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第二课时.docx
4页作者抱着求学的目的来到了日本东京,看到的却是清国留学生污浊的生活带着这种失望,作者离开了东京,来到了仙台在仙台学医期间,作者又有哪些遭遇呢?作者的老师藤野先生又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课文,随着作者一起赶往仙台1.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士客死的地方作者牢记不忘这两处,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2.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3.那么作者对这一优待有什么感受呢?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2)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艰辛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居然睡安稳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对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在生活上的乐观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4.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5.见到藤野先生后,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先生大大小小的书和耳闻他的衣着方面来写,表现了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俭朴的崇高品德6.作者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有着怎样的品质?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
通过它们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1)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2)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3)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4)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7.作者还写了在仙台学医期间的哪些事情?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8.这两件事情给作者怎样的刺激?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这两件事对志在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9.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10.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藤野先生听说“我”不打算继续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11.到第35自然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12.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使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怕”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13.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14.文章以回忆藤野先生为主,为什么还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在日本的遭遇和思考呢?从整篇文章的结构来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者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所以,这样一位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也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15.鲁迅先生是用什么来统摄全篇内容的?作者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来统摄全篇的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写对初到仙台受“优待”不以为然的理解,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写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留学生;写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
可见,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交代去仙台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5自然段):这一部分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了先生的崇高品德第三部分(第36~38自然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1.脉络分明,记叙有序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2.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文中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3.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的举动,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在教学本文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默读去感知文章内容,以此来继续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其次,我主要从“分析人物”入手引导学生把直接描述藤野先生的内容提出来分析,帮助学生从藤野先生的声音、神态、语言、行动以及与“我”的关系中,了解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然后再了解作品的其余部分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不足之处是本课教学所用时间较长,深入浅出、长文短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