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大堰河——我的保姆》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
9页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大堰河——我的保姆》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识记重要字词 2、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由本诗的学习,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艾青的生平及诗歌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感受大堰河人物形象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排比、反复、对比的修辞方法在诗的运用和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文章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中品味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感情 难点:理解描述性意象的运用及作用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发表后一举成名。
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写作背景 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的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他23岁,在狱中他满怀深情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三、作者介绍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出生于浙江金华,当代文学家、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四、题目解说 艾青的保姆大堰河,是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人,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大叶荷”称呼她,浙江金华方言中,“大堰河”与“大叶荷”谐音,因此,把她叫成“大堰河”大堰河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从邻近村招赘,又生了两个孩子那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除了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堰河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节):写大堰河得名的原因及大堰河与自己的关系 第二部分(4-8节):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质,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与尊敬 第三部分(9-11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 第四部分(12-13节):表达写作目的和对大堰河的贊美、思念之情。
六、全文分析 1.本诗1、2节中,诗人对大堰河的称呼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有什么好处? “她”是客观的交代,“你”是为了表达亲切的情感第三人称向第二人称悄然转换,便于直接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感激、思念之情 2.诗人为什么看到雪就想起了大堰河? “雪”给人以冰冷的感觉,使人渴望温暖诗人幼年在自己家生活在冷漠中,是大堰河让他感到温暖,感受到母爱所以,诗人看到雪自然就想到曾给他无限温暖的大堰河 3.第3节描绘了一组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描绘了一组凄清的画面:荒凉的坟墓、被冷落的故居、被典押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这组画面渲染了悲惨凄凉的气氛,点明了大堰河生前的贫穷、死后的凄凉,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 4.第4节用八个句子构成排比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八个细节描写组成排比句,一方面通过铺叙,真实再现了大堰河的极度贫困和勤劳操持家务的情景,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顾着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和爱抚这些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勤劳、善良和对乳儿无私的爱 5.诗人从哪些方面描写自己陌生的家?有什么作用?本节首尾诗句相同,为何标点符号不同? ①从吃、穿、住、用等方面极力铺叙了地主家富裕奢华的生活。
②与第4节大堰河家的贫穷生活形成对比表现了“我”在自己家里的陌生感、拘束感,反衬出在大堰河家中的温暖融洽,表达了“我”对大堰河及其一家真挚的爱与深深的留恋 ③标点符号的变化,体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 首句用叹号写出诗人回到自己家中后的陌生、新奇、惊讶结尾用句号,写出诗人不得不承认“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这个事实 6.第7节中连续使用六个“她含着笑……”有什么作用? 描写大堰河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担着繁重的劳动:洗衣、做饭、喂猪、晒豆麦……诗歌反复铺排“她含着笑”,一方面写出了大堰河乐观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写出了她为“我”家付出的艰辛劳动,以及她勤劳、淳朴、宽厚、善良的品格,每一句都展现出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渗透着诗人对她的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7.第9节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切那冬米的糖”、叫她“一声‘妈’”、贴“关云长”等细节,反映出大堰河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疼爱着乳儿,也充分表现了大堰河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 8.大堰河的“梦”为什么“不能对人说”? 这个梦对于大堰河来说是非分的,是一种明知不可能实现却始终不能忘怀的执着的期待。
身份地位的差异,只能让她把对乳儿的美好愿望埋在心底 9.“大堰河,含泪地去了”与“大堰河,她含泪地去了”有何不同?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尾句多了“她”字,感叹号换成了句号表现了诗人内心情感由悲痛到悲愤的变化噩耗传来,诗人内心充满悲痛,回顾大堰河一生所遭受的凌侮和死后的凄凉,诗人心头凝聚的是沉重、痛彻心扉的悲愤 10.诗人为什么从大堰河的悲惨遭遇写到她全家人的遭遇? 这样写不仅交代了大堰河的死给家庭带来的重大影响,表明她对家庭的重要作用,也从更广、更深的层面揭示了旧社会农民的悲惨命运,诅咒和控诉了“不公道的世界”的罪恶 11.如何理解“紫色的灵魂”? 一种看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紫色”往往与帝王联系在一起,代表高贵、神圣,大堰河身份虽卑微,但她慈爱、善良、勤劳,因此说她的灵魂是高贵与美丽的,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感激与赞颂之情 另一种看法: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凝血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终生受苦,结局悲惨,因而称其有“紫色的灵魂” 12.第12节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 用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手法,向大堰河呈上强烈的爱与衷心的赞美。
后三句把“大堰河”的含义加以拓展,使之成为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从而使感情升华,抒发了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 13.最后一节呼告手法的使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呼告手法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敬意和深深的爱这一节是全诗感情发展的高潮,由回忆、叙述转为直接的讴歌和赞美 14.这首诗是诗人献给他的“母亲”——一个普通中国农妇最真诚的颂歌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一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堰河是旧社会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喂猪晒豆麦,终日操劳;大堰河是善良的,她永远“含着笑”去做每件农活,乐天安命,质朴乐观;大堰河是慈爱的,纵使在终日辛苦劳作后,仍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大堰河是博爱的,她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大堰河是悲苦的,贫苦、劳累的生活过早地夺去了她的生命 总之,大堰河是旧社会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诗人通过赞美大堰河,寄托了对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
15.诗歌是如何刻画“大堰河”这一形象的? ①动作描写如第4节中的八个“在你之后”,这些描写既突出了大堰河的勤劳,又突出了她对乳儿的爱,也表达了诗人对她的同情 ②神态描写如当诗人被亲生父母领回自己的家时,诗人写道:“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反映出大堰河对乳儿的疼爱和不舍 ③心理描写如第9节写大堰河的一个梦,“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这些描写虽是梦,但反映了大堰河的心理,真实可信,同样表达了大堰河对乳儿那种慈母般的、质朴的、发自内心的爱,可以说,大堰河已经把乳儿看成自己亲生的儿子了 ④除了以上的正面描写,诗人还从侧面对大堰河的形象进行了烘托如诗人回到自己的家后,吃、穿、住、用都有极大的改善,诗人却写道:“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诗人通过写自己与“生我的父母”的陌生,从侧面烘托出了养“我”的保姆视“我”如己出,“我”与她亲如母子的深情 七、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选取了大堰河的若干生活片段和一系列细节,多侧面展示了大堰河丰富的个性,赞扬了大堰河勤劳淳朴、善良无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真挚的怀念和热情的赞美,也表达了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与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
八、写作特点 1.以叙述性细节描写入诗 2.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九、补充资料 自由诗 自由诗是没有规则的音节、韵律及其他正规设计的诗它追求“有机形式”,依靠言语的自然节奏这种言语对诗的主题和感情来说是“自然”的自由诗并非什么现代发明,但它随着现代主义的到来而占据显著重要的地位,并且构成了对19世纪诗歌固定形式的反叛自由诗没有任何外在的形式可以利用,同以前的诗相比,可能是最难写好艾略特1917年在《对自由诗的看法》中指出,“对于要好好干一件事的人来说没有什么诗是自由的” 十、总结全文 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布置作业 大堰河死后若干年,假如艾青携妻带子去为大堰河扫墓,请发挥合理想象,他会说什么呢? 课后训练 作业 。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