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五章至第八章辅导.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bao****ty
  • 文档编号:144718045
  • 上传时间:2020-09-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同学们:大家好,本文档是对第五章到第八章内容的,包括每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的分析和,最后附有四章内容的整体练习祝大家学习愉快!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一、重点难点分析本章教学的重点:通过剖析初级社会群体——家庭,使学生掌握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特征及功能,联系实际,理解家庭这个社会的细胞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及在社会形成与发展中的功能二、重点难点(一)群体及其类型 1.人类群体的形成与特征 群体生活是人类生活的特有现象因此,人们通常把群体、人类群体、社会群体视为含义相同的概念所谓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社会群体形成的原因表现在两个层次上:第一,在个人层次上,社会群体是人进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换言之,个体只有在群体中进行相互作用,才能形成社会化的人第二,在群体的层次上,社会群体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群体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中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包括:群体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结合紧密并且具有一定组织形式的整体,社会群体具有直接、明确、持久的成员关系;共同的群体意识;成员间有一定的共同行为模式等特征 2.社会群体的类型 在社会学中,通常按照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特点,把社会群体分为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两大类。

      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对个人的理想和个性的形成起着首要的、基本的作用这种首要的社会组合雏型,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首要的社会关系,即初级社会关系 次级社会群体指由成员的共同兴趣或利益组成的群体它的活动仅包涵成员生活的一部分多数的次级社会群体具有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构成一个独立单位又称为社会组织次级社会群体,反映着人们较间接的次要的社会关系,即次属社会关系3.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 初级社会群体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群体其特征:自然形成、成员具有多重角色、非正式手段控制、感情色彩浓厚、满足成员的需求放于首位和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功能 4.初级社会群体形成的条件和功能 小规模、直接互动、相对持久的关系是其形成的条件;其功能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满足成员的各种需要,是其成员走向社会的中介,有利于社会控制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1.家庭的起源和发展 家庭是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夫妻子女为基本成员的,共同生活的首属群体它是从杂乱性交关系的原始状态中发展出来的恩格斯认为家庭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种形式:(1)血缘家庭;(2)普那路亚家庭;(3)对偶家庭;(4)一夫一妻制家庭等。

      2.家庭的类型 家庭类型是指家庭的组合方式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家庭分成多种类型:(1)按家庭的代际层次分为一代、两代和多代家庭;(2)以家庭权力的归属为标准,可以将其分为父权的、母权的、舅权的、和平权的家庭;(3)以家庭亲属关系为标准,可以将其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扩大家庭和联合家庭这种分类方法是目前最普通的一种 3.家庭的社会功能 家庭的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两种生产)功能; (2)抚育和赡养的功能; (3)消费功能; (4)娱乐和享受的功能家庭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变迁也会有所变化随着社会化服务的增多,家庭功能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三)中国的婚姻与家庭 1.中国婚姻与家庭的传统1949年前,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前的旧中国,实行的是封建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在婚姻缔结方式上实行包办、买卖的制度,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家庭,男女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盛行夫权原则 2.社会主义中国的婚姻与家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与此相适应,在婚姻家庭领域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实行计划生育的社会主义的婚姻制度家庭关系发生了变化,同时给家庭结构带来了影响并随着社会的变迁,我国家庭功能也发生了变化1.生物功能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广泛推行使得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生育观念从重数量向重质量方向转变2.经济功能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家庭功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表现为集体化时期家庭生产功能的丧失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生产功能的恢复在城市,家庭基本上是生活和消费单位,不具有生产功能但也有少数家庭由于其成员从事个体劳动而具有生产功能3.抚养教育子女功能的变化一方面子女教育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生活的重心另一方面,父母对独生子女的综合教育关注不足,溺爱多于严格要求,年轻一代的生活自理能力、合作能力较低4.赡养功能的变化在现实生活中除了主干家庭之外、对老人的赡养大多采取家庭网络支持模式,即子女家庭虽然与父母家庭独立,但保持密切关系,以较自由的方式解决对老年父母的关照与赡养问题新中国的婚姻家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婚姻的缔结过程中,仍存在着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早婚和违法婚姻问题严重;独生子女问题;老人赡养问题等等第六章 社会组织与科层制一、重点难点分析通过教学重点掌握社会组织的结构与管理及科层制的利弊,一般掌握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社会组织的目标与运行。

      教学难点在弄清组织目标是一个系统、一个过程,通过分析家长制、科层制等管理理论的优缺点,组织学员结合我国管理的实际进行一次讨论二、重点难点(一)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 1.社会组织的涵义与特征 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组织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的共同体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构成一个相对独立单位的社会群体本章重是在狭义上运用社会组织这一概念的)它具有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目标简单、明确,成员关系不那么亲密,事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社会组织成员的可代替性强等特征 社会组织可以按结构、功能、规模等标准分类按功能可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等,按结构可分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2.社会组织的要素与结构 社会组织包括通过一定的手续加入的成员、固定的目标、规范性的章程、权威的领导体系、必要的物质基础等要素;它有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3.社会组织的结构与环境的关系 组织环境是对组织存在和发展具有影响的外部事物从本质上来说,社会组织与环境是交换关系社会组织从环境中获取原料——人力、物质和信息,向环境输出产品——受过一定训练的人、物质产品和更多的信息。

      社会组织对环境的交换和依存关系,决定了他的结构、功能必然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环境变化要求组织结构发生相应变化具体说来,环境对社会组织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中应有专门处理同环境关系的部门;二是环境变化使社会组织的内部结构也会随之变化二)社会组织的目标与运行1.社会组织目标的意义目标是社会组织力争达到的未来状态社会组织目标是社会组织存在的根据,是组织之间区别的标准、是内部分工的基础,是团结和鼓舞成员的力量,是衡量社会组织效率的标尺2.社会组织的结构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并不完全相同,但在推动组织运行,完成组织任务方面找到了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共同点在有利于完成特定任务的前提下,组织目标如能较多的涵盖个人目标,将是组织目标的合理选择整体目标与部门目标:一般说来,整体目标较为宏观、概括、系统,部门目标较为具体、明确整体目标与部门目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整体目标与部门目标是高度一致,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部门常常有自身的利益,因而部门目标也不一定同整体目标完全吻合因此,协调各部门的目标,使之整合为最有利于达成整体目标的结构是必须的近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对于一个社会组织来说,制定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都是十分重要的。

      长期目标可以对社会组织的运行起宏观导向作用,引导他持续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近期目标则对社会组织的运行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他的实现不但可以鼓舞组织成员的士气,而且对长期目标的实现起积累作用目标的系统结构,合理的具有较高整个程度的目标系统是组织良性运行的必要前提3.社会组织目标的制定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包括如下几个重要阶段:了解和环境对该社会组织提出的要求;鉴别这些要求并根据组织的职能性质及本身利益对其作出接受与否的判断;根据这些要求形成一定的目标指向;对各种可能接受的要求进行整合,考虑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并将它们与上述要求进行比较,从而决定对上述要求的接受程度进而形成一系列具体目标;考虑手段—目标链,根据轻重缓急将上述目标编排成目标体系和目标系统社会组织目标的制定由诸多因素制约,如环境的需求、组织的资源、组织能力、上级指令等,一般有集中决策模式和民主决策模式4.社会组织的运行社会组织的运行是其各要素有效搭配达到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内部行为规范化、相互协调及管理监督等活动社会组织的存续要实现对内、对外两个平衡三)社会组织的管理1.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主要有家长制、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反映了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的演进过程。

      这一过程既受组织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外部因素影响2.科层制及其功能分析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的结构方式,也是一种理想型的管理方式,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科层制作为一种组织管理方式有明显的正功能,也有负功能3.我国的管理经验及问题:主要解决社会组织的结构、目标制定、管理问题,结合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分析科层制的利弊第七章 社区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章着重介绍社区这一逐渐为社会生活各方面所接受的社会学概念,特别是民政部门兴起的“社区服务”事业,扩展了社会学社区理论的实用性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区的涵义,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基本特征与结构理论上的难点是如何分辨清楚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二、重点难点(一)社区与社区研究1.社区的涵义:社区是聚集在一定地域中的人群的生活共同体,是以多种社会关系的结合,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活动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的社会实体2.社区要素与社区分类构成社区的几个要素是:(1)必须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生活的人群2)必须有一定的地域条件这是人们赖以进行生产以及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3)要有各方面的生活服务设施,如商业、服务业、文化、教育等设施。

      4)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每个社区的文化特点都是由这个社区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传统决定的 (5)每一个社区中的居民,对于自己所属的社区都有一种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即有一种“我是某一个地方的居民”的观念 社区分类,控照社区所发挥的功能分为工业社区、农业社区、商业社区、文化社区、旅游社区等;按照社区的结构和它的综合表现,分为乡村社区和城市社区这两类社区具有各自的发展历程,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和民族之中,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环境 社区研究方法是以特定的社区为调查研究对象,以深入的参与群众生活的方法,调查研究社区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功能,社会生活的活动和变迁,并对不同社区模式进行比较,以解答社会学的某些理论问题并对社区发展提出改革意见 (二)农村社区 1.农村社区的特征 农村社区是指大多数从事生产食物、纤维和原料的社区,是以农业生产劳动为主的社区因此农村社区的特点有: (1)从社会结构说,农村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其他社会关系,也是以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延伸 (2)农业是农民生活的一条主要道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