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藤野先生》教学设计_2.doc
13页1《藤野先生》教学设计文 章来源 课件 5Y k J.Com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2.检索资料,掌握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分析“无非” “实在” “大概” “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3.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情感目标21.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2.感受字里行间透出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教学设计思路1.诵读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引导学生揣摩品读重点句段,悉心体会作品的结构方法和富含浓郁感情的语言2.研讨探究法散文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引导学生研析重要句段,如反语、副词的表意等,以准确深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具准备多媒体 CAI 课件投影仪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引导诵读,整体感知3文意,理清思路通过研读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投影)1. 《朝花夕拾》《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 ,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 ,寄一丝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 ,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 ,来排遣寂寞第二, 《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 ,编定时, “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 ”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
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4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那盆“水横枝” ,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 《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2.时代背景(1)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1902 年 4 月,去日本留学,人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4 年,人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人手,挽救民族危亡1906 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1908 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 ,并加入光复会1909 年 8 月,由日本回国2)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 1902 年至 1906 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时间则是在离别藤野的二十余年后的 1926 年 10 月 12 日鲁迅到日本,最初, “梦很美满,预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仙台医专学医时,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中神情麻木的中国人给鲁迅以很大刺激,促进了他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唤醒国民灵魂。
写作此文时,正当“三 一八”隆案发生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青年学生的正5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斗争,用战斗的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2.学生情读全文,理清思路,把握叙述线索思考:(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2)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练的概括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谈出自己的理解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文意明确:(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2)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 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3)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赴仙6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作者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无不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开头写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即便是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 ,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 ,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民族自尊心的表现;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2.学生根据阅读感知,以“藤野先生是一个的人”的形式组织语句,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学生积极思考,精彩发言教师引导、提示:(1)特点鲜明的肖像:“黑瘦 ”“八字须” “戴着眼镜”的医学教授(2)生活习惯角度生活俭朴(3)治学角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4)对待学生角度7热情诚恳、循循善诱3.研讨:(1)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性格?(2)“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学生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1)文中选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①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 “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 ,这些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②为 “我”改正解剖图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③关心解剖实习从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一直惦记着“我”的解剖实习, “我”考试及格了,他很高兴,如释重负④向 “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这件事表现了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8(2)“我”对藤野先生的情感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4.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一、检查作业采用小组自改互查的方式,组长点评完成情况二、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1、2 语段,思考:(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 ”可以吗?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9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 “实在 ”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 ,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意味2.学生集体诵读第 5 语段,思考:(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 “物以希为贵” ,那么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教师点拨:(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 “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 ,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
“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3.学生自读课文第 24 至 31 语段,合作探究:(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10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 “何尝”是什么意思?(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1)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 “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11(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 ”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 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4.学生自读课文 38 语段,教师点拨:语段中 “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更具现实意义5.学生齐读课文 1、5、24~31、36—38 语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要求:第 1 段要读出辛辣嘲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