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高高一拿来主义教案.doc
10页拿来主义目标理解Ø 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Ø 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正确理解运用反证、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句反证是一种间接论证,由证明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是不真实的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它是可以驳倒原论证的证据Ø 通过诵读、讨论,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学习本文综合运用类比、对比、举例、比喻等进行论证的方法,Ø 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掌握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方法其中,也包括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同时,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延伸到学习方法的运用,学会求知教学建议建议一:可采用悟读质疑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建议1.在学生阅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层层设疑,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最终理解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2.利用小组合作,以探讨的方式,掌握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来理解课文,掌握圈点的阅读方法3.建议三课时完成教学 示例:一、第一课时:由浅显的故事引入可将故事制作成flash,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简单疏通字词,并对文章写作背景作简要分析在学生阅读完全文后,要求每位学生围绕课文,从内容理解、语言等方面提出一个问题,可请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对文章进行初步的感知。
二、第二课时:让学生了解排除法后,让学生通过默读、放声朗读等形式,弄清作者的观点及论证的思路三、第三课时:本课时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理解“大宅子”、“鱼翅”、“烟灯烟枪”、“鸦片”、“姨太太”等比喻的含义,每组派选一名同学交流讨论的结果,以此弄清楚“怎样拿来”这一问题教师对作者论证的思路作简单的梳理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讨论如何处理“借鉴(模仿)与创新”的关系,写成短文,作为课文的延展建议二:指导阅读法、辩论法* 教学过程建议1.教师首先将学生作为文章的作者,启发他们在面对“实行拿来主义”这个观点时,该如何展开思路,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各个疑问的解答,完成本课的阅读2.指导学生在理解本文的观点后,能去思考生活中、学习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3.建议两课时完成 示例:一、第一课时学生交流在预习中收集的有关鲁迅的资料及本文写作的背景教师作补充并简单释题后,启发学生面对“对待文化遗产,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这个观点时,你如何展开论证思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清作者的思路即首先解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的问题”,然后告诉人们“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先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在理解“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三个转折连词“但”(第二自然段)、“但是”(第三自然段)、“但”(第六自然段),由三个转折词入手考虑三点原因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在“拿来主义”之前,先写了什么引出学生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思考抓住“抛来”、“抛给”、“送来”三个词语,并理解它们的含义由教师总结这种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二、第二课时:本课时重点引导学生研讨“怎样实行‘拿来主义’”研讨第9自然段的比喻论证,学生易于接受,明确拿来主义对待“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姨太太”等事物的态度再研讨第8自然段弄清楚“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最后让学生讨论,对全文的论证思路及写作特点作小结将全班分为两组,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就“上网对中学生成长是否有益”展开辩论教师点评建议三:自主阅读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过程建议1.在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阅读,并重点研讨论证的方法并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2.建议三课时完成* 示例:一、第一课时从考查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入手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让学生诵读课文,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可将以下几个问题作为提纲,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文章主旨①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②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③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④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⑤文章第8、9段的内容是什么?二、第二课时简单复习文章的主旨及结构重点阅读第8、9自然段,可将原文进行修改,让学生进行比较,掌握对比、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诵读、讨论第3自然段的基础上,掌握类比论证的方法再以“抛来”和“抛去”为例,分析鲁迅语言的妙处,然后让学生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进行朗读,归纳出文章语言的特点作业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及外来文化影响等方面展开调查,形成调查报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做好交流准备三、第三课时本课时主要由每组选派一名发言人,将本小组写好的调查报告进行交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教师再针对调查报告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的补充,拓展学生知识面建议四:专题讲座法* 教学过程建议教师介绍精读、泛读、圈点等阅读方法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出对文章某一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然后进行专题讲座在这一教学中,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理解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正确理解运用反证、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句3.通过诵读、讨论,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学习本文综合运用类比、对比、举例、比喻等进行论证的方法,4.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掌握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考考你:教师描述节日的来历或节日的习俗,学生说出节日的名称有人记得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却记不清楚端午节、重阳节;有人喜欢坐在肯德基、麦当劳里享受美国快餐,却很少去品味粽子、元宵的味道;有人喜欢看韩剧,成为哈韩一族,却难得去看看京剧,欣赏一下唐装面对众多的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做?早在70多年前,就有这样一位思想的伟人为我们解出了答案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来拜读一下鲁迅先生所作的《拿来主义》,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保护好传统文化二.字词预习检查礼尚往来 自诩(xǔ) 残羹冷炙(zhì) 冠冕(miǎn)孱(càn)头 玄虚 国粹三.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四.写作背景《拿来主义》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想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五.整体感知课文:(快速朗读课文)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听完录音后回答)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思考: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六.初步体会文章主旨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提示:这实际上涉及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明确: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2.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提示: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明确: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闭关自守”的“大门”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就会由“闭关主义”走向极端“送去主义”作者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1)二者是衣钵相传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3.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提示:作者是在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拿来主义”的确立和论证的明确: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关于拿来主义,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
4.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提示:第7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明确:(1)第1、2段所论,是“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径,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2)第3、4段所论,是“送去主义”必然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的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3)第6段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5.文章第8、9段的内容是什么?提示:联系上下文,对第8、9两个自然段归纳总结明确:文章第8段批判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第9段阐明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要求和重大意义六.小结没有拿来的,就没有今天思想的解放、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国家、社会的发展是如此,个人的发展亦如是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应学会运用好“拿来主义”,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但要注意防止不良习气、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的浸染七.作业运用“拿来主义”观点,就“上网对中学生的成长是否有益”,谈谈自己的想法,做好辩论的准备第二课时一.导入本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使学生思路连贯本文前半部分作者采用先破后立的方法得出结论性观点,回答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那么,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呢? 二.研讨第九段的比喻论证背景中已介绍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子”之类的问题先研讨第九段的比喻论证,学生易于接受1.同学阅读讨论第9段,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本段运用比喻论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