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课异构”下的教材整合方式的研究[人教版].doc
4页同课异构”下的教材整合方式的研究2004 年秋季,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启动,这是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与之相适应的新编历史教材实行“一纲多本”,出现了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等四个版本,2006 年安徽省开始实施新课程,选用的是人教版新课程确实不一样了,它采用的是“模块+专题”的体例,这一体例,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简单重复,同时改变了认识历史问题的角度,也拓宽了学习历史的深度和广度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一:初中、高中教学衔接存在较大问题一方面:在初中阶段学生学的是通史体例的教材,学习方法上,思维方法上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一时不能适应专题学习法另一方面:高中新课程的编写、实施,考虑的是初中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通史类的中外历史,对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为了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重复,为了适应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与高中教育,教学需要而编写的而现实是由于种种原因初中学生却缺乏这种学习高中历史的基础而导致脱节第二: 初中是开卷考试的形式,学生没有记历史基础知识的习惯,由于没有初中的基础作铺垫,又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所以,模块式的教材结构,对学生来说是很难适应,一是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掌握问题,二是记忆上的问题第三、也正是因为初中是开卷考试的形式,学生没有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习惯。
所以,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知识储备量少,基础知识薄弱 第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缺乏主动参与意识第五政治史、经济史内容单独成册历史故事性知识和人物知识太少了;学生感兴趣的当代史知识写的太简略,如苏联和东欧剧变、中苏和中越边境冲突等问题只是一笔带过,初中课本也没讲,所以学生觉得比较枯燥,不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对教材的合理整合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历史教材的整合方式有哪些?该如何整合呢?拙见如下:第一,课内整合如必修一第四单元第 16 课 《抗日战争》,本节课共三个子目:全民族的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和抗战的胜利其中一、三子目属于战争进程,就可以放一块讲,使学生能更好的把握战争的全过程可见,课内整合就是老师可在一课内打破教材的原有编写顺序,对教材进行整合这种整合可以更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还能使教材内容更符合高一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做到教得轻松学得容易,一举两得第二,专题内整合再如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本单元共八课,第 10 课 鸦片战争、第 11 课 太平天国运动、第 12 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 13 课 辛亥革命、第 14 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 15 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第 16 课 抗日战争和第 17 课 解放战争。
其中,第 10 课和第 12 课属于反侵略,可以挑出来放一起讲;其他六课属于求民主的内容,正好也可以放一起来讲整合之后,不仅能更好的体现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还能更好地体现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第三,模块内整合如中美关系,具体如下:1、中国近代史:1) 鸦片战争:美国乘火打劫,胁迫中国签订《望厦条约》《天津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必修一第四单元第 10 课)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美国参与并签订《辛丑条约》必修一第四单元第 12课)3) 辛亥革命:1894 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 课)4) 解放战争: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援蒋必修一第四单元第 17 课)2、中国现代史1) 新中国初期,美国敌视中国,企图把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必修一第七单元第 23 课)2) 1953 年朝鲜战争以后,两国关系长期处于紧张之中必修一第八单元第 25 课)3) 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4 课)关于中美关系主要就集中在必修一第四单元和第七单元,整合之后学生学起来更容易更轻松,对近现代中美关系也就有了一个更整体的、更全面的认识,进而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四,模块间整合这一整合高一用的较少,高二和高三用的较多,特别是高三复习阶段,使用相当普遍,最多的就是在分析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背景和影响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其综合因素和全面影响这个“综合”和“全面”无疑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政治在必修一模块上、经济在必修二模块上而文化则在必修三模块上,这样也就实现了模块间整合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就是典型,具体如下:“在政治上:袁世凯复辟帝制,实行专制”,是必修一的;“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是必修二的;“思想文化上:一方面,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是必修三的通过整合,学生学起来更容易更轻松也更有劲;老师教起来也能更好的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同时还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进程和不同文明的差异、交流与碰撞,在重塑历史的整体性的同时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很好的解决了以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所以,本人认为对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是绝对必要的,整合的方式有四个层次:课内整合、专题内整合、模块内整合和模块间整合参考文献: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历史学:历史课有效教学的原动力》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亚夫3、《课堂教学》 余文森4、历史必修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5、历史必修三 人民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