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45原本《玉篇》残卷国内影印本述评.doc
6页1原本《玉篇》残卷国内影印本述评苏芃南京师范大学摘要:本文对目前国内四种主要的原本《玉篇》残卷影印本作了具体介绍,并对各本之优劣异同作了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国内学术研究中对《玉篇》残卷影印本利用上所存在的问题关键字:玉篇残卷 影印本 述评南朝顾野王所撰的《玉篇》是我国语言文字学史上第一部以楷书为主体的字典,也是我国继《说文解字》 、 《字林》后又一部重要的字书,但是它的编纂体例、注音释义方式都和《说文》有着较大的区别唐代高宗上元之末,孙强对《玉篇》进行了增字减注,至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陈彭年、吴锐、丘雍等又奉诏重修,再作增补,名为《大广益会玉篇》 ,流传至今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黎庶昌、杨守敬、罗振玉先后在日本发现并影印出版了一系列《玉篇》写本残卷,释义完备,引证丰富,且保留了大量顾野王的案语,其底本应当是孙强增订删注前的《玉篇》原本,因而现在通常把这部分《玉篇》写本残卷称之为原本《玉篇》 一、国内影印本的现状(一) 、黎庶昌、杨守敬《古逸丛书》本(简称“黎本” )清光绪年间,黎庶昌、杨守敬把在日本发现的原本《玉篇》残卷陆续刊刻成书,编入《古逸丛书》 ,即《影旧钞卷子原本玉篇零卷》 (简称《玉篇零卷》 ) ,其中包含:1、卷九,言部(首缺)至幸部(有残缺) ,合计共 24 部 694 个字头 1。
光绪八年(1882 年)以传写本上木,中间册部至欠部 5 部 60 个字头于光绪十年(1884 年)据西京知恩院方丈徹定影写本上版,因后出,被置于卷十八之后、卷二十二之前2、卷十八,放部至方部,共 12 部 171 个字头,用柏木探古所藏原本, “以西洋影照法刻之” 23、卷十九,水部(首尾俱缺) ,存 144 个字头光绪八年以柏木探古传写本刻之4、卷二十二,山部至厽部,共 14 部 625 个字头光绪十年据西京知恩院方丈徹定所藏原本影写本上木5、卷二十七,糸部至索部,共存 7 部 423 个字头该卷原藏近山石山寺,糸部前半 271 个字头的内容后被割裂开来,藏山城高山寺,剩余的后半部分仍藏近山石山寺黎氏等人先得后半 7 部 152 个字头的传写本,光绪八年刻之,光绪十年又据印刷局所印高山寺藏本续刻糸部前半 271 个字头的内容《丛书集成初编》第一〇五四册《玉篇零卷》即全据《古逸丛书》本缩小2影印二) 、罗振玉《原本玉篇残卷》本(简称“罗本” )民国初年,罗振玉在日本重新访求原本《玉篇》残卷,将其获见的残卷用珂罗版影印的办法,编印出版《原本玉篇残卷》二册,其中包含:1、卷九,言部(首缺)至幸部(有残缺) ,合计共存 23 部 3688 个字头。
其中后获见的册部至欠部 5 部 60 字置于幸部之后一并影印2、卷二十四,鱼部,首尾缺,存 20 个字头,据京都大福光寺藏本影印3、卷二十七,糸部至索部,共存 7 部 423 个字头该卷糸部前半 271 个字头藏山城高山寺,后半 7 部 152 个字头藏近江石山寺三) 、中华书局本(简称“中华本” )1985 年中华书局把罗振玉和黎庶昌各自集佚成书的《玉篇》残卷和东方文化研究院影印的卷八“心部”残卷(首尾缺,今存 5 个字头)汇集影印,沿用《原本玉篇残卷》之名但是该书后半“黎本玉篇”部分卷二十七只收了 7 部152 个字头的内容,其中“糸部”前半 271 个字头未收,与《古逸丛书》本不尽相同2004 年 5 月该书又作为“古代字书辑刊”系列之一再版发行,重印了2000 册,但未作任何修订四) 、 《续修四库全书》本(简称“续四库本” )日本昭和七年到十年(1931——1934 年) ,日本东方文化学院将原本《玉篇》以卷子原装形式用珂罗版影印,作为东方文化丛书第六辑陆续出版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第 228 册《玉篇》 ,即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日本昭和八年京都东方文化学院编东方文化丛书本影印, “自卷九册部册字‘册其制长二尺’一行起至欠部欸 4字‘秋冬之绪风王逸’一行止,据中华书局影印罗振玉本配补,卷九誩部六字、卷十九水部泠字起至潦字止,据中华书局影印黎庶昌本配补。
” 二、各本之优劣平议比较目前这四种国内影印本《玉篇》残卷,黎庶昌的《古逸丛书》本存在问题最多,因为它大都是仿刻编印的,仅“卷十八”依杨守敬之说是“用西洋影照法刻之,毫发不爽” 5,其它部分大多是根据传写本仿刻的 6,仿刻原卷时又作了不少改动,虽然也经过了比较缜密的校勘,纠正了残卷本来的一些抄写讹误,但是“黎本”的校改未作“校勘记”交代,具体哪里是卷子原貌,哪里是校改后的结果,我们不得而知,并且“黎本”在校改时把原卷不误之处改错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因此“黎本”就不足为学术研究的文献依据了罗振玉正是看到“黎本”的这个缺陷,所以才又另行影印了《玉篇》残卷他在丙辰年(1916 年)第一次影印《玉篇》残卷卷九之后的跋语中说:“黎氏乃展转传摹上木,未得见原本也因详校卷首十余行,知黎氏刊版时颇有校改,惟原本字经虫蚀,尚可辨认,而黎本往往橅失,致不可识 ”7罗振玉当时的理想是:“黎刻与原本当并行,以资互证 ”81985 年,中华书局将“罗本”和“黎本”汇集影印成《原本玉篇残卷》 ,可谓是实现了罗振玉的这个夙愿,但是“罗本”和“黎本”相比,多出卷二十四“鱼部”残卷 20 个字头,却少了卷九、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二 28 部946 个字头(详参“四种国内影印本收字一览表” ) 。
在这少了的 28 部里,除3“卷十八”与原卷“毫发不爽”外,其他的部分还是黎庶昌、杨守敬覆刻的,我们在“罗本”里找不到“互证” ,所以这部分内容使用起来仍然不足为据2002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用东方文化丛书本影印的《玉篇》,除了“卷九誩部六字、卷十九水部泠字起至潦字”这 2 部 31 个字头的内容用“黎本”配补以外,其它部分全是据原卷影印的,这里面不仅包含了“罗本”的部分,也包含了“黎本”有而“罗本”无的内容(详参“四种国内影印本收字一览表” ) ,因此比较而言, “续四库本”是目前国内最可信赖最全面的《玉篇》残卷影印本,而且该本不仅影印了《玉篇》残卷的内容,有的地方还影印了《玉篇》残卷背面的内容,如“鱼部”残卷背面的草书佛经《俱舍论记》以及后人题跋一并影印收录,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研究《玉篇》残卷的成书年代无疑也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 9另,通过对比“续四库本”和“中华本” ,我们发现黎本《玉篇零部》原有两行文字抄脱, “续四库本”不脱:也又曰重涯岸郭璞曰兩涯羅者為岸也尚書乃逸乃岸孔安國曰半岸不恭也毛詩先登于岸 10但是“续四库本”因为是用《玉篇》残卷影印本再次影印的,所以印刷质量不是特别理想,而且其中仍然包含 31 个字头的内容出自“黎本” 《玉篇》 ,这算是其白璧微瑕的遗憾吧。
四种国内影印本收字一览表黎本 罗本 中华本 续四库本卷八 1 部 5 个字头 1 部 5 个字头卷九 24 部 694 个字头 23 部 688 个字头黎本:24 部694个字头罗本:23 部688个字头24 部 693 个 11字头卷十八 12 部 171 个字头 黎本:12 部171 个字头 12 部 171 个字头卷十九 1 部 144 个字头 黎本:1 部144 个字头 1 部 144 个字头卷二十二 14 部 625 个字头 14 部 625 个字头 14 部 625 个字头卷二十四 1 部 20 个字头 罗本:1 部 20个字头 1 部 20 个字头卷二十七 7 部 423 个字头 7 部 423 个字头黎本:7 部152个字头罗本:7 部423个字头7 部 423 个字头三、当前学术研究中使用《玉篇》残卷所存问题现在我们来看看在 2002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出版《玉篇》之后,国内学术研究中使用《玉篇》残卷所存在的问题2003 年内蒙古师范大学李慧贤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在第一章里对4日本东方文化学院影印的《玉篇》作了交代,但是全文所引原本《玉篇》均出自 1984 年的“中华本” 。
2005 年山东师范大学纪海燕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在其第二章《的版本》中认为“1985 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原本玉篇残卷》……成为目前《玉篇》最完备最具有研究价值的本子” ,对“续四库本”似乎全无了解,因此该论文也是以“中华本”作为研究的依据2006 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李霞的硕士学位论文《慧琳所引考》 ,在第一章第二节《玉篇研究综述》里对《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东方文化学院本《玉篇》的情况作了交代,但是在正文写作时仍然使用了“中华本”作为研究的依据,这说明作者对“续四库本”的优点并不清楚2006 年 7 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吕浩《研究》 ,因为是研究《篆隶万象名义》这部体例全仿《玉篇》的字书,所以很多地方涉及到《篆隶万象名义》和原本《玉篇》的比较研究,作者使用的也是“中华本” 《玉篇》 ,例如对《玉篇》残卷“亐部”存字的统计,统计的依据是“中华本” 《玉篇》 ,所以统计的结果是 6 个字头 (见该书第 88 页)我们在本文前面的考证推断已经得知, 《玉篇》残卷“亐部”实际只收了 5 个字头的内容,脱了 1 个字头,现在“黎本” “亐部”最后一个字头的内容应该是黎庶昌、杨守敬补刻进去的,而吕先生《研究》对《玉篇》残卷脱字的统计里对此处脱漏却失收了。
(见该书第 88 页)2006 年笔者曾写作《试论引书材料的文献学价值——以引为例》一文,刊发于《图书馆杂志》2006 年第 12 期,由于当时对《玉篇》残卷国内影印本的具体情况缺乏了解,也使用了“中华本”作为考证的依据,所幸其中涉及黎本《玉篇》的几条材料和原卷并无出入2007 年 9 月中华书局出版的黄灵庚《楚辞章句疏证》 ,我们通过考察其《引用书目》知道,这部书也是用“中华本” 《原本玉篇残卷》作为考证依据,如《离骚》 “扈江离与辟芷兮”下“疏证”就是引用“黎本《玉篇》残卷《厂部》‘’字”的材料作为旁证材料,所幸此处材料和原卷也并无出入 (见该书第1 册第 52 页)2008 年 1 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徐前师《唐写本玉篇校段注本说文》 ,利用原本《玉篇》的材料比勘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作了“认认真真的校勘”和“扎扎实实的考证”工作,十分可惜的是,这本从“2005 年 8 月开始撰写的”书,却使用了“中华本” 《原本玉篇残卷》作为校勘底本,于是其中涉及“黎本”《玉篇》条目的考辨上存留了许多遗憾,尤其是有关《玉篇》残卷卷二十二的部分,这其间共收 14 部 625 个字头,篇幅占据整个《玉篇》残卷的三分之一左右,而黎本对原卷的改动又很多,因此徐先生的一些论证判断也就有了问题,如“山部”下:《说文》:“屺,山無艸木也。
”段注:“無当作有……”……唐写本《玉篇》:“《毛诗》 ‘ 彼屺方’ ,……《说文》:‘山元草木曰屺也 ’”按:唐写本“ ”乃“陟”之误,……‘元’当为‘无’之误 ”(见该书第 124 页)我们查考“续四库本”发现原卷“陟” 、 “无”二字皆不误,作“ ”、 “元”是黎庶昌覆刻之误又如, “山部”下:《说文》:“巒,山小而锐 ”唐写本《玉篇》引《说文》:“山而高也5”……按:“……唐写本《玉篇》 ‘山’下当有夺文 ”(见该书第 125 页)我们查考查考“续四库本”发现原卷作“《说文》:‘小而高也’ ”,黎庶昌覆刻时把“小”改成了“山” ,原卷夺文实际不是“小” ,而是“山” 有关《玉篇》残卷影印本的情况,2004 年齐鲁书社出版的朱葆华《原本玉篇文字研究》第三章“《玉篇》的修订与原本《玉篇》残卷”里也曾有过比较细致的说明,对“续四库本” 《玉篇》的优点有所交代,可对“中华本” 《玉篇》的不足并没有直接指出从以上这一系列的例子可以看出,当前国内的学术研究中,无论是有关《玉篇》本身的论文选题,还是其他涉及利用《玉篇》材料的论文选题,大家在使用原本《玉篇》上始终都忽略了其影印本的优劣问题1985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原本玉篇残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