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讲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下教学文稿.ppt
90页第5讲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庄榕霞,系统科学理论,媒体与传播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信息科学技术理论,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传播理论与教育技术,,一、什么是传播,,,动物传播 气味 发光 超声波 动作 声音,灰雁的不同动作信号,,克里特岛居民使用的45个图形符号(约公元3500年),,云南丽江纳西族象形文字,,丽江古城的“德克士炸鸡”招牌,1. 传播现象普遍存在,人类独有的传播形式: 语言、文字,音乐、摄影、美术、戏剧、电影、电视、舞蹈人的全部行为,2.怎样看待传播活动?,传播是人类的日常行为; 传播是易于习得的交流工具; 传播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年龄 传播的本质、特征、功能和规律? 传播与个体、群体、社会的关系?,3. 对传播的不同描述,拉丁文:Communicare 使共同、共用、共享 英 文:Communication 通讯、传达、联系、传播、沟通、传染等 中 文:传播、传通、传意,4. 传播的定义,一般认为传播是指至少有两方通过信息交流而达到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特点:传播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它以传播者发出刺激为开头,以受传者产生反应为结果没有反应,不算传播 基本条件:传播者、受传者、信息与通道 目的:分享信息,互相影响,相互学习,建立共识,不断调节各自的行为态度非人类传播,传播,人类传播,社会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动物的传播,机器的传播,自然的传播,,5. 传播的类型,6. 人类传播的关系,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自我传播,,7.传播的功能,传播信息 协调行动 提供娱乐 进行教育,8. 人类传播的发展,,人类传播的发展轨迹,传播媒介的进化,传播媒介发展史概略图,9.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科学10.传播学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 40年代:日本 50年代:英、法、德等国 60年代:印度、马来西亚、韩国、 泰国、巴西、秘鲁、墨西哥 50、60年代:台湾、香港地区 70年代:大陆,11. 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早期:态度改变、传播技巧、大众传播的一般效果 现阶段: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思想、实践、技术)、人类传播的形态(不同类型传播活动的结构、功能及运行机理)、人类传播的本质,12.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体、受播者、 编码、译码、反馈、噪声、效果,1)拉斯韦尔直线式传播模式图,,,,,,13.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控制分析) (内容分析) (媒体分析) (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2)贝罗模式,二、教育传播,,传播过程:,教育过程:,学,教师,教,教育内容,反馈信息,学生,,,传播者,传,信息,反馈信息,受传者,,,受,1. 教育与传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
教育传播,教育普遍存在于任何一种人类传播之中2. 教育传播学定义,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效果的科学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图,目标 内容,,教育者,,讯息,通道和媒体,,受教育者,,,,,,,,,,教育传播系统四元模型,,3. 教育传播的特点,明确的目的性 传者的导控性 受传者的特定性 内容的系统性 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效果的确定性,4. 教育传播方式,根据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结构可划分为: 自学传播 个别传播 课堂传播 远程传播,(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三、教育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 说明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7W”模式,2 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教学信息的传播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传播行为来实现的,所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重视教与学两方面的分析和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随时进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3 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4 揭示了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实现机制,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是通过以下三种教学信息流实现的: 教学信息的传递与接受; 学习者反应信息的传递与接受; 教师对学习者的反应加以评价后再传给学习者。
5 传播过程的功能条件,教师 学生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6 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若干规律,共识律 谐振律 选择律 匹配律,网上表情符号,:-) :-D :-0 :-() :-o 8-) ;-),初一学生的作文:,那个星期天,妈妈带我去逛200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GF也在200玩,GG的GF一个劲地对我PMP ,那“酱紫”就像我们认识很久了后来,我和一个同学到网吧“打铁”去了7456!大虾、菜鸟一块儿到我的烘焙机上乱灌水?,三、教育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 说明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 2 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 3 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 4 揭示了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实现机制 5 传播过程的功能条件 6 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若干规律,四、教育传播与教育技术,,1. 起源,研究同一种现象:各种媒体纷纷进入教学过程 20世纪:20年代 视觉教育运动 30年代 视听教育运动 40年代 传播学兴起 50年代 运用传播理论研究教学过程 60年代 “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提出,建议将“视听教育”改为“视听传播” 70年代 “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正式改名为“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即AECT),2. 定义,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一种根据种种具体目标,对教与学总体过程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方法论。
它以对人类的学习和交流的研究为基础,并将人和人以外的资源综合利用,以促进更有效的教学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传播活动是一种以培养和训练人为目的的,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3. 相同点,同一个实践领域:教育、教学实践领域 同一个研究目的:应用教学技术改善教学,以求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理论基础中有相同的部分 :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论等,4. 不同的侧重点,教育传播学:教育传播学着重于教育信息传播的基础理论研究,偏重于对教育信息传播规律的研究,运用信息传播理论探讨、研究教育、教学过程 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则转向于教育传播中的应用理论和媒体技术应用的研究强调实用的教学技术,强调目标,强调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总体设计、实施与评价,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对“人”以及“人”以外的一切资源的综合利用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传播理论与教育,一、什么是传播 二、教育传播 三、教育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四、教育传播与教育技术,推荐书籍:,传播学原理 传播学导论 传播学通论 传播学教程 传播学总论 传播学引论 当代传播学,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教学与课程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通过这个交往过程和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态度,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一、教学过程,教学的特征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 教与学互相依赖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 教学过程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与任务 教学原则 教师与学生 课程设置与教材 教学方法与形式 教学环境 教学评价与管理 ,教学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基本功能?有哪些基本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教学规律、目的处理教学活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某些规律? 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或教学手段,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何有效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如何有效地发挥学校教育环境的显性和隐性功能? 如何实施全面的教育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使教学工作发挥更大的效能?,二、教学结构,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教学结构强烈地依附于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即用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就必然形成不同的教学结构。
传统教学结构,,新型教学结构,,教师,,,,,,,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用耳朵在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相当于收音机或电视机); 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辅助教师教,即用于演示重点和难点的直观教具,传统CAI就是起这种作用;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来源,老师讲这本教材,复习和考试都是依据这本教材学生,,,,,,,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教学媒体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 教材不再是惟一的学习内容,甚至不是主要的学习内容 不足之处: 过于强调学生的“学”,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学生,,,,,,,“主导主体”,,“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上述两种教学结构彼此取长补短,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就形成“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也可称之为“学教并重”教学结构,它强调既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从而调动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这里的学习主体只有一个就是学生 我国当前大力推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也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典型教学理论 发展教学理论 布鲁纳的发现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 加涅的指导教学理论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教育技术涉及的内容 教学目标设置 教学内容的确定 学习者的分析 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活动程序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评价,指导,三、课程理论,课程在教育活动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它是教育内容的主要承载者,它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联结起来,使得教育活动得以发生课程观的变化 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课程基本理论问题 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课程的基本价值是什么? 课程的实质是什么? 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什么? 课程与学习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课程设计 课程的具体目标怎样建立 课程的结构如何确定 课程的内容怎样规划 课程的实施如何展开 课程的结果如何评价 ,通常由一些操作性很强的要求、步骤、原则、方法等构成,课程研究的两个层面,,,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程与教学,美国21世纪劳动委员会认为“21世纪的能力素质”既包括很强的基本学习技能,也包括思维、推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对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与运用。
基本学习技能 信息素养 创新思维 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实践能力,E-learning? B-Learning?,,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 课程的目标即“整合”的目标 课程的最终服务对象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