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山东省德州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练习)专题十四 散文阅读.doc
20页专题十四 散文阅读一、(2017·德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精神明亮的人王开岭①十九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②“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③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④它像一盆水泼醒了我,浑身打个激灵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⑤陪伴你的,有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清脆的雀啼,充满果汁的空气,仍在饶舌的蟋蟀……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红或蓝的牵牛花,隐隐战栗的棘条,一两滴被蛐声惊落的露珠,月挂树梢的氤氲,那蛋壳般薄薄的静……⑥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跃和伊始,乃富有动感、饱含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注入了新的热力⑦正像分娩决不重复,“日出”也从不重复。
它拒绝抄袭和雷同,因为它是艺术,是大自然最宠爱的一幅杰作⑧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灵魂最易受孕、最受鼓舞的时刻,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热望的时刻,也是最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使我们看清了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⑨迎接晨曦,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是人对自然的阅读,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深情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⑩“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⑪透过那橘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⑫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⑬仔细想想,或许确有过那么一两回吧可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凌晨——睡眼惺忪,满脸疲态的你,不情愿地背着包,拖着灌铅的腿,被人流推搡着,在昏黄的路灯陪衬下,涌向出站口踩上站前广场的那一刹,一束极细的猩红的浮光突然鱼鳍般游来,吹在你脸上——你倏地意识到:日出了!但这个闪念并没有打动你,你丝毫不关心它……⑭或许还有其他的机会,比如登黄山、游五岳什么的:蹲在人山人海中,蜷在租来的军大衣里,无聊而焦急地看夜光表,熬上一宿。
终于,当人群开始骚动,在巨大的欢呼声中,大幕拉开,期待已久的演出来了……然而,这一切都是在混乱、嘈杂、拥挤不堪中进行的,越过无数的后脑勺和下巴,你终于看见了,和预期的一模一样你会突然惊醒:这是早就被设计好了的,美则美,但就是感觉不对劲儿⑮而更多的人,或许连一次都没有!一生中的那个时刻,他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他们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几万次地打着呼噜那光线永远照不到他们,照不见那身体和灵魂⑯放弃早晨,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已先被遗弃了意味着你所看到的世界是旧的,和昨天一模一样的“陈”仿佛一个人老是吃经年发霉的粮食,永远轮不上新的,永远只会把新的变成旧的意味着不等你开始,不等你站在起点上,就已被抛至中场,就像一个人未谙童趣即已步入中年⑰多少年,我都没有因光线而激动的生命清晨了有删改)1.文章以一封信开头,请分析其作用2分) 2.第⑤段想象丰富,用词新颖别致,试举一例简要分析2分)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1)“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2)他们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几万次地打着呼噜 4.“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对自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这句话应放在文中哪两段之间?为什么?(3分) 5.如果你去看日出,会有什么不同于作者的启示?(3分) 二、(2016·德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伞铺街李汉荣①人在天日晴爽的时候,常常是记不起伞的所以先人才留下了叮咛:饱带干粮晴带雨伞这句朴素的老话,被一辈辈人们重复着闺女,出门别忘带把伞娘,我记住了我儿,伞在门后挂着,记住走时带上爹,我会带上的②就这样,叮嘱带伞的爹娘走远了,记着带伞的儿女也走远了,一代代的人都打着伞走远了③只有上苍把下不完的雨,藏在江里海里,存在云里雾里,准备在每一个人的路上,随时泼下来④所以,当我每一次走过伞铺街,我的眼睛似乎突然有了重瞳,有了多重视力我从临街的门里看到了更多的门,从院子里看到了更深的院子,从人群里看见了更多的人群,从已没有伞的门面上看见了很多的伞,很多年代的伞,很多样式的伞我看见木伞、荷叶伞、棕皮伞、布伞、油布伞、尼龙伞;我看见了唐朝制伞的人,宋朝卖伞的人,清朝修伞的人,民国打伞的人我还看见不知哪个朝代的粗心后生,可能是唐朝吧,那是个气魄宏大、情思奔放的年代这后生有点大大咧咧,出门忘了带伞,走到半路下雨了,他衣衫都湿了,路途遥远,雨还在下,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于是,他在雨地里跑着,差点撞着了一个挑着一筐韭菜叫卖的老汉,他慌忙道歉,他终于找到了伞铺街他走进了卖伞的铺子,当他谢过店家,打着伞上路,那雨点儿打在伞上,就有点平平仄仄的韵味了,一首唐诗,而且是一首意境温润、对仗工稳的律诗,就在伞下问世了。
我还看见,那是民国,新式的“洋伞”刚刚流行,伞铺街也突然洋气起来了那一对年轻人紧挨着走在一个伞下,男的举着伞,女的手里还拿着一本书,在雨点儿的掩护下,他们说着生活的烦恼和打算,倾诉着细微的情感时大时小的雨落在伞上,时而砰砰飒飒,时而滴滴答答,有时,哗啦啦,一下子就把伞上的积雨洒下来,好像把青春的苦闷都洒下来了——这变化着的雨声,恰到好处地掩护了他们一路的交谈和小小的秘密,他们就在那雨声里渐渐走远,走远⑤就这样,走在伞铺街上,我总是遇见世世代代在雨里打着伞走过去的人,我总是听见伞下的低语、细碎的脚步和小小的秘密,那遥远的过去年代的雨,斜斜地飘过来,一次次把我的心悄悄打湿而更多的伞刚刚举过来,又匆匆走过去,就随着一个朝代走进了历史的深夜⑥我真想,让时光回流一小会儿,我要走进那个穿着一袭青衫的古代书生的伞下,与他交流对雨的看法和对时间的理解,然后,一起去赶考,去漫游,去登高望远,在高高的山顶,在雨后的白云上,写一卷新诗⑦可是,当我把心里的羽毛收拢,安静地站在如今已没有伞铺的伞铺街上,安静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安静地听着起起伏伏的市声,我听见的却不是高亢的浩歌,也不是豪华的话题,我听见的却是世世代代说了千百年的那些朴素的老话,从时光的门后,从历史的院落,从深深的天井,清晰地、恳切地、潮润地传过来:“闺女,出门别忘带把伞。
娘,我记住了我儿,伞在门后挂着,记住走时带上爹,我会带上的……”1.用一个成语概括“饱带干粮晴带雨伞”的含义2分) 2.第④段运用了点面结合、详略有别的写法,请具体分析说明4分) 3.第④段结尾有人续写了下面一段文字,恰当与否,请分析说明3分)那是当年的母亲,擎一把油纸伞,站在有些许凉意的风里古寺檐角的铁马挑出三两句轻叹,一丛野菊在细雨中露出数点浅笑当当”的钟声在校园的寂静里惊起几只鸽子,孩子们从门口飞出来,飞到母亲的伞下,飞进温暖的怀里母亲轻轻拭去孩子额头的雨丝,他们渐行渐远,淡出这深红老绿的秋天…… 4.有一种写作方法叫“以实写虚”,如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本文也有几处运用了这种写法,试举一例分析说明3分) 5.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两次出现,请从结构、情感和主旨三个角度分析其作用3分)“闺女,出门别忘带把伞娘,我记住了我儿,伞在门后挂着,记住走时带上爹,我会带上的……” 三、(2014·德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从容与忙迫①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幅马和之的《闲忙图》,画一个老渔翁在河滨树下织草履,鱼篓斜倚树根,一片闲适景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