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经济学.pdf
9页经济学经济学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 是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 从 1776年亚当斯密 的《国富论》开始奠基,现代经济学经历了200 多年的发展, 已经有 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等众多专业方向,并应用于各垂直领域,指导人类财富积累与创造目定义一、经济学的定义一经济学是输赢与均衡在公共空间 里的 概念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也就是说,经济学是有系统 地探索 财富 的转化和传递规律的一门学科 ,财富的转化和传递就是指财富的创造,财富的消费 ,财富的传递等过程;经济学的核心就是 经济规律 新定义出自刘德 著作的《 财富论 》二、经济学的定义二经济学是关于经济发展 规律的科学对称经济学 是政治经济学 的终结,科学经济学的开始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由于政治经济学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虽然有的政治经济学也标榜自己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所以政治经济学作为范式 是前经济学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也是经济学的最基本原理对称经济学,是用对称的方法,五度空间的方法,系统论的方法,对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各个因素与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作逻辑的、历史的、现实的分析,从中揭示人类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经济学。
只有以 对称哲学 为哲学基础、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对称关系为自己的对象、出发点和建构体系的基本原则的对称经济学才是科学的经济学编辑本段 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一、能力创造财富,财富体现能力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需要 各种形式的财富例如:维持人们的生活需要衣服、食品、房屋、车辆等财富衣服具有遮蔽身体、御防寒冷的能力;食品具有提供 热量 ,解除饥饿的能力;房屋在空间上能与外界有一定程度的隔离,具有提供居住休息,提供活动场所的能力;生产需要电灯、煤、电动机等财富,电灯、煤具有发光发热的能力,煤燃烧 放出大量的热,具有提供熔化铁矿 石的能力,电动机转动具有使机器运动的能力可见,凡是具有某种形式能力的物质 ,统统称为财富 这是人们对财富地高级认识新定义出自刘德著作的《财富论》物质的存灭是不取决于人的意识,但是能被人的意识所感知财富是客观存在的,能力则是变化式发展的新时代、新视角、新观念几乎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认为:“我能利用的就是财富因此,财富蕴藏着人们需要的某种能力,财富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欲望 ,人们千方百计想要获得财富,其实就是想得到某种能力;能力就是形态各异、用途千差万别的财富所共有的东西;能力是财富的本质,也是所有财富的共性。
总之,财富的本质 就是能力,或者说,能力是所有财富的共性可见,具有能力的物质称之为财富,这样可以简述为“能力就是财富”能力和财富本身就是客观实在的,本身就是物质,因此,不需要“什么的物质是物质”综上所述, 能力创造财富,财富体现能力,是最明了、最简洁不过了这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化,是认识领域一次重要、深刻地革命能力是所有财富的共性”这一观点,出自刘德著作的《财富论》,对财富与能力的关系也有深刻地剖析二、生产力是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生产力是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生产力属于经济学、或者社会学 范畴的概念,新定义出自刘德著作的《财富论》新定义的出炉是我们认识生产力的里程碑第一里程碑:人类改造自然 的能力叫做生产力出自《资本 论》,作者:马克思第二里程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出自《邓小平文选》,作者:邓小平第三里程碑:生产力是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资本是第一生产力出自《财富论》,作者:刘德三、资本是第一生产力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都把劳动力当作第一生产力,人为的扩大了主观意识,从而导致 浮夸风 盛行一时 后来, 中国 改革开放 的总设计师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将科学技术列为生产力,这也可以计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把“科学技术”列为生产力,而且列为第一生产力于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滋润 着大江南北,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并且取得举世瞩目的实效可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的提出是客观认识生产力的里程碑 随着我们的研究不断的深化,需要再进一步认识生产力,才能解决现实问题一)资本处于主动,劳动力处于被动在一个企业中,资本家对应资本;雇佣工人对应劳动力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虽有人身自由,却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只有当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并被资本家购买以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才能结合起来,才能进行生产在企业生产的整个过程,都是资本家一手敲定,处于主动地位;一个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等,都是由资本家支配;雇佣工人在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二)资本可以改变和提高了劳动力水平1.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存在于活的健康的人体中,是社会生产的永恒条件一个普通的劳动力叫做普通工人,或者叫普工,一个掌握高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叫做高级雇员,或者叫做工程师可见,工程师 =劳动力 +科学技术 +劳动技能雇佣工人可以自我“投资”,改变自己的劳动技能,从而由普通工人变成高级工程师。
这种自我“投资”所付出的货币不是资本,而是脑力工人的生活资料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里所讲的资本是广义上的资本;而资本家建造工厂付出的货币,这些资本就是狭义上的资本2.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现代化的企业中,对劳动力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一些企业单位投入大量的资本用来培训员工目的就是:适应企业成功转行,适应操作先进的机器设备等可见,企业提供资本培训员工,就是为了提高劳动技能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出台新政策,招商引资,其目的就是在于提高本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三)资本包括科学技术,包括劳动技能和先进的机器设备科学技术 ( 主要是指自然科学) 是第一生产力,是指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而言的科学技术是要通过运用于生产实践,从而推动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二战以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的加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随着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日益明显随着改革开放地深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第一次确切地指出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和重要地位科学技术就是由劳动技能和先进的机器设备加上脑力劳动者的发明创造组成,而这些劳动技能和先进的机器设备就是由资本直接和间接转化而成,但是起决定意义的发明创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四) 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1.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资本不仅处于主动,而且是整个企业生产的首要条件,是一切的一切也就是说,资本是剩余价值产生的首要条件,没有资本就没有一切在社会化大生产劳动中,资本家握着大量的货币资本,以便建造工厂,购买生产工具、原材料和劳动力等,这是生产的首要条件,也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这个先决条件,雇佣工人才有发挥才能的地盘,才能生产出产品,才能产生剩余价值2.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需要足够的资本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是自己生产出来的商品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要达到这个效果,企业就必须不断改进生产技术,购买先进设备,提高员工的技能等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也是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靠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应延长而生产出来的可见,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了,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了,这时才能出现超额剩余价值因此,只有不断地投入资本,购买先进设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样才能产生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力是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四、资本财富论“资本是生产力”和“资本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的提出,发展了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是我们正确认识生产力的里程碑。
资本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创造了财富,因此,资本创造了财富从而形成了“资本财富论 ”五、生产力损耗的量化利润分配制生产力是组成企业最基本的单位,也就是说,无数个细小的生产力结合,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企业如果我们把劳动力、科学技术、资本等都看作是生产力,那么一个企业实质就是由无数个微小的生产力为单位形成的组合,企业生产的过程就是所有微小的生产力耗费的过程既然劳动力,科学技术和资本都是生产力,都是生产必不可少的因素,那么利润的分配就是由劳动力,科学技术和资本所代表的生产力的损耗量来决定工程师就是由普通工人(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组成那么,工程师所代表的生产力单位数量就要多于普通工人;同理,同样工作一个月,工程师比普通工人耗费的生产力单位数量要多因此,工程师的工资(或者说是利润)要比普通工人高所有的企业生产都是为了追求利润,工人获得了工资,工程师也获得了工资,那么,企业也应该获得相应的利润可见,这种由劳动力,科学技术和资本所代表的生产力的损耗量来决定各自的利润的原则就是生产力损耗的量化利润分配制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是由企业所代表的生产力的损耗量来决定的,而并非像马克思所说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是雇佣工人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
因此, “资本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钝化 了马克思所谓的政治经济学的锐度六、财富规律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科学理论财富规律 属于经济学、或者社会学范畴的客观规律,出自刘德著作的《财富论》;财富规律是继马克思的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之后的 人类社会 思想史的第三大规律财富规律是21 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里程碑财富规律的基本内容: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只要是存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财富规律就必然起作用编辑本段 经济学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经济学的核心就是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财富规律都是经济学的客观规律,它们有哪些密切的内在联系呢?一、财富规律是价值规律的发展在价值规律中蕴藏着财富规律,价值规律的发展——财富规律商品生产和商品 交换 的过程,实质就是能力的转化和传递的过程,能力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商品传递给另一个商品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只要存在着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财富规律必然起作用1 、根据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商品的价值量 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生产一辆汽车要比一辆自行车耗费的劳动量多,那么作为商品,汽车的价值量要比自行车大饲养一头大象要比一只母鸡耗费的劳动量多,那么作为商品,大象的价值量要比母鸡大因此,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耗费的人类劳动多,那么这种商品的价值量就大;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耗费的人类劳动少,那么这种商品的价值量就小可见,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2 、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如果一把斧子交换15 千克大米是等价交换,那么10 把斧子就可以交换150 千克大米如果一担米交换十尺布是等价交换,那么 10 担米就可以交换100 尺布 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大,那么交换的价值量就大;商品的价值量小,那么交换的价值量就小可见,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3 、根据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货币是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一件衣服标价50 元,一张桌子标价100 元,一公斤蔬菜标价3 元,那么,十件同样的衣服就标价500 元,十张同样的桌子就标价1000 元,十公斤同类蔬菜就标价30 元。
因此,商品本身的价值大,那么价格就高;商品本身的价值小,那么价格就低可见,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4 、同理,如果50 元能购买到一件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