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4页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标内容】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第 4 单元第 13 课本课共 3 目,分别是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共 4 段第 1 段介绍明朝的建立,第 2 段介绍明太祖废宰相第 3 段介绍内阁制度的由来,第 4 段介绍宦官专权的局面和初中教材相比,增加了宦官专权的介绍,对内阁的介绍更加详细(初中教材只在小字部分的“相关史事”里提到了内阁的设立),减去了朱元璋在中央和地方加强皇权 的其它举措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共 4 段,第 1 段介绍郑和下西洋,第 2 段介绍戚继光平倭,第 3 段介绍葡萄牙和荷兰对中国的侵略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共 4 段,第 1 段介绍明蒙关系,第 2 段介绍明朝对西藏的管理,第 3 段介绍清的建立,第 4 段介绍明清易代。
本课相关内容集中在初中部编七下 14、15 和 17 课教学立意】立意一:骄傲的内敛明朝放弃对外扩张,过于追求稳定,反而导致不稳定教学目标】能够从明清实录等史料中提取明清变迁的有效信息,能够将明清易代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并能对明清易代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导入一:崇桢帝不是亡国之君,明朝却灭亡了,为什么? 崇桢皇帝临死前诸臣误我,是这样么?为什么只有一个太监陪葬? 导入二:明太祖曾对后代定下了两条违者斩首的严厉规矩,第一条是永不置相,第二条是宦官不得干政明太祖之后历代皇帝确实没有再置相,但宦官干政确愈演愈烈这是为什么?教学新课:一、皇权的强化——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简略介绍明朝的建立1351 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动乱波及全国佃农出身的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1368 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先后有四个人担任过丞相,他们都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大功,但结果都被朱元璋给弄死了,因为功劳越大,能力越强,地位越高,威胁也就越大。
姓名结局李善长被斩杀,连带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并遭诛汪广洋被诛杀胡惟庸被诛杀,前后牵连三万余人徐达被间接赐死问:从中获取什么信息?预设:明初丞相全部死于非命;丞相权力高度集中,严重威胁皇权;讲述:丞相制度威胁皇权,杀死一个,还会有下一个,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近乎彻底地解决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君主专制大大地加强了材料:“朕代天理物,日总万机,安敢惮劳但朕一人处此多物,岂能一一周遍苟政事有失宜,岂 为一民之害,将为天下之害;岂为一人之忧,将为四海之忧卿等能各勤厥职,则庶事未有不理——《明太祖实录》问:从中获取什么信息?预设:朱元璋认为需要设置辅臣;朱元璋认为需要设置辅臣的原因是一个人不能周遍万机;朱元璋意识到自己一个人不行,但又不想承认错误,恢复丞相制度;讲述:朱元璋给自己设置了一些顾问,称殿阁大学士,他儿子明成祖朱棣让一些亲信担任殿阁大学士, 并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由此形成了内阁制度介绍票拟和批红问:宦官魏忠贤为什么能够一度主宰朝政?预设:制度上的原因——批红;人事上的原因——皇帝怠政;讲述:为什么明太祖之后历代皇帝确实没有再置相,但宦官干政确愈演愈烈呢?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原因了,因为都有利于君主专制。
这种高度的君主专制容易放大君主的错误,特别是让君主的错误难以得到纠正和缓解比如海禁政策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材料: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 15 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 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皇明祖训》问:从中获取什么信息?预设:朱元璋禁止民间海外贸易;朱元璋对海外岛国存在错误认识;海禁政策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中国的自然经济使然讲述:海禁政策的本意是为了巩固明朝统治,但实际效果是另外一回事海禁政策使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 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这些人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倭患最后终于被平定,一方面是戚继光等人的努力,另一方面还是因为明朝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东南沿海的形势才稳定下来问:明代实行海禁政策,那又如何解释郑和下西洋呢?预设:海禁禁的是民间对外贸易,不禁朝贡贸易这类官方对外贸易;海禁政策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有所调整变化的讲述:与明朝奉行内敛的海外政策不同,开辟新航路之后的西欧国家奉行的是扩张性的海外政策。
葡 萄牙、西班区、荷兰先后侵略中国,其中葡萄牙贿买了澳门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了台湾岛 的南部和北部这里可以搞个大事年表)问:为什么葡萄牙最早侵略中国?为什么葡萄牙没有采用武装入侵的方式?预设: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方向是向东,东边是葡萄牙人的势力范围;葡萄牙人尚不足以对抗明朝;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讲述:当时对明朝威胁最大的依然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为了防御他们南下,明朝迁都北京,重新修筑 长城并部署重兵,双方互有胜负,但都不能彻底击败对方,最后选择了友好相处——毕竟战争也是需要成 本的,如果通过贸易的方式能够获得类似的利益,为什么不选择贸易呢?明蒙关系充分体现出明廷的边疆政策是剿抚并用,即所谓的“羁縻”政策对蒙古如此,对西藏也是 一样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 士任职当然,明廷对东北地区也是一样实行“羁縻”政策,没想到最后玩脱了原以为东北的女真人只是青铜,结果发现是个王者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向明朝发起进攻,1644 年,清军占领了北京, 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改朝换代为什么看似强大且富裕的大明王朝会被大清王朝所取代呢?出示材料:崇祯十七年(1644 年)3 月 19 日,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尽崇祯十七年(1644 年)4 月 22 日,清军助吴三桂击败李自成军崇祯十七年(1644 年)5 月 2 日,清军进入北京预设:得益于李自成和吴三桂;得益于明朝内部的矛盾;讲述:明朝灭亡后,一些明朝的宗室王爷在南方建立了若干政权,历史上统称为南明政权。
南明政权的毛病比明政权那叫变本加厉,不是团结起来一致抗清,而是内部互相争斗,最终在不到 20 年的时间里, 清军一个一个地收拾掉南明政权及其残余势力,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课堂小结:与元朝不同,明朝推行的是一条内敛收缩防御(内卷化)的政策,为消除丞相威胁,废掉丞相;为消 除海外威胁,实行海禁;为消除塞北威胁,修筑长城这种头痛砍头,手痛砍手,脚痛砍脚的做法最终导 致了明朝的灭亡这正印证了恩格斯的一段话:“消极的防御,即使有良好的武器,也必败无疑板书设计】废丞相——【德】恩格斯:《步枪史》政治体制变化 设内阁重宦官行海禁沿海政策变化 平倭患下西洋明蒙由战而和边疆形势变化 间接管理西藏女真崛起灭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