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本研究成果《故乡》教学设计.doc
2页《故乡》教学设计教材定位: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 课时安排:3课时(整体感知1课时+深度研读1课时+拓展迁移1课时) 设计理念:通过"文本细读—文化透视—生命关照"三维路径,实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融合发展一、教学目标设计核心素养维度具体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1. 积累"萧索、惘然、恣睢"等关键词汇2. 分析文中对比、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思维发展与提升1. 梳理"回忆故乡—现实故乡—离开故乡"的双线结构2. 辩证分析闰土形象变化的社会根源审美鉴赏与创造1. 品析"月下刺猹"的场景描写之美2. 创作"我与闰土的现代重逢"微小说文化传承与理解1. 理解"厚障壁"象征的封建等级观念2. 探讨"新生活"在当代的意义二、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故乡之变任务1:对比阅读激疑 出示两组文本片段: 【回忆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现实中】"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问题链: ① 两处环境描写用了哪些色彩词?各营造什么氛围?(语言建构) ② 鲁迅为什么用"横"字形容荒村?(动词炼字训练,对接中考"词语赏析题")任务2:人物关系图谱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人物二十年前现实变化关键词闰土活泼机灵麻木恭敬“老爷”杨二嫂“豆腐西施”“圆规”贪婪尖刻第二课时:深度研读·变化之因活动1:文本细读工作坊聚焦关键句:"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分层解读: 表层:人际关系的疏远(语言描写分析) 深层:封建等级制度的毒害(文化透视) 现实:当代社会是否还存在"厚障壁"?(中考"联系实际"题型预演)活动2:多维对话活动 角色扮演:① 青年闰土VS中年闰土对话设计。
② 记者采访"我"对故乡变化的看法 训练重点: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人物心理(对应中考"人物形象分析题")第三课时:拓展迁移·故乡之思项目1:微写作实践 情境任务:假设闰土的孙子在2024年见到"我"的后代... 写作要求:① 运用至少1处环境对比描写② 包含"希望是本无所谓有..."的化用 (直接训练中考小作文能力)三、评价设计1.表现性评价 微小说评分标准:指标分值核心素养对应得分环境描写的对比运用30分语言建构与审美人物形象的时代延续性40分文化理解主题的哲理性30分思维发展2. 过程性评价批注式阅读作业:要求文中标注5处"对比手法"运用 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学生参与"人物关系分析"的思维质量 3. 中考对接练习 模拟题:"分析文中'圆规'这一称谓的表达效果"(5分) 解题指导:表层(修辞手法→杨二嫂体型特征)深层(社会批判→对市侩习气的讽刺) 四、教学反思1. 核心素养落点验证: 通过"微写作"同时训练语言运用与审美创造能力 "文化论坛"活动实现思维发展与文化理解的融合 2. 中考命题趋势响应: 环境描写作用题(2024河南中考现代文高频考点) 人物形象变迁分析(6分大题常见考查形式) 本设计严格遵循"语言—思维—文化"三位一体的核心素养培养路径,既深度挖掘文本价值,又精准对接中考考查要求,体现"文道统一"的教学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