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知人论世--猜悟诗歌思想感情.doc
6页知 人 论 世——猜 悟 诗 词 的 思 想 情 感教学目标: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初悟诗歌情感教学重点:知人论世发法的运用教学难点:学以致用,运用此法猜悟诗歌情感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璀璨如玉的诗歌流传千载,熠熠生辉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较真实地去还原窥视体悟诗人们那激越昂扬哀怨缠绵深沉馥郁的思想感情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知人论世今天就让我们试着用这种方法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来探寻诗歌中诗人绮丽的情感思想何为“知 人 论 世”----考察作者生活的时代、社会,生平与身世;了解作者与人物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例析“知 人 论 世”一、同人不同时期作品赏析 如梦令 ------李清照(早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声声慢------李清照(晚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齐读,思考: 1.两首词分别写了何事何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什么情感? 2.两词的风格、情感有何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 ------李清照写作背景:李清照出生书香门第,家庭富裕,父母呵护,早期生活优裕,幸福美满此时的她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激情,能充分享受生活 溪亭畅游,沉醉兴奋,“兴尽”归家,“误入”荷塘,流连忘返本词风格清新明快,境界优美怡人,是一曲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怡然愉悦的心境与浪漫的生活情趣 清新明快,怡然、愉悦、浪漫 声声慢------李清照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凄切悲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深沉凝重、哀婉凄苦,孤寂落寞、悲凉愁苦同一位作者,在其人生的各个阶段,因经历不同、思想变化等因素,其作品内涵、情感态度、语言风格等会有所差异小结:境遇不同,诗情有别二、边塞诗组诗赏析 例析“知 人 论 世”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坚定无悔保家卫国豪情壮志!豪迈,勇敢盛唐: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中晚唐: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宋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悲壮, 惋伤----边塞荒凉,悲苦哀怨,征人行军,思亲怀乡,虽有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几多悲壮,几多惋伤愤懑,哀痛----诗中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年华老大、夙愿落空、报国无门的愤懑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哀痛,更多一些惆怅。
盛唐强盛,中晚唐颓势,宋长期积贫积弱,国势时局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时代风气精神盛世多豪情颓世多哀伤)(同时期的不同作者,由于地位处境、思想态度、人生追求等的差别,其作品的风格主旨情感等也有差异小结:时代不同,情怀迥异三、诗人不同,诗风各异l 李白——豪放飘逸 (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l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l 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沉郁挫折l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v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苍凉雄健 v陶渊明:朴素自然v杜甫:忧国忧民、沉郁顿挫 v李白:愤世疾俗、清新飘逸 v辛弃疾:气势雄壮、婉转悱恻 v王维:含蓄生动、诗中有画v高适、岑参:雄浑奇异、悲壮苍凉 v白居易:通俗易懂、雅俗共赏v李商隐:清丽俊逸、朦胧隐晦 v李清照 词婉约凄切、缠绵悱恻v陆游 雄浑奔放,明朗流畅、悲壮爱国 ……小结“知 人 论 世”诗-言-情时代景事物人1、境遇不同,诗情有别;2、时代不同,情怀迥异;3、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写作背景)l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l 1、知晓时代背景、诗人际遇;(方向)l 2、简析诗中所写景、事、物、人;(血肉)l 3、猜悟诗人诗人写作本意和所抒情感灵魂)l 这就是知人论世猜悟情感的诗歌欣赏方法四、自主赏析、猜悟情感 请大家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20、古代诗歌五首》(大声诵读---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登幽州台歌 ——(初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独悲愤 时代际遇(写作背景) 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参谋陈子昂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陈子昂又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俯仰古今,时间绵长;登楼眺望,空间无限;渴慕明君,孤单悲苦天 地 ——悠悠 人 ——短促孤独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极写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设问夸张)(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虚实结合)(细望泰山的景物、激荡内心感受)登高俯瞰,朝气蓬勃抱负远大,积极自信(极望泰山风景,直抒胸臆)(化用名言)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24岁的杜甫到兖州探望父亲,之后由齐入鲁,途经泰山,为泰山的雄伟磅礴而震撼,心生豪情壮志,挥毫写下这首浪漫与激情之作 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皇佑二年(1050)夏,30岁的王安石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借情喻理借景抒情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不畏”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表现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决心游山西村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宋孝宗乾道三年初春,陆游被排挤罢官,闲居在家,心情相当复杂,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山西村做客,农家有丰年;村外景色优美,村内民风淳朴;主人殷勤,客人留恋 叙事写景 这首诗赞美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流露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人生哲理:面对困难,我们不要轻易退缩,因为曲折之后才是坦途要记住:“阳光总在风雨后!”己 亥 杂 诗 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龚自珍辞官南归正值暮春时节,夹花生树,日暮风起,残红一片点点飞花,忽然惹起了一股浓浓的离别之情,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挥动马鞭吟出了《己亥杂诗》这首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用比喻修辞,落红”喻辞官,“春泥”喻平民百姓,“花”喻朝廷,借落花翻出新意:那缤纷的落花并不是没有感情,它们化作沃土后,更加呵护滋养着花儿--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 抒情。
落红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意在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甘沉沦,甘心奉献、不忘报国的奉献精神 “落红”的形象,就成了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总结“知 人 论 世”诗---情-----时代\情感\景物\人\事1、境遇不同,诗情有别;2、时代不同,情怀迥异;3、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写作背景)l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l 1、知晓时代背景、诗人际遇;(方向)解读文辞,揣摩情意;l 2、简析诗中所写景、物、人、事;(血肉)融入体验,体会情趣;l 3、猜悟诗人写作本意和所抒情感灵魂)超越原意,推陈出新l 这就是知人论世猜悟情感的诗歌欣赏方法推荐 诗歌阅读六步法1:知人论世悟诗意(结合作者生活时代及其个人生平推测诗意)2:把握形象抓主体(诗中着力表现的能体现词人情感的形象)3:察言(颜)观色看特点(透过诗中描写形象的词语看形象特点)4:关联组合顾前后(句不离篇,诗中任何语词都服务于主要形象的特点)5:字里行间觅诗情 (作者直接表达情感的词句)6:洞察慧心品诗味(感受诗人隐藏的情感,体会其艺术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