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新闻阅读 课时达标39 新闻访谈阅读(含解析).doc
6页新闻访谈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南京降半旗迎国家公祭日民众冒雨为遇难者致哀鹿琳 沈峥嵘2016年12月13日,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苍天有感垂泪,南京细雨如诉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30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被日军以各种方式屠杀,南京城内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如果以秒来计算,平均每隔12秒就有一条生命殒丧于日军暴行!12月13日上午7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升国旗、下半旗仪式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为79年前惨遭日寇杀戮的30万冤魂而半垂,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悼念中国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先烈和民族英雄10:01分,凄厉的警报声再次在南京上空拉响纪念馆内,和平集会广场上,参加悼念的各界人士着黑衣,戴白花,肃立默哀;所有人脱去雨衣上的帽子,低头静默,任雨水浇注于全身,生怕任何的不敬有碍对死难者的哀思作为南京人,我从小听着警报声长大我曾在高一时探访鱼雷营丛葬地就在今年,学校高二年级公开班会还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举行国家公祭仪式,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远离战争,让和平的光辉洒满人间。
学生代表、金陵中学高三学生彭抒文说,“历史不该遗忘,我辈更当自强他们望着记忆,后人望着他们他们是南京大屠杀劫难中的幸存者,如今已白发苍苍只要能走得动,他们就会出现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上,参加和平集会,今年也不例外被杀害的儿子永不再生;被活埋的丈夫永不再生;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了的妻;苍天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经减至107人,只要能走,他们都来悼念,悼念亲人幸存者杨翠英今年已经92岁高龄,但每年12月13日,她一定要到纪念馆中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因为亲人们都在这儿日本爱好和平的友人松冈环女士也出现在公祭日活动现场,这是她连续三年参加这个仪式,第90次来中国南京在仪式正式开始前,松冈环特意走到幸存者们身边,弯下身躯,向他们一一致意慰问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双手抚摩那三十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盼/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这样的诗文镌刻在纪念馆雕塑石碑上,是民族儿女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解放军73602部队盛建忠说,中国人民解放军会铭记血的教训,化悲痛为力量,改革强军,实干兴军,保卫国家,捍卫和平,我们要自信而庄严地向世界宣告,敢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来自南京工、农、兵、科、学、企界的代表撞响和平大钟,3 000羽和平鸽振翅飞向天空今天,我们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的同胞,传递的是中华儿女珍爱和平的良好愿望,也希望警钟长鸣,警醒后人时刻牢记历史,让它不再重演知识科技界代表、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说白鸽放飞,雨中向上飞翔,人们耳畔依然回响着话音绵延的《和平宣言》,“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于冬雨中激发“莫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力量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本则新闻的标题十分简洁贴切,整齐有力,既突出了新闻的主要事实,又吸引了读者的注意B.新闻描写国家公祭日这天细雨蒙蒙,既点明了当时的天气情况,又恰好映衬了人们当时哀痛的心情C.第二段交代了新闻的背景,叙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情况,通过数字解说有力地突出了日寇当年的暴行D.新闻中主要运用了议论与描写的表达方式,既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又突出了现场人群内心的感受,铿锵有力解析 “主要运用了议论与描写的表达方式”错,文中议论与描写的文字并不多,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C )A.高三学生彭抒文说,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在班会上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的情况,并表示历史不该遗忘,我辈更当自强。
B.107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他们每年都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参加和平集会,并来到遇难者名单墙前悼念亲人C.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采用了多种仪式来悼念遇难同胞,包括升国旗、下半旗、拉响警报、撞响和平大钟、放飞和平鸽等D.松冈环女士先后90次来中国南京,并在仪式正式开始前,走到幸存者们身边,弯下身躯一一致意,说明日本国民已对历史作出深刻的反省解析 A项, “自己在班会上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的情况”错,原文第五段的表述是“就在今年,学校高二年级公开班会还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B项,“来到遇难者名单墙前悼念亲人”错,根据原文第八段可知,“到纪念馆中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的是幸存者杨翠英,并非所有幸存者D项, “说明日本国民已对历史作出深刻的反省”这一说法于文无据3.请联系新闻内容,谈谈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作答本题,需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如“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缅怀……先烈和民族英雄”“传递……中华儿女珍爱和平的良好愿望”“莫忘国耻,圆梦中华”等。
答案 ①设立国家公祭日意在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的同胞,悼念死难者,缅怀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出民族儿女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②国家公祭日传递的是中华儿女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良好愿望③设立国家公祭日是希望警钟长鸣,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苦难的历史,要化悲痛为力量,从而促使我们承担圆梦中华的历史使命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等下面是《三联生活周刊》对叶嘉莹的访谈节选三联生活周刊:你既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功底,又吸收了很多西方现代理论来研究诗词,使古典诗词研究拓展了一个层面这一点是怎么完成的?叶嘉莹:想起来我很幸运,我是中文系出身,而且我是从小在家里熏习陶冶出来的我后来不得已而要留在海外任教,不得不学会用英语讲中国文学我每天查生字到半夜两点钟,这是为了生存没有办法,被逼出来的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其实我更大的“好”是好为人弟子我喜欢学习,所以除了教书以外,虽然很忙,我仍然去听外文系的诗歌或诗歌理论的课程光听讲不够,还要找人家的书来看看的时候,我突然看到,噢,这一点就可以来解释我们中国的诗歌!我们中国古人的诗话、词话甚至文学理论,没有一个很科学的、逻辑的思维理论。
王国维虽然是比较晚近的人物,也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启蒙,但他的文学批评《人间词话》仍很抽象,比如清空、飘逸、沉着……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很空泛的东西,抓不住什么如果我跟西方的学生讲诗的气韵、词的境界,他们是听不懂的你不能不用一些他们比较有逻辑的理性的思辨来说明这些事情,所以我的解说要结合西方理论,这是现实的需要我虽然用西方的理论,但我不被任何一家西方的理论束缚西方的跟中国的不能够完全对接,所以只能是把可用的东西拿来利用当然先要有中国的文学根底,才能拿得对所以一定要先有古典文学的基础,然后再去学西方的东西如果先学了一套西方理论,回来生搬硬套,是表皮的附会、牵强、生硬、浅薄,我也不赞成这种做法三联生活周刊:在传统诗词的学习上面,你不仅提倡多读,而且要吟诵为什么要强调吟诵?叶嘉莹:我们中国古代的学习,可以说从周朝开始,就是伴随吟诵的我们都常常笑当年的私塾,摇头摆脑地这样吟唱可是我们前辈的学者、历史上诗词伟大的作者,他们旧学的根底都是从小这样背诵吟唱出来的我们现在很多人不会写作旧诗,或者写得不够好,也是因为缺少了这一层的基本训练而吟唱是帮助你记诵的,记诵既帮助你写作也帮助你欣赏三联生活周刊:现在很多学校也在推行诗歌朗诵活动,这与你倡导的吟诵一致吗?叶嘉莹:朗读跟吟诵有很大的区别。
朗读有一种表演的性质但是中国古人的修养并不是向外张扬的你看中国古代的音乐,像古琴、瑟,在大庭广众的演奏厅都并不合适我们中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都是内向的,是向内在的追求所以吟诵也应该是在夜深人静、清风明月之夜,你自己拿一本古诗,把你的心灵、感情、意念都跟那首诗打成一片,而且,不仅是从理性的、知识上打成一片,是要从感性上打成一片三联生活周刊:古典诗词在塑造现代人心灵上有什么作用?叶嘉莹:真正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价值,并不是由眼前物欲的得失所能加以衡量的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正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西方也有学术观点认为,读者的阅读,其实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往往也就正是读者自身的一个演变和改造的过程而如果把中国古典诗歌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来看,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色实在是以这种兴发感动之作用为其特质的三联生活周刊:从你个人的人生体验来说,诗词为你带来了什么?叶嘉莹:我之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曾经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
其实我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我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的确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的提升功用,这自然是一件极可遗憾的事情如何将这遗憾的事加以弥补,这原是我这些年来的一大愿望,也是我这些年之所以不断回来教书,而且在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的一个主要的原因虽然我也自知学识能力都有所不足,恐终不免有劳而少功之诮,只不过是情之所在,不克自已而已我做这些工作,还是觉得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应该中断认真地学习古典诗词,可以让传统获得一种新的生命力我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古典诗词的教研工作者,可是我当年回国的那一片初心和意愿30多年来没有改变,今天我仍然盼望着古典诗词和中华文化的长流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已有删改)4.叶嘉莹吸收了很多西方现代理论来研究中国诗词,下列不属于其看法或做法的一项是( B )A.她认为中国古人的诗话、词话甚至文学理论,没有一个很科学的、逻辑的思维理论,而西方诗歌理论有时可用来解释中国诗歌B.她认为文学批评《人间词话》还是很抽象,其原因是王国维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启蒙因而采用了一些如“清空、飘逸”等空泛的词。
C.她认为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一定要先有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和根底,她不赞成那种先学一套西方的理论,回来生搬硬套的做法D.有着中国古典诗词功底的她在跟西方学生讲中国诗词时,虽然结合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但并不会被任何一家西方理论束缚解析 “其原因是……”强加因果,根据原文第四段来看,“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启蒙”与《人间词话》的抽象没有关系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C )A.朗读跟吟诵区别很大朗读有一种表演的性质,是外向张扬的;而吟诵追求内在,要从理性、知识、感性上把心灵、感情、意念都跟诗打成一片B.吟诵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学习中很重要只要加强背诵吟唱这一层的基本训练,我们现在很多人就能够像历史上伟大的诗词作者一样写出好的旧诗C.西方有学术观点认为,读者的阅读正是读者自身的一个演变和改造的过程,这与叶嘉莹的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有兴发感动之作用的观点,有一致性D.叶嘉莹之所以喜爱和研读中国古典诗词,原本既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一片初心,也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其的感动和召唤E.现在有些青年人因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蒙蔽,不再能认识诗歌的感发作用,使得叶嘉莹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