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下)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试题).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羟羟
  • 文档编号:339784283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66.96KB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6讲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下)(精选试题)一、单选题1.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表(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据此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一家一户 D.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D.据表格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在农业生产中注重对生产工具、技术改良及人力的投入,以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业产量,体现了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故D正确ABC.三项均反映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特点,与表格信息不符,故ABC错误  2.青白瓷是一种产生于唐宋之际的新的瓷器品种,其新颖的釉色比白瓷更符合社会上层人士的艺术品味在他们的推动下,青白瓷渐成风尚,最终在南方地区形成一个足以与传统青瓷相抗衡的窑系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百姓生活富裕 B.奢靡消费成风 C.中央集权加强 D.生产技术进步【答案】D【解析】D.据题干“青白瓷渐成风尚,最终在南方地区形成一个足以与传统青瓷相抗衡的窑系”说明制瓷技术取得进步,故D正确。

      A.题干“符合社会上层人士的艺术品味”说明不是百姓,故A错误B.奢靡消费成风的说明过于绝对,“青白瓷渐成风尚”不能说明奢靡成风,故B错误C.据所学,唐宋之际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中央集权遭到削弱,故C错误  3.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有条件地迁移,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民)有了迁徙自由宋代这一变化(  )A.体现了理学社会教化的加强 B.反映了中央集权趋于弱化C.顺应了工商业发展的要求 D.表明政府鼓励民众的迁移【答案】C【解析】C.依据题干“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产)有了迁徙自由”可知,宋代实行宽松的人口迁移政策,有利于部分农民参与城市工商业活动,顺应了工商业发展的要求,故C正确A.题干没有提到理学的教化功能,故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中央集权是加强的,故B项错误D.人口迁移由唐代的严格限制到宋代的放宽限制,体现了国家政策的需要,而不是政府鼓励民众迁移,故D项错误  4.唐朝坊市制将城市中各类建筑划分成一定的地理空间,其街道布局的指导思想是“畦分棋布,间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这反映出唐朝(  )A.在城市规划上注重实用性 B.特别强化城市的政治功能C.坊市制属封闭型管理模式 D.是历代坊市制发展的顶峰【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唐朝对“市”的严格管理和城市的规划,故AB项排除;从材料“坊市制将城市中各类建筑划分成一定的地理空间”“坊有墉,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中可以分析出唐朝坊市制将城市居民分区居住并保持相对独立性的一种封闭式管理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唐朝坊市制的地位,故D项排除故选:C5.《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A.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 B.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C.具有重诗的社会风气 D.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答案】C【解析】AB.此两项题干没有体现,故排除ABC.联系所学可知,唐朝时期诗歌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题干“《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说明唐朝时期出现了重诗的社会风气,故C符合题意D.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D。

        6.佛教最初传入中原时关于“剃度”并无明确限制,但东晋高僧慧远却指出,凡是尚在朝廷效力的人,尤其是士兵,或者还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人都不能受戒剃度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儒家统治地位动摇C.佛教主动适应现实 D.三教合一开始出现【答案】C【解析】C.题干“凡是尚在朝廷效力的人,尤其是士兵,或者还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人都不能受戒剃度”体现了佛教受到儒学忠孝思想的影响,说明佛教主动适应儒学和现实,故C正确A.题干没有体现中外交流,故排除AB.此项说法错误,新文化运动儒学地位得到动摇,故排除BD.题干并没有体现三教,故排除D  7.如图,在唐朝,许多妇女们上穿小袖短襦,下系紧身长裙她们还可以和男人一样穿靴,穿着男装出游这反映出唐朝(  )A.社会风气的开放 B.妇女地位的提高C.纺织技术的精湛 D.民族交融的深入【答案】A【解析】A.唐朝妇女的服饰样式体现开放,妇女还可以穿男装,说明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故A正确B.妇女的服饰情况无法体现妇女地位的提高,故排除BC.从妇女的服饰样式,看不出服饰布料的纺织技术,故排除CD.材料无法体现唐朝妇女具有其他民族服饰的影响,无法体现民族交融,故排除D。

      故选A  8.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隋唐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三教合一”的提出,从文明史的角度主要A.反映了佛、道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B.体现了时局动荡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C.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融合 D.反映了儒家思想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题干材料主要提及的是隋唐时期的“三教合一”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明确题干“从文明史的角度”要求,要从文明史观思考和作答,彰显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交流,可见C符合题意,正确;A本身不符合史实,且不是文明史观角度,排除;B提及的是时局动荡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强调的是儒家思想的概况,体现不出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排除9.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  )A.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B.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D.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答案】A【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最早的塔是源于印度,形似一个半圆的土堆,后来结合中国传统建筑技术,才形成了后来的佛塔,说明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的建筑艺术,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B.佛教并没有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C.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出中国墓葬形式的特点,而是强调塔的特征D.材料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宗教信仰对民众生活的影响故选:A10.境界又称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的常用概念下列诗词中体现了盛唐意境的应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看后庭花”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答案】A【解析】材料中盛唐意境指的是诗歌描述的事物能够体现盛唐的繁华、丰饶的景象,结合选项:A、李白所做,诗歌抒发了作者豪放的性情,描述了黄河奔流到海的景象,李白是盛唐诗人,故正确;B、该句为杜甫所著,描写了茅屋在秋风的吹荡下的情景,故错误;C、该句为杜牧所著,描述的是晚唐的衰落景象,杜牧为晚唐诗人,故错误;D、该句为白居易所著,白居易为中晚唐诗人,诗作描述的是对天涯沦落人的描述,故排除;故选:A11.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唐代诗人分布》和《宋代词人分布》图,二者的差异可以说明(  )A.民族融合利于社会文化繁荣 B.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C.宋代经济文化发展优于唐代 D.地域的差异逐渐影响文化特点形成【答案】D【解析】A唐代、宋代都有民族融合,排除。

      B在《宋代词人分布》图中,南北方都有分布,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排除C题干无法说明宋代经济文化发展优于唐代,排除D对比题干中的两幅图可知,唐代诗人和宋代词人分布不同,这种地域的差异导致唐宋不同的文化特点,正确故选:D12.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答案】D【解析】D.依据题干可知,反映了天竺佛教舞曲婆罗门曲传入中国后经过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以及唐玄宗修改、润色,形成新的舞曲“霓裳羽衣舞”,这体现唐文化与天竺佛教文化的交融推动了艺术创新,故D项正确A.题干不能体现文化趋同,故A项错误B.题干不能体现佛道儒三教合一的趋势,故B项错误C.本项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13.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的觉醒的时期。

      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一些黄族因为种种原因往往离弃宗国,避入他邦,重新入仕,加入到异姓大夫的行列中不仅贵族、游士弃宗族而不顾,就是普通民众也开始试图离开宗族和家长,他们积聚私财,分家另过,逐渐形成不同于大家族的小家庭春秋时期,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尚未达到哲学的高度,孔子本人也很少谈到人性问题,战国时期,则出现了“性善”、“性恶”、“性无善恶”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冯雪俊、高锦花《论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材料二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崇尚自然、超然物外而风流自赏的生活方式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到,魏晋时期是“人的觉醒”时期而这种觉醒带来的是自由,是对个性的张扬,是对自我意识的突出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吴玉娟《以“人的觉醒”为主线的阮籍玄学美学研》材料三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

      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的表现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人的觉醒”的时代背景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并指出唐朝对外开放形成的条件答案】(1)从专注于鬼神到专注于人事;从依靠宗族国家到依靠自己生存发展;对人性的探讨逐步深入2)汉末以来的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佛道的传播;儒学伦理受到冲击;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下(门阀政治),士大夫转求个性自由和自我意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贾谊《过秦论》精品课件(29张PPT).pptx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1贾谊《过秦论》公开课(28张PPT).pptx 2025年高一语文初升高语文衔接开学第一课《语你相遇踏上新程》公开课 (30张PPT)课件.pptx 2025年高一语文秋季开学第一课《学好语文诗意人生》公开课 (52张PPT)课件.pptx 人音版音乐九下第2单元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pptx 人音版九年级下册音乐《2月光下的凤尾竹》模板.pptx 人音版九年级下册音乐《1瑶族舞曲》模板.pptx 人音版九年级下册音乐《猎人进行曲》模板.pptx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pptx 人音版九年级下册音乐《1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模板.pptx 人音版音乐九下第2单元《天上掉下个林妹妹》ppt.pptx 人音版九年级下册音乐《2苗岭的早晨》模板.pptx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应用—仿写+课件.pptx 【高中语文】《红烛+》课件+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pptx 人音版九年级下册音乐《1英雄赞歌》模板.pptx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7课《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优质课(27张PPT)课件.pptx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7.2归园田居(其一)》精品课(24张PPT)课件.pptx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7.2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23张PPT)课件.pptx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7.2归园田居》优质课(31张PPT)课件.pptx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7.2归园田居(其一)》优质课(25张PPT)课件.ppt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