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品种的发展(有温的中药宝典).docx
3页中药品种的发展(有温度的中药宝典)中药的品种,随着历代本草的更递,兼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其所载药物品种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是在历代本草不断地变迁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中药的品种,一般指药品的种数而言品和种可以单独作为中药数目的计量单位,但多合称作为中药数目的计算单位不过“品”还可以作为中药分类的名词,如〈〈本经》中的上品、中品等品种繁多也是中药的一大特点,同时它在诸多的传统药物中,也是一大优势对于中药品种的计数方法,各本草书籍不尽一致有以条目为单位的,有以药品(处方名)为单位的多数本草书籍,尤其是各历史时期具代表性和综合性的本草,多是以所载条目(往往一条中记有多[sal]物种)为计数单位的;而少数本草书籍,如一些辞书,则多以药品(如入药部位)作为品种计数单位,有的地方把后者称为“味”可见,品、种、味,都可作中药数目的计量单位,但通常以种或品种为主,其次是味,而单独以品作计数单位者甚少中药品种繁多,是由于中药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中药品种的发展,往往与祖国医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一般来说,越是古代,发展越缓慢;而越是接近现代,其发展也就越快在古代经典之中,散记的药物甚少,如〈〈诗经》、〈〈山海经》所载药名,多为百余种而已。
到了汉代,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则载药已达365种;其后,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收载药物就增加到了730种;唐代〈〈新修本草》发展为844种(或作850种);而后,宋代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增至1744种;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集16世纪以前本草学之大成,收载药物达1892种(实为1897种);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又在〈〈本草纲目》的基础上新增了大量的民间药物,使本草典籍所载药物达到2600余种然而应当指出,以上所举各个时期的本草著作,其所记药物数目,并非当时药物的全部,但也基本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药物的发展概貌药物品种增加最快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以来,在50年代至80年代中,先后进行过三次全国性的中药大普查,基本上摸清了全国(除台湾省外)中草药资源的分布于品种,总计达12807种中药品种的不断发展,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但是中药品种从〈〈神农本草经》的365种,发展到〈〈本草纲目》的1892(1897)、〈〈本草纲目拾遗》的2600余种,并不是简单地数目的增加,而是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的就其发展的形式而言,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搜集整理民间用药经验,不断增加新的品种这是中药品种发展的主要形式如〈〈名医别录》的形成,就是汉代以来众多名医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搜集整理当时民间用药经验而形成的其他如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都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最典型的就是近年来我国多次开展的药源大普查,从调查中搜集整理出新品种达近万种二)增加原来药物的药用部位,扩大药味新品种有些药物首先只用其一个部位,而后来增加了其他入药部位,形成了新的品种如瓜萎一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只有瓜萎根(即天花粉),到了〈〈名医别录》又增加了瓜萎实,后世进一步又根据的瓜萎实的药用部位的不同,且其功效亦不尽相同,而将其分为全瓜萎、瓜萎子、瓜萎壳等多个品种又如在〈〈名医别录》有忍冬藤一药,当时中用其藤茎,后世进而用其花,到了明清时代,主要用其花,因而金银花就成了新增品种最典型的要算“莲”了,在〈〈神农本草经》中只有莲实(即莲子),到了〈〈名医别录》又增加了藕节,后世进而扩大到莲须、莲心、莲蕊、荷叶、荷梗、荷蒂等共15个部位入药,增加到15个品种三)从正种的附药中和多来源药物中独立成为新的品种在古代本草中,往往把新发现的形态或药效相近的药物附在原有药物之后,称为附药。
如在宋代〈〈本草图经》的贝母药图中就附有葫芦科的土贝母一药(因|>>>>|借用古人孙思邈先生的话结语:何谓三部?寸关尺也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何谓九候?部各有三,何为九候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白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中部天,手太阴,肺之气也;中部地,手阳明,胸中之气也;中部人手少阴,心之气也下部天,足厥阴,肝之气也;下部地,足少阴,肾之气也;下部人,足太阴,脾之气也合为九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