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资料.pdf

34页
  • 卖家[上传人]:E****
  • 文档编号:99864455
  • 上传时间:2019-09-2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29.32KB
  • / 3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成成都都市市城城市市道道路路沥沥青青路路面面 道道路路结结构构设设计计导导则则 ((2012年版)年版) 2012-12-312012-12-31 发发布布 2013-02-012013-02-01 实实施施 成成 都都 市市 城城 乡乡 建建 设设 委委 员员 会会 发发 布布 前前 言言 根据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要求,主编单位在认真总结实践 经验,参考2012年发布实施的有关国家规范,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 础上,对《成都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导则》(2011年版)进行了修 订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是:1总则;2总体要求;3土基;4垫层;5基 层;6下封层;7面层;8 新建路面结构厚度设计;9 改建路面设计 本导则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根据新的国家技术标准,对设计基准期、交通等级和道路等 级等主要技术指标做了调整 2、对各结构层的适宜厚度做了适当上调,以满足实际需要 3、对路面基层的压实度、抗压强度做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4、对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的材料要求、试验技术标准 做了详细规定和部分修订 5、增加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沥青路面的面层厚度要求。

      6、增加了改建道路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规定 本导则由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进行管理,成都市城市建设科学 研究院和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执 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成都市城市建设科学研究院(地 址:西屠场街7号 邮政编码:610000) 主编单位: 成都市城市建设科学研究院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 主要起草人:索奇峰 阳晓静 达 帆 文登国 谢健鹤 杨美龙 崔世斌 张 蓉 唐云华 王剑平 主要修编人:索奇峰 阳晓静 达 帆 陈俊材 丁威仁 陈林琳 黄 曦 陈 炯 目目 录录 1 总则1 2 总体要求2 2.1 一般规定.2 2.2 主要设计要素.2 2.3 结构组合.2 2.4 结构厚度.3 3 土基5 3.1 一般规定.5 3.2 设计要求.5 3.3 膨胀土路基.6 4 垫层7 4.1 一般规定.7 4.2 设计要求.7 5 基层8 5.1 一般规定.8 5.2 半刚性基层.8 5.3 刚性基层.9 6 下封层10 6.1 一般规定.10 6.2 材料要求.10 7 面层11 7.1 一般规定.11 7.2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11 7.3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2 7.4 橡胶沥青混凝土(AR).12 7.5 集料要求.13 8 新建路面结构厚度设计 15 9 改建路面设计16 9.1 一般规定.16 9.2 沥青路面加铺层.16 9.3 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 .17 附表1 《新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参考表》18 附表2《部分城市常用路面结构组合》 .19 条文说明.20 1 总则22 2 总体要求23 3 土基24 4 垫层24 5 基层25 6 下封层25 7 面层26 8 新建路面结构厚度设计 27 9 改建路面设计27 附表1.27 1 1 总则总则 1.0.1 为提高本市市政道路路面工程的建设质量,统一沥青路面设计标准 ,特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中心城区各级市政道路的新建、改建沥青路面工程 居住小区、公园内部、停车场和其它区(市)县的沥青路面设计参 照执行 1.0.3 本导则以质量第一为原则,合理经济地利用地方材料,给行车提供 安全、可靠、稳定、耐久的通行条件 1.0.4 沥青路面设计除应符合本导则规定外,应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有关 标准、规范的规定 1.0.5 本导则适用于成都市一般情况下的沥青路面设计,对新材料、新技 术应参照国家其他相关标准及规范 2 2 总体要求总体要求 2.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2.1.1 沥青路面设计应遵循耐久、经济的原则 2.1.2 沥青路面结构组合应达到整体强度的要求,满足抗压、抗弯拉及抗 滑要求 2.1.3 路面采用各种材料应符合现行相关规范规定新材料、新工艺、新 技术在经实践验证其可行性、性能满足相关要求后可采用 2.2 主要设计要素主要设计要素 2.2.1路面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或设计基准期,快速路、主干路、次 干路为15年,支路为10年 2.2.2 各级道路应根据交通量预测结果,将不同车型的轴载换算成标准轴 载(BZZ- 100)的当量轴次,计算出设计基准期内一个车道的累计当量轴次。

      2.2.3 依据累计当量轴次,道路交通等级按表2.2.3的规定划分为4级 表表2.2.3 道路交通等级表道路交通等级表 交通等级道路等级 BZZ-100累计当量 轴次 (万次/车道) 大客车及中型以上货 车交通量 【辆/d·车道)】 3 特重交通快速路、主干路25003000 重交通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1200~25001500~3000 中等交通主干路、次干路、支路400~1200600~1500 轻交通次干路、支路4001.532≥93≥92150 0~0.3086≥96≥95100 零填及挖 方路基 0.30~0.8054≥96≥95100 3.2.2 填筑土及填筑材料应符合工程质量要求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砂砾 石等粗粒土作为填料 3.2.3 管线顶面覆土厚度不应小于70cm否则应采取砼包封等保护管道防 止受压破损的技术措施 3.3 膨胀土路基膨胀土路基 3.3.1 膨胀土地段路基设计应避免大填、大挖,以浅路堑、低路堤为宜 3.3.2 路基设计应以防水、保湿、防风化为主,连续施工、及时封闭路床 及坡面 3.3.3 中、强膨胀土不应作为路基填料弱膨胀土天然或改性后胀缩总率 不超过0.7%时可作为填料。

      3.3.4 填方路基当填方高度小于路面与路床总厚度时,应挖除0.6m基底膨 胀土,换填砂卵石处理强膨胀土路段挖除深度应达到大气影响深 7 度 3.3.5 挖方路基应对路床顶面下0.8m范围进行超挖,换填砂卵石强膨胀 土路段挖除深度应加深至1.0~1.5m,并应采取地下排水措施 4 垫层垫层 4.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4.1.1 各级道路车行道均应设置垫层 4.1.2 垫层应采用级配碎石 4.2 设计要求设计要求 4.2.1 垫层厚度视土基干湿情况而定,一般采用15~25cm 4.2.2 级配碎石的压实度应不小于96%,石料压碎值应不大于30% 8 4.2.3 垫层的平整度应不大于12mm 4.2.4级配碎石级配要求应符合表4.2.4的规定 表表4.2.4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级配组成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级配组成 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层 位 37.531.526.5169.504.751.180.60.075 上基层 10085~10065~8542~6720~4010~278~205~180~10 5 基层基层 5.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5.1.1 基层可采用半刚性基层或刚性基层。

      5.1.2 基层的压实度、平整度及材料质量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 量验收规范》(CJJ 1-2008)相关规定 5.2 半刚性基层半刚性基层 9 5.2.1 半刚性基层适宜各等级道路和各类土基状况的地段,但要保证充分 碾压和有足够的养生时间 5.2.2半刚性基层宜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5.2.3上基层应选用骨架密实型混合料级配要求应符合表5.2.3的规 定 表表5.2.3 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集料级配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集料级配 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层 位 31.519.09.504.752.360.60.075 上基层 10068~8638~5822~3216~288~150~3 5.2.4 半刚性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一定的抗裂、防渗性,其要求应符 合表5.2.4的要求 5.2.4 水泥稳定材料的水泥稳定材料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及压实度要求无侧限抗压强度及压实度要求 特重交通重、中交通轻交通 层位 抗压强度 (MPa) 压实度( %) 抗压强度 (MPa) 压实度( %) 抗压强度 (MPa) 压实度 (%) 上基层 3.5~4.5≥983~4≥982.5~3.5≥97 下基层 ≥2.5≥97≥2.0≥97≥1.5≥96 5.2.6 当日平均气温低于5ºC时不宜进行半刚性基层施工,否则应采取措 施,保证工程质量。

      5.3 刚性基层刚性基层 5.3.1 刚性基层可用于重交通和特重交通道路、原有车行道局部拓宽道路 ,以及地下管线顶面覆土厚度小于70cm的道路路面基层 5.3.2 10 刚性基层材料可采用普通水泥混凝土、贫混凝土、低标号硅酸盐水 泥混凝土等 5.3.3 刚性基层厚度一般为20~25cm 6 下封层下封层 6.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11 6.1.1 在半刚性基层上应设下封层,在刚性基层上应设应力吸收层 6.1.2 封层宜选择在干燥和较热季节施工,最低施工温度不低于10ºC,严 禁雨天施工 6.1.3 下封层宜采用稀浆封层法或同步碎石封层法施工 6.2 材料要求材料要求 6.2.1 稀浆封层可采用乳化沥青或改性乳化沥青做结合料 6.2.2 稀浆封层厚度不宜小于6mm 6.2.3 应选择坚硬、粗糙、耐磨、洁净的集料 7 面层面层 12 7.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7.1.1 面层应具有平整、抗滑、耐久等特性,同时应有一定的降噪效果 7.1.2 面层宜采用两层或三层式 7.1.3 上面层沥青混合料应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建议采用SBS I- D型改性沥青基质沥青采用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 7.1.4 各层沥青混合料应连续施工并连结成为一个整体。

      7.2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 7.2.1 各沥青层中至少有一层应为密级配沥青混凝土 7.2.2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宜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 7.2.3 混合料试验技术标准见表7.2.3的规定 表表7.2.3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试验技术标准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试验技术标准 试验指标单位改性沥青混合料普通沥青混合料 击实次数(双面)次 75 空隙率VV% %3~6 稳定度MS不小于 KN98 流值FL mm2~4 矿料间隙率VMA %11~16 沥青饱和度VFA% %65~75 冻融劈裂试验劈裂强度比 % ≥80≥75 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 % ≥85≥80 动稳定度次/mm 30001200 极限破坏应变(µз)≥2500≥2000 注:矿料间隙率VMA应根据设计空隙率和各面层公称最大粒径提出最小技术要求,具体 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表5.3.3-1 7.3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 13 7.3.1 SMA应采用SBS改性沥青,并宜掺入由原木浆生产的絮状木质素纤 维(0.3%)和玄武岩纤维稳定剂(0.4%),纤维应充分分散。

      7.3.2 SMA采用马歇尔试验等方法进行配合比设计,并检验高温稳定性、 低温抗裂性、水稳定性等指标 7.3.3 SMA混合料试验技术标准见表7.3.3的规定 表表7.3.3 SMA混合料试验技术标准混合料试验技术标准 试验指标单位技术要求 击实次数(双面)次 75 空隙率(%) %3~5 稳定度(MS),不小于 KN6 沥青饱和度VFA %75~85 矿料间隙率,不小于 % 17 冻融劈裂试验劈裂强度比 % ≥85 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 % ≥80 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结合料损失 % ≤0.1 肯塔堡沥青混合料飞散试验混合料损失(20℃ ) % ≤15 构造深度 mm ≥0.6 动稳定度次/mm 3000 路面空隙率 % ≤6 7.4 橡胶沥青混凝土(橡胶沥青混凝土(AR)) 7.4.1橡胶沥青混凝土应用于沥青混凝土结构的上面层及旧路加铺的 罩面层 7.4.2应在基层上设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 7.4.3基质沥青采用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 14 7.4.4橡胶沥青混凝土混合料试验技术标准见表7.4.4的规定 表表7.4.4橡胶沥青混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