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类型【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教学研究课例分析

收藏

编号:34310088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684.88KB    格式:DOCX    上传时间:2023-01-31
  
7
金贝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教案 认识图形 北师大 一年级 上册 第六 单元 认识 图形 教学研究 分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教学研究课例分析 一、知识脉络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  1、认识图形---(立体图形的认识) 2、 我说你做---(立体图形认识的练习) 认识图形(立体图形的认识): 1、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立体图形的名称,直观识别物体的四种形状特征及稳定性。 2、能对简单的几何图形进行分类。在具体的分类活动中,知道可以选择很多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初步培养表达和归纳能力,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教材只呈现按大小和形状的标准分,是因为它们都是几何研究的对象。 我说你做(立体图形认识的练习): 这个数学活动,对“说的”和“做的”都有一定要求:说的一方要清晰、有条理地描述眼前立体图形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做的一方则要根据听到的信息,一边在头脑中建构空间图形的表象,一边用相应立体图形的模型把它摆出来。双方还要就做的与说的是否一致进行确定。 认识图形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一年级上册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一年级下册 物体的分类 圆柱和球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二年级下册 认识直角、锐角与钝角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二、课程标准分析 在1902年颁布的《钦定小学堂章程》、1904年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和《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1912年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1916年颁布的《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和《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1923年颁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算术课程纲要》均未涉及几何图形的认识,这些教学大纲多以计算为主。 1929年颁布的《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算术》中,第三部分各学年作业要项中,第一二学年要项第十三项“三角形,圆形,方形的认识”及第二十一项“正方形,长方形的认识”和第三四学年第十七项“菱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和应用”中,首次将几何图形的认识纳入数学学习的内容中,不过这仅局限于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在接下来1932年颁布的《小学各科课程标准算术》和1936年颁布的《小学算术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领域亦是如此。 1941年颁布的《小学算术科课程标准》第二部分教材大纲及要目(甲 笔算),第五学年第十一项教材大纲“立方寸立方尺立方丈的认识和应用”对应的要目中“1.立方尺立方寸立方丈的意义的认识2.正立方体的实测和计算3.长立方体的实测和计算”首次出现了立体图形表述。1948年颁布的《算术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纲要第五学年实测类第5项体积中“(1)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第一次出现了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述。与接下来的“(2)体积的实测”相呼应。1950年颁布的《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亦是将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和体积与容积的认识联系在一起教学。 1952年颁布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对直观几何知识有了新的规定,原文如下“在小学应使儿童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以及面积的求法。正方体和长方体以及体积的求法。这些形、体的特征、要素和计算方法,应在第四学年学习。但对这些形体的初步认识和作图,应从第一学年就开始。”这是教学大纲中首次提出,对于正方形、长方形,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初步认识要从第一学年开始。而真正将几何知识放置第一学年的教学任务当中的是1956年颁布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教学大纲中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内容中提及“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但未像其他知识点那样有规定具体课时,对这方面内容的要求是分散在本学期其他各部分教学时间内。而立体图形的认识则是放置在第五学年第二学期,具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依旧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安排在五年级,不过由原来的五年级第二学期调整至五年级第一学期。而长方形、正方形认识则安排在三年级第二学期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一起教学。 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平面图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调整为二年级第二学期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部分第一项内容中强调“从一年级开始,就用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实物和图形作为直观教具,使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从这里看出该大纲认为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是从一年级开始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且与数形结合联系在一起。立体图形的认识依旧没有出现在低年级,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由原来的五年级第一学期调整为四年级第二学期学习。 1986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第四部分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二项提出“几何知识的教学,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几何体的认识,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该大纲的各年级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部分分为五年制小学和六年制小学。但不论是五年制小学还是六年制小学都未将图形的认识放在一年级单独学习,都是在后面和图形面积体积一起学习。 1988年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这份大纲对于几何的教学有着突破性的意义。因为它除了再次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这些平面图形的认识放置在一年级的学习内容中之外,还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也放在一年级学习。这是数学教学大纲中第一次将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放置在一年级,足以见得立体几何图形的认识越发得重要。该大纲中不论是五年制小学还是六年制小学对其的教学要求都体现为“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且都放置在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当中。1992的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几何图形初步认识方面的内容及要求亦是如此。 1994年印发关于《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的调整意见指出,几何初步知识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含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律移到五年级。但对于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并未作出调整。 2000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不论是五年制小学还是六年制小学调换了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顺序,体现为先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再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直观认识”。 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版)》,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第二项空间与图形中图形的认识第一学段的具体要求为“(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参见例 1](3)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4)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5)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7)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而针对本节课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具体要求为“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将“空间与图形”换成“图形与几何”,更加突出几何的重要性。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的第二项图形与几何中,图形的认识第一学段的具体要求为“1.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2. 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参见例11)。3. 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4.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5.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6.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7. 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参见例20)。”对于本节课的具体目标描述只是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版)》中的“立体图形”换成“几何体”,具体表述不为“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三、教材比较分析 人教版: 北师大版: 苏教版: 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三个版本的《认识图形》进行教材分析: 横向分析: 1、教学情景的创设,都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情境导入,更有利于课堂的开展。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的情境都是由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通过辨认实物,直观感物体的不同形状,从而引出四种立体图形。而苏教版是从孩子们都玩过的积木入手,直接对不同形状的积木进行分类,再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虽然情境不一样,但要达到的目标都一样,即:通过观察思考,感知每类形体的特征,再由具体事物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2、知识展开过程:通过对比三个版本的教材,可以发现北师大版的知识展开过程较为详细。先让学生说一说情境中的物体可以怎么分类? → 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知道各类名称 → 实际操作,加深对各类形体特征的认识。各个环节紧扣,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有序的感知、分类、概括、总结。而其他两个版本均是比较开放性的呈现知识。 3、课外练习方面:各版本都有一页专门的课后巩固。在内容的设置上,北师大版和苏教版的练习题型较为相似,都是由浅入深。第一小题,将生活中的物体与相应的模型连起来,直观感知实物与模型的相同特征,帮助学生更深入建构四种立体图形的概念。第二小题,对多种立体图形进行辨别分类。此题型要求学生对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要掌握并理解,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特别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分上,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可能会混淆。从第三小题开始,两个版本的练习设置就不同了。相对来说,北师大版的第三小题设置得更有意义。设置让学生搭一搭的题目,再次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更深入感知各个立体图形的特征(易滚动、不易滚动)。 纵向分析: 教学情境: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情境导入,更有利于课堂的开展。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的情境都是由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通过辨认实物,直观感物体的不同形状,从而引出四种立体图形。而苏教版是从孩子们都玩过的积木入手,直接对不同形状的积木进行分类,再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虽然情境不一样,但要达到的目标都一样,即:通过观察思考,感知每类形体的特征,再由具体事物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概念抽象:三个版本都是经历对物体分类的过程,将有相同形态特征的物体分为一类,对这些物体进行观察、摸一摸等操作过程,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的概念以及四种立体图像的基本特征。其中,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在这一方面处理得会更好些,由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入手,会比用积木导入更有难度些。这样在抽象出的具体概念,会更加完整,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四、 学情比较分析 本节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第一课,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将物品按属性分类,包括按用途、材料、颜色等进行分类,本节课在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主要是研究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从而认识简单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立体图形已经有了感性认识,课堂通过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对简单的几何图形进行分类,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并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各种图形的特点,再次抽象图形强化感知。 我校现阶段缺乏测验对象,暂无法对学生学情进行量化分析,待秋季新生入学后补充测验。(测验试题详见附录一) 五、教学设计分析 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教学研究课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jinchutou.com/shtml/view-343100884.html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