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笔字教学教案.doc
18页1. 三笔字教案课前安排: 自我介绍,联系方式,进行点名,强调纪律(作业量、到课率)开始授课一. 三笔字1.定义:什么是三笔字?钢笔字 钢笔字、粉笔字属于硬笔书法的范畴,毛笔字属于软笔字 粉笔字 毛笔字2.学习三笔字的意义?(P5)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对于一名师范毕业生而言,一手好字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前提三笔字是人民教师的第二张脸教师写得一手好字,可以增强自信,并随时可以感染学生;好的板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三笔字中,最为重要并且实用的是钢笔字,只要写好了钢笔字,粉笔字便没有太大的困难;写好了钢笔字,对于字形的结构掌握也可以直接提高学习毛笔字的效率3.书法与三笔字?书法的定义(P4):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中国特有的书写材料为工具,表现中国人的哲学意识、审美情感的传统的抽象的视觉艺术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文字艺术,从甲金篆隶到楷草行等书体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学习书法也有必要了解中国的哲学,了解汉字的演变,更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区别与联系:有人认为,三笔字就是书法,你是怎么认为的呢?其实不然,三笔字讲求的是实用价值,是在工作和学习中一种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
比如在公共场合签名;如果将来我们做了老师了,我们将会给学生批改作业,去写板书等等都需要和要求我们写一手漂亮的硬笔书法三笔字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非常的广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三笔字是一种技巧性的东西,而书法艺术已经上升到了艺术的层次,用于审美和欣赏,是一种抽象的视觉艺术学习三笔字是走向书法艺术的前提,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三笔字这个平台来培养我们的爱好,从而进入书法艺术的层次不管是三笔字,还是书法艺术,他们都是一文字为载体的一. 汉字1.起源:P2汉字的起源有很多传说,最著名的有三种:(1)仓颉造字说 (2)伏羲画卦说 (3)神农结绳说仓颉、伏羲、神农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现在我们对这三种造字的传说做一个简单了解仓颉造字说:仓颉,他是古代黄帝是得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国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传说仓颉“双瞳四目”,“仓颉作书,天雨栗,鬼夜哭”伏羲画卦说:相传八卦为伏羲所做,为了让人们世世代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泽,他便将神圣的思想化为最简单的符号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进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与汉字起源相类,二者亦有密切联系结绳记事说:顾名思义,是用结绳的方式来达到记事的目的大事大结,小事小结 “总结,了结” 无论是仓颉造字还是结绳记事,都是人们将中国文字的创造神话了之后的传说,鲁迅在《门外文谈》说:“当时社会上的仓颉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了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所以汉字是古代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和积累的一个现象,并不是一个人的功劳 2. 构造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同时文字的诞生与发展也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汉字基于稳定后,后人在总结汉字构造方面提出了“六书”之说东汉的许慎把六书的名字固定下来,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之法)、转注、假借(用字之法)”东汉的许慎编写了我国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1)象形法我国的文字源于象形,它是由图画发展而成的,故称为“象形文字”它是指用描摹事物的外形来表达字义的一种造字方法书画同源”则是这一现象的最好典例但是图画并不等于文字,它只是文字发展的一个过程我国的文字有字形、字义、字音三要素,比如“书法”中的“书”的繁体字“書”,上面是“聿”,下面是“曰”, 聿是笔的意思,曰是说的意思。
聿的篆书字形如人右手那工具书写书”即人拿笔来说话,从这个字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在利用象形法造字时的博大精深许慎对其解释为“象形者,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用象形法造字,一般都是有形可象的指物名词,我们再来举一些实例: 取源于天地: 取源于人: 取源于物: (2)指事法正是因为象形法的局限,指事法就被用来解决抽象的事物的造字问题即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些指示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许慎对其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举例: (3)会意法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字义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达这些构字成分的意义的造字方法会意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造字方法,是象形和指事的一种拓展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很强许慎对其的解释是:“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举例:(4)形声法古人将本质相同的一类事物并列在一起,赋予它们一个共同的义符作为“形旁”,然后再根据各个事物称呼的不同,标以不同的“声符”,从而组合成字优越性:因形见意,据形知音,把文字的表音和表义的两种功能有机的融为一体,记录语言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举例:世界上多种象形文字一部分消失,一部分走向表音唯独汉字既作为象形文字又能表音被保留下来,主要归功于形声造字之法六书”是后人对汉字创造的经验总结,因此不可以看做是创作文字的源,只可看做是创造汉字、字形的法3.汉字的演变(p6)众所周知,书法是我国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也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一门造型艺术,它伴随着汉字的产生、发展,故与汉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不断变革与进步,这种变革与发展反映到汉字的构成上,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书体,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汉字的演变过程在漫长的6000多年中,汉字经历了由简 繁 简的复杂的演变过程殷商 商周 秦 秦汉 汉 魏晋 魏晋甲骨文 金 篆 隶 草 楷 行(1)甲骨文 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把这些奇怪的图案画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
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 骨上的文字都记载了什么内容呢?文字在古代人的心里是一种具有强大能量的符号,能够藉此与天地沟通,甚至驭使鬼神因此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文字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这些人就成为了天地神灵的代言人,而文字也主要用来记录他们与天地沟通的结果在商代,这些掌握了文字这种强大力量的人被称为“贞人”,在甲骨上往往记载有他们的名字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明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是指“殷墟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于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文字内容为“卜辞”,它揭开了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序幕利用龟甲兽骨占卜的方法,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龙山文化中就已出现,这种方法在商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后来一直延续到汉代才逐渐消亡古籍记载,“殷人好鬼”,商代的人们比较迷信鬼神,事事都要占卜,问问神灵祖先的意见当时战争、狩猎、出行、盖房、婚嫁之前都要占卜吉凶,对农业、天气、生育等比较重要的事,更是慎重,甚至要占卜好几次才行占卜的方式是用火烧炙甲骨背面的凿、钻处,龟甲和兽骨在被灼烧时会发出“扑”的声音,这就是占卜的“卜”读音的由来。
加工过后的甲骨厚薄不匀,灼烧时就会在正面裂出很多纹路,其中钻孔处的裂纹叫做“兆枝”,凿槽处的裂纹叫做“兆干”,这就是用以判断吉凶的“卜兆”占卜时“卜兆”有多有少,少的时候只有一二兆,多的时候上百兆,要想从这些密密麻麻的裂纹中看出吉凶来,还真得有点“专业知识”不可.在电视剧《京华烟云》里就有一幕讲述甲骨的故事占卜结束后,还要将整个占卜的过程记述下来,占卜的时间、占卜者的名字、卜问了多少次、都问了哪些事儿、占卜的结果如何、是不是灵验等等都要一一记录,甚至每一条裂纹代表着什么预兆,都要仔细刻在裂纹的旁边,并作为档案由王室委派的专人保管为了便于长时间保存和方便阅读,往往会在刻好的笔画上涂上朱红的颜色,直到今天,还能从出土的龟甲和兽骨上看到当年涂朱的痕迹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甲骨文特点: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笔道遒劲而充满力道2)金文商周是青铜器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种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此也叫"钟鼎文"它是制作工艺的产物,先刻后铸的文字鼎在当时是作为做饭的工具或是盛酒的器皿,钟是一种乐器,古人常用“钟鸣鼎食之家”来形容当时的大户人家,“三足鼎立”中的鼎与此处的鼎是同意。
所谓的“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上面记载的内容多为颂扬祖先和王侯门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的历史事件 金文的特点:笔道肥厚,弯笔多,团块多,笔画有流动性3)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小篆是相对于大篆而言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原来使用的大篆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了统一文字汉字的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取代小篆结构均匀对称,粗细一致,书写起来较慢,不实用,所以到汉代出现了汉隶,这是中国书法的全盛时期经隶变之后,其形象意味也大大减少,结构日趋简化,艺术力越来越强,告别了“书画同源”的时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在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篆书名帖《峄山碑》小篆举例:在电视剧《神话》里面就是使用的小篆 (4)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比较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扁宽,横画长而竖画短,呈长方形形状,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名帖有《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5)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章草: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肚痛帖》为代表,怀素《自叙帖》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际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的书法作品6)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成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方正,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外一种手写本----钢笔字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着汉隶遗型,笔法古拙劲正,风格质朴方严,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因此后人有“北碑南帖”之说因为地域差异,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个臻奇妙,不分上下三国时期的钟繇因对楷书有提倡、推广或加工整理的功劳,后人奉他为“正书之祖”魏晋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书法艺术的第一次高峰楷书大致有:魏晋小楷,魏碑,唐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