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课时达标37.doc
6页课时达标(三十七)1.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宗教卷》在评论马丁·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时说:“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这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是( A )A.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B.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分离C.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冲突 D.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平衡解析 16世纪以来,西欧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改革势在必行,这是历史必然性;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是出于对教皇兜售赎罪券的义愤,结果却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一场大规模的改革就此展开,这体现出历史偶然性,故选A项2.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论基督教徒的自由》一文指出:“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而得生’我们的得救,无需借助机构来实现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D )A.讲诚信的人一定会因为他的信义而重新被他人认可B.有信义的人一定会因为其信义获得新生C.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的事先安排D.世间俗人直接对话上帝,灵魂就可得到拯救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马丁·路德宗教主张的核心思想:每个人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即“因信称义”。
这实际上是要求尊重人,尊重每个人自己对信仰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盲目服从教会的说教,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是对马丁·路德宗教主张的曲解;C项是加尔文的先定论3.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新教还宣扬禁欲主义,主张节俭这些新教思想( D )A.打破了教会的精神垄断 B.继承了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解析 材料中新教“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与打破教会的精神垄断无关,故A项错误;新教思想倡导因信称义,反对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故B项错误;材料中新教“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与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新教强调“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4.某书中写道:“(1517~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和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
材料意在说明( A )A.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C.是否信仰宗教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D.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各国间的激烈冲突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517~1546年”和所学史实可知正处于宗教改革运动时期,人们激烈地反对教皇和天主教会,这使宗教改革演变为激烈的社会改革运动,故选A项5.建筑是社会文化的折射在中世纪,由于人们关心死者的灵魂能否得救,因此修建陵墓时大多注重表现死者生前的功德和对上帝的虔诚到15世纪时,陵墓的修建则突出了世俗因素,更多地表现死者生前的生活和业绩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C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建筑风格的改变C.思想解放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消失解析 15世纪陵墓修建“突出了世俗因素”,结合时代特征可知,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帮助人们摆脱宗教束缚,树立新的观念,这是上述变化发生的原因,故C项正确;科技的进步与陵墓风格是否世俗之间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建筑风格的改变只是表面原因,深层次还是价值观念的改变,故B项错误;15世纪宗教束缚减弱而非消失,故D项错误6.“圣经的核心信息是,天地之主上帝在这个世界上活动,要使人性摆脱一切危害人生的东西,最终完全实现他要给自己的子女即人类的一切力量与欢乐。
材料对圣经的认识体现了( A )A.人文主义 B.因行称义C.信仰得救 D.理性主义解析 依据材料“天地之主上帝在这个世界上活动……最终完全实现他要给自己的子女即人类的一切力量与欢乐”可知上帝是要人类欢乐,体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心,也就是人文主义,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只说明上帝的目的是什么,并未说明如何实现上帝的目的,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上帝的愿望是最终完全实现他要给自己的子女即人类的一切力量与欢乐,并没有说明是靠信仰实现,故C项错误;理性主义反对宗教神学,而材料中是上帝关心人类的欢乐,故D项错误7.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新的枷锁材料中后一个“枷锁”是指( B )A.《圣经》 B.新教C.人文主义 D.禁欲主义解析 前一个“枷锁”是指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宗教改革前后《圣经》本身没有变化,不是“新的枷锁”,故A项错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但宣传信仰新教,人们仍然受新教的影响,因此后一个“枷锁”是指新教,故B项正确;人文主义推动人的思想解放,不是“新的枷锁”,故C项错误;禁欲主义是天主教会宣传的内容,属于前一个“枷锁”,故D项错误。
8.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在促进思想解放方面比文艺复兴又有了重大进步,主要表现在它将思想解放扩展到( A )A.人民群众 B.上流社会C.骑士阶层 D.知识阶层解析 16世纪时,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思想解放运动之中,故A项符合题意9.“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把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材料最能说明宗教改革( A )A.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B.强化了上帝和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C.实现了宗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离D.促进了民族文化与教育事业的进步解析 宗教改革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神学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宗教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分离,故C项错误;据材料信息宗教改革“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可知,“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表述不全面,故D项错误;A项表述全面,符合题意10.伏尔泰在《萨帕塔的疑问》中写了这样一则故事:“萨帕塔是神教人员的候选人,他天真地问:‘我们如何进一步说明我们烧死的成百上千的犹太人是四千年前上帝的选民?’……萨帕塔得不到答复,索性极其单纯地宣讲起神来。
伏尔泰写这则故事的主要意图在于( D )A.说明犹太人低人一等已成共识B.表明宗教不是理想的信仰追求C.体现萨帕塔对宗教盲从与崇信D.批判基督教的极端虚伪和无耻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对基督教的批判,而没有说明A、B两项,排除;体现萨帕塔对宗教盲从与崇信并不是伏尔泰的真正意图,故C项错误;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启蒙运动批判的是封建教权和封建王权,故D项正确11.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说:“没有比在法律的借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出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了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不幸的人们正是在他们得救的跳板上被溺死的在此,孟德斯鸠认为( C )A.法律有阶级性 B.法律地位至上C.司法必须公正 D.法律并非万能解析 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如果不公正,那是残酷的暴政,“不幸的人们正是在他们得救的跳板上被溺死的”,由此可见,孟德斯鸠强调司法必须公正,而其他各项材料没有体现,C项符合题意12.(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检)卢梭认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主权者(个体的人)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物,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平等权力丧失的社会不是公意社会。
卢梭提到的“公意”是指( A )A.共同体的理性意志 B.多数人的利益表示C.主权者的集体诉求 D.统治者的根本利益解析 材料卢梭认为“公意”是一个集合体的意志,而且强调“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平等权力”,这是理性的体现,故A项正确;“公意”不能只是多数人的利益表示,因为那会导致少数人“平等权力丧失”,这“不是公意社会”,故B项错误;“公意”是指共同体的集体诉求,而非主权者(个体的人)的诉求,故C项错误;“公意”是指共同体的根本利益,而非主权者(个体的人)的根本利益,故D项错误13.美国学者马文·佩里指出,“自然界是机械的、可分析的、有规律的并被数学验证过的”,宇宙“被看成一个巨大的机器”,一些思想家还开始“以探索的批判的怀疑的精神审视欧洲的制度和传统”材料中对自然的这种认识( B )A.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B.促成用人的思考和判断打破封建专制束缚C.促使人们放弃对上帝的信仰D.强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解析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这就增加了人们的自信心,他们开始带着同样的认识转而思考人类社会本身,对传统的社会制度进行理性的思考,故B项正确14.(2018·江苏南京调研)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
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一观点强调( B )A.政治革命,推翻专制 B.批判质疑,理性思考C.主权在民,人人平等 D.信仰自由,社会契约解析 材料中康德强调的是思想自由,要有理性思考,学会批判质疑,故B项正确15.(2018·四川成都摸底)启蒙思想家霍布斯认为,人们为了摆脱痛苦而悲惨的自然状态,寻求和平并使和平得到保障,就互相订立了一种社会契约,将原有的所有自然权利交给主权者而这种授权一经做出,主权者的权威是至上的,一切法律来自主权者的认可和宣布这反映出,霍布斯的思想( B )A.背弃了主权在民说 B.具有专制主义色彩C.符合共和主义理念 D.完善了社会契约论解析 根据题意,此主张是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是在天赋人权的前提下,并未违背主权在民,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这种授权一经做出,主权者的权威是至上的,一切法律来自主权者的认可和宣布”得出主权者具有专制主义的色彩,故B项正确;共和主义主张权力的行使由人民共同行使,并非是由主权者行使且具有最高权威,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霍布斯首先提出社会契约论,并非完善,故D项错误。
16.“人民拥立国君是为了捍卫他们的自由,而不是去做他的奴隶……因此君主只有维持最强者地位,他才能实行统治一旦人民可以把他们撵下台,他就不能抱怨人民使用暴力……只靠暴力维持的,只有用暴力来推翻任何事物都是这样按照自然法则发生的……”据此你认为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C )A.《哲学通信》 B.《纯粹理性批判》C.《社会契约论》 D.《论法的精神》解析 由题干中“人民拥立国君是为了捍卫他们的自由,而不是去做他的奴隶”和“只靠暴力维持的,只有用暴力来推翻”可知,作者强调主权在民和暴力革命,这符合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思想,故C项正确A项作者是伏尔泰,B项作者是康德,D项作者是孟德斯鸠,他们都不主张暴力革命,故排除17.“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之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作出这一论述的思想家也主张( A )A.“人非工具” B.“因信称义”C.“人是万物的尺度” D.“美德即知识”解析 依据材料中“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可知该思想家是康德,他对理性做出了哲学的探讨,并主张人就是人,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故A项符合题意。
18.如同在自然科学领域有“物体运动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发现人类社会也有“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第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