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时训练含答案.pdf
4页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 6 课 戊戌变法 一、选择题 1.北京承载着中国历史的辉煌与屈辱1895 年居住在京城的居民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 A.英法联军烧杀抢掠 B.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公车上书 C.慈禧太后仓皇出逃 D.火烧圆明园 2. 1895 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 可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 ) A.拒和 B.迁都C.革命 D.变法 3.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 ) A. 《时务报》B. 《国闻报》 C. 《湘报》 D. 《万国公报》 4.九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阅读《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一书 时,发现了一段史料:“天朝再败于……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 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 ”你认为当时“中国知识精英” “又进一层”主要是指( ) A.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实现军事的近代化 C.实现工业的近代化 D.实现思想的近代化 5.光绪帝于 1898 年 6 月下令:“(从)下科开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以前)用 四书文者,(今后)一律改试策论。
”这体现了维新变法哪一方面内容( ) A.开放言论 B.废除八股 C.训练新军 D.裁汰冗员 6.有资料记载:新政措施颁行后,山西省成立了府务局,负责承办全省的矿务、铁路,还集 股白银 45 万两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机器生产材料说明维新变法 ( ) A.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近代产业的发展 B.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 C.法令在山西落实得最好 D.促使中国开始引入机器生产 7.梁启超早年曾领导百日维新,没有成功在清王朝行将灭亡、人民革命不断发生的情况下, 他还坚持君主立宪,反对革命,尽管他 40 年中未忘一“国”字,但他的政治追求始终没有实现, 也不可能成功梁启超的政治追求不能实现说明 ( ) A.不是所有的人,所有的理想都可能变成现实 B.对理想的追求要符合客观实际,好高骛远不能成功 C.对社会理想的追求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否则不能实现 D.只有良好的愿望不行,还得有实际行动 8.2018·北部湾经济区四市中考模拟李鸿章是洋务派,康有为是维新派,他们在下列哪一问 题上看法不一致(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进行社会政治改革 C.维护清王朝统治 D.建设近代化企业 9.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 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代有位皇帝下了一道密诏:“朕思考时局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去守旧之大臣而 用通达英勇之士,则不能变法,但是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劝谏,太后更生气现在朕位几乎 不保你们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应妥当秘密筹划,设法相救 ” 下这道密诏的是清代哪一位皇帝?密诏中的“变法”是指什么? “皇太后”是指何人?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a)]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 ,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 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至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图(b)]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 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商国是[图(c)]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 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1)图(a)所指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有何影响? (2)指出图(b)中两位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4)图(c)反映的是谁英勇就义的情景?为什么他说自己 “死得其所”?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 么精神? (5)这场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 1.B 2.D 3.A 4.A [解析] 由“败于日本”可判断,相关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 使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选 A 5.B 6.A 7.C 8.B [解析] 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富国强兵康有为主张 变法维新,提倡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救亡图存B 项正确 9.B [解析]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要变法、要革新的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在社会上 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选 B 10.光绪帝戊戌变法慈禧太后 11.(1)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康有为和光绪帝 (3)戊戌政变 (4)他为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所以他说自己“死得其所” 我们应 该学习他为了民族的振兴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5)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