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沭阳县沂涛双语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鸟》专题之池鹤课件 苏教版.ppt
12页池鹤,[唐]白居易,高竹笼前无伴侣, 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 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 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 怅望青田云水遥作者作品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陕西渭南,生於唐代宗大历七年,卒於武宗会昌六年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贬江州长庆时,累迁杭、苏二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缘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於洛阳的香山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晚年放意诗酒,号醉吟先生初与元稹相酬咏,号为“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称为“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等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主要作品:《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放言》《池上 》等一圣二仙,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中国三大诗人,人们尊杜甫为“诗圣”、“诗史”,尊李白为“诗仙”,对白居易称“诗魔”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而李白的“诗仙”是清代文人给予的称呼因此,目前学者认为:中国诗坛应该是“一圣”(杜甫)、“二仙”(李白、白居易 ),写作背景,作者当时官场失意,对那些妖媚献宠的人极度厌恶,而归隐田园又遥不可及此诗还表达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与无奈鉴赏】,这是一只被囚的鹤,它的品格和仪表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不会像鸬鹚那样侍奉权贵,也不会像鹦鹉那样讨好别人 汉以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 当时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伤感的诗渐多 《池鹤》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本诗借物抒怀,以囚鹤自喻,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本诗也可以说是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寓人 这首诗描写了鹤的生活环境和风格的与众不同,突出了它的形态美、色彩美和声音美以鹤与鸡、鸬鹚、鹦鹉作对比映衬,表现了鹤不事权贵的孤高品格和超凡风姿,同时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沉浮、官场黑暗的厌恶。
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 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羽翼消失 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谄媚 对风鸣唳想的究竟是什么呢?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现代文翻译,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这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鹤立鸡群高高的竹笼前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在庸俗的鸡群还凸显着自己的风度和节操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此联,从表面上看,是丹顶鹤害怕低下头,头上象征高贵的标志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忧白色的毛色变得不好看从意义上理解,应该还有一层:低下头,不仅仅担忧高贵的标志不再,还因为低头本身就代表了屈服和卑微,和孤高的形象气度相悖这里的白雪不仅仅是指毛色,更多的是保持一种圣洁的清白由此,一个清高孤傲,而又不愿意对世俗妥协的丹顶鹤形象便脱颖而出颔联写丹顶鹤的外形特征诗人用“丹砂”来比丹顶鹤头顶上得朱红色白雪”比喻白色短尾这一联写池鹤的色彩美,“恐”和“疑”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转眼四望,觉得鸬鹚毛色污浊,徒有其表而又善于学舌的鹦鹉太娇弱,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更不要说具备一副铮铮的傲骨了。
颈联采用反衬的手法,写池鹤不仅风姿超凡,而且不会“语声娇”,去讨好别人诗人把丹顶鹤和鸬鹚对比,意在突出丹顶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为人捕鱼)的品格 “语声娇”,声音娇媚,以讨好主人,暗喻邀宠献媚苦嫌”,诗人痛恨这种邀宠献媚的行为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的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尾联:写池鹤的鸣声美,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首句是设问句,“怅”句是答句怅”,惆怅,不如意青田云水遥,自己向往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但是可望而不可即一个“怅”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其实这是一种无奈的自我解脱总结主题,这首诗用群鸡、鹦鹉等禽鸟反衬丹顶鹤孤高的品格、超凡的风姿,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