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版高考历史新设计大一轮通史人民版讲义: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课时1含答案.doc
19页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考纲考点宋元的政治制度(1)宋元君主专制的加强2)宋元中央集权的加强3)王安石变法*素养解读时空观念从宋至元朝君主专制下的中枢机构不断革新,相权逐步削弱;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趋强化,基本奠定了后世的地方行政区划历史解释宋代尚未完成全国的统一,但中央与地方机构增多,加强了君主专制,解决了唐代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也造成了庞大的管理体系;元代国家统一,疆域辽阔,行省制度的实施,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史料实证运用史料记载论证宋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唯物史观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角度理解,宋元时期政治演变趋势的特点及影响,辩证客观地评价政治现象家国情怀从宋元政治统治的加强,多民族国家发展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爱国情怀考点一 宋元时期的政治1.君主专制的加强(1)宋代:①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其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②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元代:①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直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权力很大;②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③宣政院统领全国的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2.监察体制(1)宋代: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2)元代:人命重案由监察御史复按任职回避制度中国古代的任职回避制度,从东汉时代建立,南北朝时普遍推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一直沿用到清末其具体内容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不大一样,总体可概括为两大类:(一)地区回避,即官员的籍贯与就任地区不得相同或接邻;(二)亲属回避,即有直接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员,应避免在同一衙门,或有上下级关系的衙门,或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3.中央集权的发展(1)行政区划:①宋代:设置路—州—县三级制;②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2)地方制度北宋①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编练禁军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元朝的行省与郡县制的区别(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直线行政,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统一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元设中书省,即中央政府,职责是总理全国政务,管理“腹里”地区(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等)。
其余地方设行省,是分区统治考点二 王安石变法(选修1)1.背景(1)“三冗”(2)“两积”(3)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2.措施(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2)整顿军队:实行“省兵”措施,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3)改革科举:改试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3.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4.评价(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2)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加上用人不当导致的人民反对,导致变法失败3)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史学论点] 宋代的重文轻武国策为了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将权重,乃至操纵政权的教训,宋初统治者开始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刻制誓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的权力,以文人代替武将出任地方官重文轻武国策推动了宋代科举考试的发展,为士人地位的提高提供了条件,但也为宋代的“积弱”埋下了隐患。
[史料史论]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由于矫枉过正,后继者又不知变通,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后果如地方权力太弱,在反侵略战争中无力抵抗;对军队防范过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居于弱势;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不当,造成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等问题——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核心论点:(1)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造成地方行政效率低,军队战斗力不强,在抵抗外族入侵时居于弱势2)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造成“冗官”“冗费”现象[史论观点] 行省制的特点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核心论点:元代行省不只是地方政府,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时空观念] 地方行政管理机制的演变朝代行政机制秦汉郡—县东汉州—郡—县唐代道—州—县宋代路—州—县元代省—路—府或州—县核心论点:中国古代地方区划中,县是最稳定的一级行政区,州的地位呈现由高到低的演进,二级、三级行政设置是古代行政区划的主体。
探究1 宋元君主专制演变的特点及影响『考题例证』【典例】 (2018·课标全国Ⅲ,25)下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 B点评本题以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为载体,考查宋代政治统治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审题解答此题关键是从记录的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中理解蕴含的本质原因解题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官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这说明两宋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比较大,故B项正确隋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逐渐消除,可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宰相权力大小变化情况,可排除C项祖辈、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才成功走向仕途,可排除D项『史论链接』角度1 唐朝和宋朝加强君权的异同(1)相同点: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①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②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2)不同点①三省设置:唐朝加强三省的职能;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被进一步分割,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②最高行政机构设置: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角度2 宋代官僚制度完善的表现(1)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完备宋代形成了严格的三级考试、三年一考的制度,并辅之以搜身、糊名、誊录、锁院等措施,尽可能体现公平竞争和高素质选拔2)人事管理制度的严密、复杂在“制衡”原则下,实行官、职、差遣的分离官”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职”指较高文臣的虚衔,以彰显其清贵地位;“差遣”是指担任的实际职务,以“所任之事”为中心,体现了比较浓厚的务实色彩3)抑制宗亲、宦官等政治势力宗室、外戚、宦官等各种非理性政治因素得到了比较成功的抑制4)士大夫集团与皇权之间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制衡关系士大夫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抱负,通过经筵、台谏制度,牵制皇权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成为宋代政治的基础『即时体验』1.(2019·山东青岛模拟)唐代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这一变化有助于( )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 B.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 D.强化基层百姓德行修养解析 据题干从唐代“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到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的变化,可知这一变化扩大了招生来源,有利于优秀的平民进入统治集团,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向心力,故选B项。
答案 B2.(2019·四川成都诊断)北宋时,凡是奉朝旨治狱的案件都要受到中书刑房的点检,审理完后即向中书禀命大理寺每月要将监禁犯人的情况和已决断案件的情况向中书汇报,岁末时还要把所有刑禁处理完毕向中书汇报这说明北宋( )A.社会秩序不稳定 B.官吏腐败很严重C.司法与行政不分 D.行政效率的低下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在程序中“奉朝旨治狱的案件都要受到中书刑房的点检,审理完后即向中书禀命大理寺每月要将监禁犯人的情况和已决断案件的情况向中书汇报,岁末时还要把所有刑禁处理完毕向中书汇报”,可见行政和司法没有区分开来,故选C项答案 C探究2 宋元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史论链接』角度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特点(1)措施①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③财政上:在各路设立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2)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角度2 行省制度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依据(1)机构和官员设置有玄机,从制度设计层面防割据。
元代的行省是中央政府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中央通过行省对全国实行分区统治2)分权更集权中央赋予行省更多的权力,但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3)地方区划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从而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中央比较容易控制角度3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特点(1)中央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2)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中书省制)『史料实证』史料一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元)脱脱等《宋史》史料二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解读史料一,紧扣史料关键信息从知府和通判的职能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角度理解史料二抓住“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理解元朝行省制度运行机制的特点1.根据史料一,指出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这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提示:关系: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特点: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宋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