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诵读情境默写(理解性默写)-【大单元教学】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6页选择性必修中古诗诵读情境默写训练《锦瑟》理解性默写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 , 2.《锦瑟》一诗的颈联是: , 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3.《锦瑟》用典的四句诗: , , 4.《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 5.李商隐《锦瑟》中的“ , ”运用典故,描绘了美好的、缥缈的梦境,把人生的恍惚、迷惘,以及苦苦追寻的执着表现了出来 6.《锦瑟》一诗中,诗人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婉不已的句子是“ , ” 7.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海中鲛人”“蓝田美玉”两个典故,含蓄地传达了内心复杂的情感8.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了庄子和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典故。
9.李商隐《锦瑟》中先用文人、帝王、鲛人的典故铺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推出蓝田良玉的变化表达美好愿望可望而不可即10.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化用宝玉埋在地下时上空会出现烟云,阳光下见得分明的典故答案】 1.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2.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3.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4.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5.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6.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7.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8.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9.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10.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凭箜篌引》理解性默写1.《李凭箜篌引》中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的诗句是:“ ”2.《李凭箜篌引》“ ”一句,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高超3.《李凭箜篌引》一诗中,用“ , ”两句写物写人,想象空旷山野上的浮云凝神驻足、忘记流动,仿佛在俯首谛听来衬托箜篌演奏的美妙乐音。
4.《李凭箜篌引》“ ”一句,写流云为之凝神,从侧面总写箜篌音乐之美5.交代演奏者姓名和地点的诗句是:“ ”6.侧面写乐声的诗句是:“ ”,“ ”这里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从客体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7.《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 , 8.《李凭箜篌引》中形容音乐清脆激越的诗句是“ ”9.《李凭箜篌引》中以四样美好的事物描摹声音的诗句是“ , ”10.《李凭箜篌引》中正面描写美妙多变、华丽悦耳、悲抑或欢快的乐声的句子是“《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而《李凭箜篌引》中“ , ”两句,着墨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为侧面烘托手法。
11.《李凭箜篌引》中直接描写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 , ”12.《李凭箜篌引》中“ ”一句,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13.《李凭箜篌引》中“ , ”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效果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14.《李凭箜篌引》一诗中,“ , ”两句写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不仅如此,李凭的演奏感动了“紫皇”,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15.《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的震撼力的诗句是: , 16.“ , ”两句把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17.“ , ”两句写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
18.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的美妙,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形同之妙的诗句是“ , ”答案1.吴丝蜀桐张高秋2.吴丝蜀桐张高秋3.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4.空山凝云颓不流5.李凭中国弹箜篌6.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7.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8.昆山玉碎凤凰叫9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10.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1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12.芙蓉泣露香兰笑13.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14.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15.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16.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17.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18.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书愤》理解性默写1.陆游在《书愤》中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观场面的诗句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3.《书愤》中描述陆游青壮年时期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4.《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5.《书愤》中, 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塞上长城空自许”写出他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6.《书愤》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写壮志未酬,年华已老,统治者无心救亡,收复失地、企盼统一的愿望落空7.《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8.《书愤》中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的诗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9.借古人自况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的表现手法叫用典明志《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0.《书愤》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重他的精神品格11.《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12.《书愤》中,亦用典明志。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13.《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14.《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是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15.《书愤》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理想与“早岁那知世事艰”之现实对比16.《书愤》中,诗人之“愤”有四:所愤之一乃“早岁那知世事艰”(愤报国无门);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愤壮志难酬);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 (愤年华空老);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无人领军)《燕歌行》并序理解性默写1.高适的《燕歌行》中“ , ”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可见诗人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2.高适的《燕歌行》中“ , ”两句从将领和君王两个角度来写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文。
3.高适的《燕歌行》中描写行军时金鼓齐鸣,旗帜飞扬的两句是“ , ”4.高适的《燕歌行》中通过军情紧急和敌势盛大写战争开始的两句“ , ”5.高适的《燕歌行》中“ ”一句展现了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 ”一句写敌人迅急剽悍,像狂风暴雨,卷地而来6.高适的《燕歌行》中揭露“汉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暗示了必败的原因的句子是“ , ”7.高适的《燕歌行》中“ , ”两句用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凄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8.高适的《燕歌行》中“ , ”两句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9.高适的《燕歌行》中用蒙太奇镜头写出两地离情深重和久戍之苦的句子是“ , 。
10.高适的《燕歌行》中先从少妇角度写,再从战士角度写离别之苦的句子是“ , ”11.高适的《燕歌行》中“ , ”两句写出了征夫思妇相去万里,永无见期12.高适的《燕歌行》中“ , ”两句写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有力地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答案:1.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3.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4.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5.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6.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7.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8.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9.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10.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11.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12.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