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唐诗三首》笔记整理汇编.doc
19页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唐诗三首》笔记整理汇编 石壕吏(唐·杜甫)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呼喝得多么狂怒,妇人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紧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
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主题】 《石壕吏》通过写诗人安史之乱期间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写法】 (1)以精炼的叙述和描写渲染差吏捉人的气势 (2)在老妇哭啼的语言描写中暗写差吏捉人的情状。
(3)将主观的评价和深沉的感情寓于事件的叙述之中 (4)虚实两方面配合极为恰当,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含丰富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的句子: , 2.《石壕吏》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 , 3.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是: , 4.概括全诗的句子: , 5.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 , 6.描写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 , 7.战争使人民生活贫困的句子: ,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5.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7.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二、阅读理解 1、“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总领全文,它是全篇的提纲。
2、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 “捉”暗示当时老百姓都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强迫百姓当兵,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3、官吏为何要利用夜晚捉人? 说明长久以来百姓一直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官府白天抓不到人,就趁夜间人们熟睡之际抓人,“夜捉人”体现了官吏的狠毒夜”“捉”体现作者对官吏残暴手段的批判态度 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个“一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①反复的修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橫蛮气势,并为老妇的诉说制造岀悲愤的气氛②运用对比,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对照强烈,形象概括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 5、老妇人说的话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围绕这个字,展现了老妇人家的哪些遭遇?苦①丧子之苦,三个儿子全部上战场,其中两个儿子已经战死,人生最苦的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②贫寒之苦,家人衣不蔽体,出入无完裙;③征兵之苦,提心吊胆,夜不能寐,惶惶不可终日 6、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几句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兵役苛酷,战争惨烈。
7、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保全丈夫、儿媳、孙子;为了国家勇于担当苦难 8、“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字表现了诗人的凄苦、悲愤之情 9、主要人物形象:老妇:凄苦、机智、有胆略,爱护家人,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10、诗题是《石壕吏》,而诗中却重点写了老妇人的致词,这是为什么?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从侧面更形象地突出了封建官吏凶暴、冷酷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1、全诗的三个“夜”字,有何深刻含义?第一个“夜”字(“有吏夜捉人”),表明差役深知壮丁难抓,选择深夜突袭第二个“夜”字(“请从吏夜归”),表明老妇希望跟着差役连夜赶回军营,如此急迫,既是为了掩护老翁,也是为了应唐军之急第三个“夜”字(“夜久语声绝”),表明夜已深,人被捉走了;夜已静,人心却无法平静这三个“夜”字,表明整件事的发生与结束全在黑夜里,暗示了社会的黑暗 12、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词严地阻止,是否是个冷漠无情之人?不是。
这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对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感悲痛,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感同情,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十分痛恨;但是,他既忧民又忧国,他支持朝廷的这场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他歌颂石壕老妇自请服役、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差吏的横蛮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天下寒士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见此屋,吾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偷窃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里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主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感慨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哪句?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3.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我衰老困窘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博大胸怀、作者的济世情怀,表达他旷达胸襟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6.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7.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诗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9.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10.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1.抒发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2.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13.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
14.抒发作者忧国忧民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15.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二、阅读理解 1、本诗共四节,请简要概括每节诗的主要内容第一节,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第二节,茅草被顽童抱去,诗人无奈叹息第三节,大雨中长夜沾湿的苦痛第四节,直抒感慨,展现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2、赏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怒号”把秋风拟人化,从听觉上写秋风来势猛、声音大、速度快、力量强;“卷”字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强劲,生动地写出茅草随风卷起的情态,突出秋风的猛烈和席卷茅草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因秋风卷茅后的焦灼和无可奈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