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17页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自新诗诞生之始,诗歌语言问题便成为其先天不足的一个典型症结由于取代文言的白话乃借用西方语法结构而成形,因而新诗一开始便在语言上埋下各种发展隐患在新诗发展的百余年历程中,不断有诗人和学者意识到诗歌语言的问题,但由于他们长期囿于“语言工具论”的认知范畴,将诗歌语言视为新诗的工具或载体,因而未能发现汉语作为诗歌语言的本体特征直至世纪之交,众多学者从语言哲学视角和语言本体层面进行探究,才重新发现了“汉语性”的重要性那么,何为“汉语性”?对此,不同的诗人和学者怀揣不同的阐释与认知学者曹顺庆曾指出,所谓“汉语性”,“不是一个语言学概念,而是一个文化学概念”,“不只是指表达层面的东西,而是指以语言为标志的民族文化的建构汉语”,他认为“汉语性”在语体层面上是指汉语传统所独有的直觉穿透性、直接呈象性、形态不确定性以及文体、表达的高度丰富性和灵活性等诗人欧阳江河则指出:“如何界定‘汉语性’,不仅是工具理性问题、操作问题、表达或传播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心灵问题曹顺庆、欧阳江河都是从语言本体论而非“工具论”出发,对“汉语性”进行界定,虽然基本道明了“汉语性”的范畴界限,但内涵所指却并不明确。
其他学者在使用“汉语性”的概念时亦大都模糊难定,其界限与内涵常与其他特点枝蔓纠缠,缺乏明晰的界定与指涉范畴其实,“汉语性”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种的典型特征,其核心内涵涵盖了诗性、直觉性、典雅性、意象性、含蓄性、简约性、音乐性等特征,新世纪以来的诗人和学者对“汉语性”的探讨与发掘均是围绕此核心内涵展开值得注意的是,“汉语性”的内涵丰富博厚,因而诗人和学者们从古典诗传统中所再发现的“汉语性”表征不尽相同,各自的阐释与认知亦各有千秋在古典诗词向新诗的转变中,从“文言”到“白话”的诗歌语言变革是最显而易见的变化在新诗发展的百余年历程中,诗歌语言依然处于不断的衍变中,“白话”“口语”对“现代汉语”的侵占导致新诗语言不断滑入“非诗”的质疑究其根源,都可归结为“汉语性”的缺席毋庸讳言,“汉语性”的缺席已成为百余年新诗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不良传统”无论是从“文言”到“白话”的语言变革,还是“口语”对“现代汉语”的侵占,语言都被视为“工具”而非诗之本体,导致“汉语”本身的汉语性被解构、消弭而无法构建真正的诗语,从而导致新诗的发展一直陷入“汉语性”缺席的迷途毋庸置疑,“汉语性”是古代诗歌语言与现代诗歌语言之间共通的一脉重要诗学传统,新世纪以来的诗人和学者已经意识到其缺失所带来的困境,并从古典诗传统中重新发现了“汉语性”传统。
那么,如何在新世纪新诗中重构“汉语性”?显然,新诗语言不可能沿袭、复制古代诗歌语言的“汉语性”,而应建构“新”的具有“现代性”的“汉语性”摘编自罗小凤《新世纪新诗对“汉语性”传统的再发现与重构》)材料二:20世纪初,当汉语诗歌以汉语新诗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时,一如孱弱的初生婴儿,她曾经所拥有的大红大紫遭致了声声非议,无论是文体本身还是承载的主题,在读者那里,汉语新诗都显得孱弱不堪其实,隐藏在这些非议背后的是人们对汉语诗歌的更大期待,按照人们能够接受和期望的情感逻辑,汉语新诗应该拥有古典汉语诗歌所难以企及的成就,因为在至今仍然信奉进化论的国人眼里,汉语新诗是“现代的”!就情感取向来说,汉语新诗确如其他类型的社会文化形态一样积极投身于“现代化”身份建构的浪潮中,唯恐被遗忘,但也正是这种来自“除旧布新”的更迭恐惧造就了汉语新诗的茫然无措,在时间面前,汉语新诗成为“拔苗助长”的病弱小草,苍白而柔弱无论如何,汉语新诗似乎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就语言媒介而言,汉语诗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语符而言,汉字是一种形意文字,符号的天生隐喻性,本身就可以被看作是大自然经过人类精神情感的浸入,被抽离掉无关诗意的琐碎后浮现在人们精神意识中的诗意表述,“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也许只有汉字的如画符号才能穷尽。
西方的拼音文字除了借助于韵律、节奏等单纯的语符能指,尽管有所谓“视韵”,但并不能在视觉上给诗歌表达带来多大的帮助,和汉字的形意结合的状况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当西方诗歌在苦苦思索如何才能通达事关人生宇宙精髓的聪慧哲思、忙于构建理性认知的结构体系时,汉语诗歌已经在拈花微笑中寓含了一切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文字本身已经寓含了一切,其情其景岂是可言说的?可以说,当现代意义上的诗歌摆脱了传统诗歌音韵铿锵的表象而走向对内在心灵的关注和析理时,视觉和自我想象为建构方式的现代诗性的完成要素中,相对于拼音文字,汉语新诗具备先天的语符优势如此,按照理想的发展逻辑,汉语新诗百年之中应该呈现五彩缤纷的绚丽,而不是现在的以颇为难堪的表情面对冷嘲热讽的白眼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汉语诗歌写作上的诗史传统,写诗务实老妪能解,沉浸于“车辑蟒,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忠实记载,或者轻吟于勾栏瓦肆的妇孺皆知,诗歌早就在“唐诗三百首”的牙牙学语中奠定了基础显然,汉语新诗的精英化和专业化,决定了它的读者是需要培养的,对读者的“诗教”是必要的摘编自陈爱中《构建汉语新诗的“汉语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新诗诞生之初借鉴西方的语法结构,因而新诗一开始便在语言上埋下了诸多隐患。
B.在汉语新诗发展中,众多学者对诗歌语言的认知一直没有摆脱“工具论”的影响,对“汉语性”缺少明确界定C.语言被视为“工具”而非诗之本体,导致“汉语”本身的汉语性被解构、消弭而无法构建真正的诗语,使新诗发展一直陷入“汉语性”缺席的迷途D.相较于西方的拼音文字,形意结合的汉字拥有独特的优势,凭借其天生的隐喻性,能轻松阐释许多哲学的命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确认识“汉语性”的本体特征,对于汉语新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B.“汉语性”的内涵丰富,众多学者对它的阐释与认知出现了不同的理解C.新诗“汉语性”被解构消弭,说明“白话”能否取代“文言”是需要商榷的D.传统汉语诗歌具有诗史的传统,而这一点应是汉语新诗要学习和继承的3.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一中汉语新诗“汉语性”缺席原因的一项是( )A.人们对汉语新诗过高的期待远远超出了其发展的实际B.很多专家学者对汉语新诗“汉语性”的阐释缺少明确性C.在创作上有些汉语新诗的语言呈现大众化、口语化的特点D.缺少从哲学角度对汉语新诗进行理性认知的结构体系建构4.材料二在阐述20世纪初汉语新诗的状况时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试举例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5.请根据材料谈谈如何使汉语新诗走出所面临的困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召唤肖复兴在我的印象中,父亲胆子很小,一直到他去世,都活得谨小慎微,树上掉片树叶都要躲着,生怕砸着自己的脑袋长大以后,当我知道父亲的一些事情之后,对父亲的印象有所改变父亲很年轻的时候就独自一人离开家乡河北沧县,跑到天津去学织地毯我的爷爷当过乡间的私塾先生,略有文化,他有两个孩子,一个是父亲,一个是父亲的哥哥和一辈子守在乡下种田的哥哥不同,父亲在乡间读完初小,就想离开家乡别个怎么劝都不行,他还是来到了天津天津离沧县120里地,是离沧县最近的大城市沧县很多人都曾经到天津跑码头,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在现在天津的街头还能碰到不少打工者,操着沧县口音想想,父亲只身一人跑到天津学织地毯的情景,很像如今那些北漂尽管时代相隔了近百年,年轻人躁动的梦想和盲目的行为方式基本相似那时的父亲,胆子并不小,性格里有很不安分的成分我一直在想,父亲为什么曾经会有这样不安分的性格?后来,为什么又将这种性格磨平乃至变得如此谨小慎微呢?受我爷爷当私塾先生的影响,父亲读书的时候,爱看一些杂书,特别是章回本的旧小说我读小学的时候,在晚上我和弟弟睡觉前,他常常讲《三国演义》《聊斋志异》里的一些故事给我们听,也不管我们听懂听不懂,爱听不爱听。
他也喜欢沧州地区有名的文人纪晓岚的《阅徽草堂笔记》,他常讲一些他小时候听到的关于纪晓岚的民间传说一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听他绘声绘色地说起纪晓岚小时候,有一位从南方来的大官,看见纪晓岚在田里放牛,大夏天的,还穿着一件破棉袄,摇着一把破芭蕉扇,觉得很可笑,就随口说了句:穿冬衣,拿夏扇,胡闹春秋纪绕岚回了一句:到北地,说南语,不识东西讲完这个故事,父亲呵呵地笑,他故意将“识”说成“是”,然后又对我们讲这里一语双关的意思,讲这个对子里的对仗,对得非常简单,又非常有趣我和弟弟也觉得特别好玩父亲去世之后,整理他的极其简单的几件遗物,其中有一本旧书,就是《阅微草堂笔记》父亲从来没有对我讲过这类文学书对他的影响,他只是说自己从小喜欢读书,以此来教育我和弟弟要好好读书所以,只要是我买书,他从来都不反对,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为我买了第一本杂志——《小朋友》,那是一种很薄的画册之后,我识字多了,他为我买《儿童时代》再以后,他为我买《少年文艺》这样三种杂志,成为我童年读书的三个台阶,应该说是父亲领着我一步步走上来的那时候,我家住的大院斜对门有一家邮局,那里卖这些杂志跟着父亲到邮局里买这些杂志,成了我童年和少年时代最快乐的事情。
我想,以后我能写一些东西,最初应该是父亲在我心里埋下的种子偶尔一次,父亲对我说,在部队行军的途中,要求轻装,必须得丢掉一些东西,他却还带着些旧书,舍不得扔掉其实,说这番话的时候,父亲只是为了教育我要珍惜读书的机会,不小心说秃噜了嘴,无意中透露出他的秘密当时我想,部队行军,这么说,他当过军人,什么军人?那时候,我也就刚读小学四五年级,一下子心里警惕了起来我家那时有一个黄色的小牛皮箱,我知道,里面放着粮票、油票、布票等各种票据,还有父亲每月发下来的工资,都是我家的“金银细软”有一天,我打开这个小牛皮箱,翻到了箱子底,发现了一本厚厚的相册和一张委任状的硬皮纸委任状上,写着北京市政府任命父亲为北京市财务局科员,下面有市政府大印,还有当时北京市市长聂荣臻手写体签名的蓝色印章这是北京和平解放之后,对于像我父亲这样的国民党政府留下的人员接收时的证明应该说,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出在那本相册上那是一本印刷品,当我打开相册,看见里面每一页都印着一排排穿着国民党军服的军官的蓝色照片,我一下子愣在了那里,小小的心,被万箭射穿读中学之后,我才渐渐弄清楚父亲在天津学织地毯,并没有多长的时间,他是觉得这样一天天织下去,没有什么前途,就投奔了在冯玉祥部队当军需官的一位亲戚。
父亲不安分的心,再一次蠢蠢欲动因为他多少有一些文化,在部队里很快得到了提拔,最后当了一个少校军衔的军需官抗日战争结束后,他从部队转业,集体到南京国民政府受训,然后转业到地方的财务局,从信阳到张家口再到北京父亲曾经拥有过的这样一个身份,犹如一块沉重的石头,一直压在父亲的心里,父亲的棱角就这样渐渐被磨平我长大了以后,要去北大荒插队之前,曾经和父亲当年一样,没有和父母商量就那样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当时父亲什么话也没有说,他知道说什么也没有用,眼瞅着我从小牛皮箱里拿走户口本,跑到派出所注销自己的户口我离开家去东北的那天,父亲只是走出了家门,便止住脚步,连大院都没有走出来他也没有对我说任何送别的话,只是默默地看着我离开了家后来,读北岛的《城门开》,书中最后一篇文章是《父亲》,文前有北岛题诗:“你召唤我成为儿子,我追随你成为父亲文中写道:“直到我成为父亲……回望父亲的人生道路,我辨认出自己的足迹,亦步亦趋,交错重合——这一发现让我震惊读完这篇文章,我想起了我的父亲,眼泪禁不住打湿了眼眶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父亲早年去天津学织地毯的经历和今天的北漂联系起来,表明父亲骨子里就有一种不安分的思想,有着躁动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