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课件选修2(通用).ppt
33页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关键词: 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 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第一部分: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历史过程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部分: 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经济分配制度,第三部分: 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工业、农业、创新国家、区域、资源环境、就业,什么是市场经济?, 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市场(商品交换)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主要是通过竞争、价格、供求(价值规律)等市场机制来进行的 特点:主体自主性; 关系平等性; 活动竞争性; 市场发展开放性; 行为有序性,第一部分,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体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我们以前是学苏联,搞计划经济。
后来又讲计划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多年的经验证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 邓小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类型,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市场经济体制被证明是能够适应现代商品经济 发展要求的人类文明成果 2.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表明,建立市场经济体 制是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3.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接 轨的需要 4.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任务要以经济体制的 根本性转变为动力,(市场经济的局限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1.两者的共性: (1)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的配置手段 (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 (4)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是通过经济手段实现的 (5)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基础性保障作用 2.两者的区别: (1)两者是与不同的社会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 (2)所有制不同(公有制和私有制) (3)分配制度不同(按劳分配) (4)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 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把人民的当 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 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 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 长处全程,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 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资源的优 化配置 (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 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 社会稳定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一)确立这一制度的根据: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 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 应当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部分,生产力生产关系,1.所有制(核心) 2.人们的分配 3.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在一定阶段上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历史变化),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地位 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它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它掌握着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现代化大生产,代表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它是国家依靠经济手段引导其他所有制经济,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的物质条件3.集体经济及其作用 集体经济,即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集体所有制经济可以体现共同致富原则,在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发展生产、满足和提高人民生活需要、繁荣市场、稳定物价、吸收劳动就业、扩大商品出口,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4.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指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法人财产,由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有:股份公司、跨所有制所组成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
这些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其中国家和集体控股的,更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制经济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三)怎样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 重质的提高 2.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 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3.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 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四)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是指公有制经济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组织形式如独资企业、合作或合伙企业、股份公司 经营方式如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等五)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 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满足人民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增加了社会资本和国家的财政收入; 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促进了公有制的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 经济的发展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 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劳动产品经过社会作必要扣除之后,社会以劳动为尺度,按照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的原则,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2.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客观经济条件: 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直接原因:劳动存在重大差别,劳动是谋生的手段 物质条件: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3.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分配原则 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信息、管理等按生产要素分配:要素所有者根据其所投入的要素取得相应的报酬或收益,报酬和收益的多少取决于各要素的实际贡献大小,使收入与各要素的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如资产收益、经营收入、按劳动力价值和资本取得的收入等二) 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多种经营方式也是决定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三)先富带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1.实行先富政策的客观必然性 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要求 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要求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达到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体现 发展生产力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原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和根本保证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四)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它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改革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的需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减轻国家负担,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需要;是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的需要改革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第三部分,第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第二,环境污染少 第三,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 第一,世界经济发展的道路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作出的重大决策。
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十七大报告解读 (视频),(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央确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2007年1月发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意见指出, 一.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二.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五.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 六.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 七.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八.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四).统筹区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 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 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 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我国区域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