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一、二年级古诗词汇总(作者简介、注释、古诗今译、名句赏析).doc
7页一年级上1 1、、《《静夜思静夜思》》唐唐• •李白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作者背景作者背景】】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 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 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 【注释】①床:指井台②疑:怀疑,以为③举头:抬头④静夜思:宁静 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古诗今译古诗今译】】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 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名句赏析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 全诗仅 20 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 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 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2 2、、《《画画》》唐唐• •王维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王维(701 年-761 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 人,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一年级下3 3、、《《春晓春晓》》唐唐• •孟浩然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作者背景作者背景】】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他 的诗淡雅清新,多写田园隐逸生活和王维齐名,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 作家主要作品有《春晓》、《宿建德江》等 【注释注释】①春晓:春天的清晨晓,指天刚亮的时候②不觉:不知不觉,没 有察觉到 ③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④夜来:夜里,昨夜 ⑤眠:睡觉 【译文译文】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啁啾 回想起昨夜好像下过雨又刮过风,庭院石阶上一定铺满缤纷的落花 【【名句赏析名句赏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天是美丽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风景但更能打动诗人的却是那喧闹 的春声当诗人在春睡中醒来,首先听到的就是鸟的啼叫这“处处”都可 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 同时,更令作者痴迷的昨夜里的一场春雨在那静谧的春夜里,纷纷洒洒的 春雨会给人多少如烟似梦般的想象,而那落红片片、绿意浓浓的雨后的春日 清晨又该是多么的清新美丽,生动活泼。
诗人就这样用最为平易浅显的语言, 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我们心田,沁 人心脾,使人陶醉4 4、、《《村居村居》》清清• •高鼎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 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 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 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著有《拙吾诗稿》字象一、拙吾,浙江仁和(今 浙江省杭州市)人,是清代后期诗人有关他的生平及创作情况历史上记录下 来的很少,而他的《村居》诗却使他名传后世著有《村居》、《拙吾诗稿》高鼎代表作品:《村居》、《早行》、《怀李啸云》、《虚堂》、《偶书》 、《秋宵怀湖上》 【注释注释】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②拂堤:形容杨柳枝条很长, 下垂着,像是抚摸着堤岸③醉:作动词用,即迷醉于④春烟:春天水泽、 草木间蒸发的雾气⑤纸鸢:鸢:一种鹰;纸鸢即风筝⑥东风:春风 【译文译文】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 中。
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作者 在诗中所表现的是早春二月的明媚景色前两句描写江南二月里的自然风光, 用一个“拂”字,一个“醉”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后两句叙写了儿童 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景,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也映衬出了春天的勃 勃生机5 5、、《《小池小池》》南宋南宋• •杨万里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作者背景作者背景】】杨万里(1124-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 (今属江西)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四大家”是我国古代写 诗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诗通俗清新,流畅自然,人称“诚斋体”诗的内容 以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所以他的好朋友曾经幽默地跟他开玩笑说“处处山 川怕见君” 【注释注释】①泉眼:泉水的出口②惜:爱惜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④ 细流:细小的流水⑤照水:倒映在水面⑥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⑦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译文译文】泉眼很爱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 和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名句赏析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 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 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 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 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 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 露头角的新人 【诵读诵读】:1.内容浅析:诗人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初夏小荷花池 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热爱之情2.写作特点:将蜻蜓拟人化,增添了诗的情趣6 6、、《《所见所见》》清清• •袁枚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注释】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②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③林樾: 指道旁成阴的树④欲:想要⑤捕:捉⑥鸣:叫 【译文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 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袁牧(1716-1797 年),清代诗人、诗论家。
字子才,号简斋, 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 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 园诗话》等 “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7 7、、《《小池小池》》 宋宋• •杨万里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作者背景作者背景】杨万里(1124-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 (今属江西)人是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诗通俗清新,流畅自 然,人称“诚斋体”诗的内容以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所以他的好朋友曾 经幽默地跟他开玩笑说“处处山川怕见君” 【注词释义注词释义】①泉眼:泉水的出口②惜:爱惜③细流:细小的流水④照 水:倒映在水面⑤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⑥尖尖角:指刚出生的、紧裹着 的嫩小荷叶尖端 【古诗今译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 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名句赏析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 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 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 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 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全诗从“小”处着眼, 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 初露头角的新人二年级上8 8、、《《赠刘景文赠刘景文》》宋宋• •苏轼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 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 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散文八大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 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 “宋代四大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 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注释】①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②傲霜:不怕霜冻,坚强 不屈③最:一作“正”④君:你,指刘景文⑤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 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 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9 9、、《《山行山行》》唐唐• •杜牧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杜牧(公元 803-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 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 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 《樊川文集》 【注释注释】①山行:在山中行走②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③径:小路④白 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⑤斜:此字读 xiá,为伸向的意思⑥坐:因为 ⑦红于:比……还要红 【译文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1010、、《《回乡偶书回乡偶书》》唐唐• •贺知章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作者背景作者背景】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 (今浙江萧山)人年青时就因为诗文写得好而闻名为人狂欢,与李白、贺 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合称“饮中八仙” 他的诗清新疏朗而富有机趣,以《回乡偶书》、《咏柳》等传诵最广 【注释注释】①偶书:偶然写出来的。
②鬓:耳边的头发③少小离家:贺知章三 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④无改:没什么变 化一作“难改”⑤衰:古音读作 cuī指鬓发稀疏、斑白⑥相:相见, 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译文译文】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到老年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而鬓发却 已斑白孩子们看见我却没有人认识我,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名句赏析名句赏析】——“乡音无改鬓毛衰”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 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 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 之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让;在诗人,却 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 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 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以如此简短的语言写出了所有游子的 共同感受,这就是本诗千百年引起人们心灵震颤的重要原因1111、、《《赠汪伦赠汪伦》》唐唐• •李白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者背景作者背景】见《静夜思》的作者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