《宗经宗经》》篇中找到一脉相承的关系篇中找到一脉相承的关系o而另一支以注重性灵的理论队伍如唐代司空图的而另一支以注重性灵的理论队伍如唐代司空图的“味外之旨味外之旨”,宋代严羽的,宋代严羽的“妙悟妙悟”,明代公安派的,明代公安派的“性灵性灵”,清代王士祯的,清代王士祯的“神韵神韵”,与,与《《文心雕龙文心雕龙》》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56o另外,《文心雕龙》中所运用的一系列批评术语,如“神思”、“情采”、“虚静”、“隐秀”、“风骨”、“奇正”、“通变”等也广为后世文论家所借用。
572.思想方法的辩证性 o《文心雕龙》论文从不偏废一方,往往正反兼顾,论内容与形式时提出“文附质”、“质待文”、“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的观点,强调形式的同时,又指出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论文学风格时既重“风骨”,又重“隐秀”,刚柔兼济;论继承与发展时提出“文律运周,日新其业”的发展观等,显示了刘勰文学思想的全面性58o后世的许多理论家往往得益于这种方法,取得了卓然成就如叶燮的“理、事、情”与“才、胆、识、力”统一论;王夫之对“景中情”、“情中景”的总结,都是这种辩证思想的体现593.内容的广泛性 o《文心雕龙》所论范围广涉文学史、写作、修辞学、文字、音韵、语法、美学和文学理论虽然这是由于古代文学分类标准模糊造成的,但它客观上却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范例,昭示了现代文学理论发展的研究60o当然,《文心雕龙》也有其时代局限性,这是任何著作都避免不了的,我们不能过于苛求古人客观去看,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没有一部著作能与《文心雕龙》相颉颃,它的“体大思精”不仅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高峰,即使在世界文论史上,也仍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萧统《昭明文选》o《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