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修3第2课教参.doc
28页第 2 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学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本课引言部分由文字概述、图像、主要问题设计和重要概念四项组成文字概述与图像紧密结合,从介绍鲁壁入手,指出了秦代焚书坑儒后,儒家思想遭到压制,引入汉代儒家思想的复兴,从而加强本课的历史背景介绍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汉书·董仲舒传》的有关文字资料,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初步了解董仲舒其人其事,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古文献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随历史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潜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设计导入性问题,如: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对儒家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在学生回答了这些比较浅易的问题之后,进一步深入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受到独尊的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等等。
对第二步提出的问题,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要求带着问题进入新课这样用问题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对教材的不断地探求、发掘,从而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自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以来,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等人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当时墨家思想形成“非儒即墨”的局面,俨然成为当时思想界的蔚然大宗孔子倡“仁”、重“礼”、讲“德”;孟子提倡“仁政”,并为封建制度辩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们的思想主张,都适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他们共同的缺陷是没有强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秦朝建立以后,韩非子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适应了秦帝国维护统一的需要,所以秦始皇专用法家思想而焚书坑儒,结果导致儒学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因此,在汉武帝之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的四步历程。
随着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出现我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这一时期,仍然存在着许多矛盾①南北边境不宁:主要是北方匈奴的对西汉的威胁,河西走廊、河套地区被控制在匈奴手中,匈奴和西汉之间的战争时有发生;其次是南方少数民族尚未完全归顺,如夜郎国妄自尊大等②王国威胁中央:汉初刘邦在基本上消灭了异姓国以后,又分封了九个同姓国,虽然在汉景帝时期通过削藩和平叛收回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实力大大削弱但是王国毕竟还是存在,诸侯王一般都大量招致宾客游士,扈从左右,甚至还有轻死重诺的“豪桀之士”,成为政治上的助手和死党对中央构成一定的威胁③阶级矛盾激化西汉前期,就已经不可避免地出现土地兼并的严重现象,早在汉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就已经指出土地兼并造成有些地方民不聊生的现象,“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虐,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国力的上升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条件于是,采取积极进取的政策,加强专制中央集权成为历史的必然建议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忆复述中国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遭受挫折的经过,然后导入课文其次,分析从汉初的“无为”到汉武帝时要实行“有为”的时代背景。
第三,在教学中,附带说明匈奴对西汉边境的骚扰、王国问题的经过,来说明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性同时可以引用晁错《论贵粟疏》中的文字,来证明西汉前期土地兼并的情况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人,“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帷外门生,一个对一个口传),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博士”公元前 140 年,汉武帝即位,下了一道诏令,要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董仲舒连连给汉武帝上了三篇奏章,叫《天人三策》,编造了“天人感应”理论这就是他连续三次回答汉武帝提出的问题,因此受到任用,先后担任江都王相、胶西王相晚年辞官“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著有《春秋繁露》八十二篇,此外《春秋决狱》、《玉杯》、《清明》、《竹林》等著作,“凡百二十三篇”在退隐期间,董仲舒依然受到汉武帝的重视,“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2)汉武帝的用人政策西汉前期,皇帝都能注意吸取秦亡教训,比较重视人才,形成一种社会习惯例如:汉初官吏,一是按军功选任如萧何、曹参等,二是从郎官中选任,郎是皇帝的侍从,又在郎署娴习典章制度,预备补受官职西汉前期许多较高的官吏出于郎官如司马相如侍从汉景帝,武帝时由郎拜为中郎将,出使西南夷此外,汉高祖曾下诏由诸侯王、郡守向相国府输送“贤士大夫”,还说“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汉书·高帝纪》)以后汉文帝也下诏“举贤良能极言直谏者,以匡朕之不逮”(《汉书·文帝纪》),由文帝亲自考问录用,但是没有形成制度汉武帝时,开始采取“举贤良对策”的方式选拔人才具体方法是:首先令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郡县推荐既贤良又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到朝廷从这里可以看出德才并重的选拔要求然后一般由皇帝亲自拟定有关时政问题进行考问,是为策问被策问者以书面形式回答因此全部过程可以概括为“举荐策问”具体史实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前 134 年),“初令郡国举孝(孝子)、廉(廉吏)各一人”(《汉书·武帝纪》)以后每年都要向上举孝廉,这就是西汉前期的察举制。
汉武帝还令公卿、郡国举秀才、贤良方正、文学等,这些属于察举制的特科,若干年举行一次举贤良对策使得一批知识分子得以通过应对而步入政府官员的行列,如董仲舒、公孙弘、倪宽、田千秋等;封建国家获得了所需要的能臣干吏是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出于降虏……汉之得人,于兹为盛……是以兴功造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3)董仲舒的思想主张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战国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运行产生的影响按照邹衍的学说,每个朝代必须与五德之一相连,因此,这个朝代就应当遵循这五德之一的要求来运转董仲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他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说: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按董仲舒的说法,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则是赤统夏、商、周三朝完成了这一历史循环之后,历史又开始一次新的循环,新的朝代又应当代表黑统继承周朝统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而是孔子,他承受天命,创立了黑统。
孔子所受天命,不是一种“法统”,而是一种“道统”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按董仲舒一派的说法,《春秋》乃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孔子树立了他的道统的统治孔子代表了黑统,并创建了黑统的各项制度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个新理论在《书经》里,已经有这个思想孟子把它说得更清楚董仲舒则更具体地把它纳入了自己的天人一体论他说:“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董仲舒的理论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汉朝的皇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身,谋求改进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他还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召》)他在应对中还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博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官僚、贵族、侯王凭借封建特权,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种种违法逾制行为十分严重土地兼并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阶级矛盾日益剧烈他进一步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塞兼并之路”,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和废除盐铁官营主张。
这在当时对减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民力,保证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有进步意义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在此之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教学建议:首先,利用教材[董仲舒]图注所给的材料,简单介绍董仲舒其人,从董仲舒的成长历程悟出“业精于勤,毁于随”的道理同时要求学生理解董仲舒的历史地位是由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领域里的历史贡献所决定的。
通过对教材提供的《春秋繁露》书影的观察和欣赏,同时向学生说明这本著作的规模是八十二篇,仅仅是董仲舒众多著作中的一部,让学生充分理解董仲舒在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