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知识点:三教合一.doc
3页高中历史知识点:三教合一 三教合一的定义 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传播儒学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①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②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正统地位,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三教合一的知识扩展 进入封建社会中期以来,儒学与佛教、道教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 三教合一的知识点拨 儒、佛、道三家相互影响和融合: (1)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 (3)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儒、佛、道的融合: 1、儒教: ①早在魏晋,玄学已经将三教的思想进行了一次融合魏晋玄学上承先秦西汉以来的道家哲学思想,并把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家学说 ②玄学以精神性的“无”,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强调“以无为本”,认为世间万事万物这些实际存在的“有”,都产生于“无”,体现在政治上,便主张“无为”,认为统治者要无为而治,老百姓也要无为而处。
汉初黄老思想所讲的“无为”,着重讲统治术; ③玄学所说的“无为”,重点在讲处世术从“无为”出发,为维护封建的纲常名教进行辩解,认为“名教即自然”,封建的尊卑、上下关系合乎自然,生而固有,不能否定 ④玄学是儒家唯心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种,其宣扬的老庄哲学,经过曲折的演变,终于与儒家哲学相表里,即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外道内儒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成为士族地主的意识形态 2、佛教: ①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才能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佛教自传入中国的那一天起,受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及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 ②佛教的传入并泛滥,必然要引起中国传统思想的抗争,首先引起论争的是道教,在理论上与佛教争论的是儒家,但儒家是以直觉思维进行批判的,缺乏思辨的理论色彩由于儒家在中国的正统官方地位十分巩固,这使得许多佛教徒竭力调和佛、儒两家,“内(儒)外(佛)兼修”,解释戒杀为仁,戒盗为义儒家注重用世,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佛教则解释为出家不是不问世俗之事,而是降魔,统一了出家与入世的关系。
3、道教: ①晋朝人葛洪是最早把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的人,他所写的《抱朴子》一书,不仅对战国以来“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的阐发论述,更重要的是把神仙信仰与儒家思想捏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否则,虽勤于修炼,也不能成仙北朝寇谦之以“整清道教”为己任,打出“专以礼度为首”的旗号,完全按照封建伦理观念制定了一套教义,鼓吹“于君不可不忠”,“不得叛逆君主,谋害国家”,劝导人们“勿怨贫苦”,“戒勿以贫贱求富贵”他还袭用佛教轮回转生思想,用“若有罪重之者,转生虫畜”欺骗恫吓人民 ①刘宋的陆静修依据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吸收佛教仪式,编制了新的道教斋戒仪式,齐梁时的陶弘景,以现实社会为模式,制造出“仙亦有等级千亿”的理论,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道教兼采儒、佛、道三家之说,把它们糅杂融汇在一起,以汉民族土生土长的传统形式出现,有利于宣传推广,扩大影响 三教合一的教学目标 1、认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三教合一” 2、理解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