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docx
6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李爱芳一、教学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1.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词作,积累 “把酒”“琼楼”“婵娟” 等文言词汇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等经典名句,提升古诗词诵读与记忆能力2. 品味词作凝练含蓄、意境优美的语言特色,学习苏轼运用想象、设问、用典等手法表情达意的技巧,提高诗词鉴赏与语言表达能力二)思维发展与提升1. 梳理词作的情感脉络,把握词人从问天到怀人再到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逻辑思维与情感分析能力2. 结合创作背景探究词作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会辩证看待人生中的悲欢离合,发展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3. 展开联想与想象,将词作意境转化为具体画面,培养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三)审美鉴赏与创造1. 感受词作中明月、青天、琼楼等意象营造的空灵澄澈意境,体会中秋望月时的浪漫氛围,提升审美感知能力2. 赏析词人在逆境中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3. 尝试以绘画、仿写等形式再现词作意境或表达个人感悟,激发审美创造能力四)文化传承与理解1. 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及宋词的相关文化知识,感受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
2. 理解词作中蕴含的中秋望月思亲、豁达处世的文化内涵,传承中华民族重视亲情、乐观豁达的文化传统3. 结合传统节日文化,体会古典诗词与民俗文化的密切联系,增强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积累文言词汇与经典名句,准确理解词作大意,把握词人的情感变化2. 赏析词作的语言特色与艺术手法,感受词作的意境美与情感美二)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词作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2. 结合创作背景与传统文化,领悟词作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范读、齐读、个别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词作的韵律美、节奏美和情感美,加深对词作的理解2. 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中秋明月、苏轼画像、词作意境图等资料,播放相关音乐,创设与词作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词作情感3. 问题探究法: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探究词作的情感脉络、艺术手法和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共同分析词作、分享感悟、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 分钟)1. 播放中秋赏月的视频片段,展示中秋相关的图片,如圆月、月饼、家人团聚等,营造浓厚的中秋氛围。
2. 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你们会想到哪些与中秋有关的诗句或习俗呢?” 引导学生回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等诗句,分享中秋赏月、吃月饼、家人团聚等习俗3. 引入课题:“在宋代,有一位大文豪在中秋之夜,望月思亲,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感受词人的中秋情怀二)作者与背景介绍(3 分钟)1. 展示苏轼的画像及生平简介,重点介绍他的仕途经历,如 “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等挫折,以及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帮助学生理解其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2. 介绍词作的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任上所作当时他与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未见,中秋之夜,他望月思亲,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3. 简要介绍宋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名、题目、格律特点等,让学生了解 “水调歌头” 是词牌名,“明月几时有” 是题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的体裁特点三)初读词作,整体感知(10 分钟)1. 教师配乐范读词作,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在课本上标注出不认识的字词和难以把握节奏的句子。
2. 学生自由朗读词作,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尝试划分节奏同桌之间相互听读,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3. 指名学生朗读词作,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教师进行指导和总结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如 “丙辰(bǐng chén)”“琼楼(qióng lóu)”“绮户(qǐ hù)”“婵娟(chán juān)” 等,以及节奏划分,如 “明月 / 几时有?把酒 / 问青天不知 / 天上宫阙,今夕 / 是何年”“人有 / 悲欢离合,月有 / 阴晴圆缺,此事 / 古难全但愿 / 人长久,千里 / 共婵娟”4. 引导学生默读词作,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词作大意,思考: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词人在中秋之夜有哪些情感变化?5. 学生分享初步感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词作主要写了苏轼中秋望月时的所思所感,包括对宇宙奥秘的追问、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豁达感悟四)研读词作,理解情感(15 分钟)1. 探究上阕情感◦ 提问:“上阕中,词人向青天发出了哪些疑问?这些疑问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找出 “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等句子◦ 学生小组讨论,结合注释和个人理解分析疑问背后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这些疑问既表现了词人对宇宙奥秘的好奇与向往,又流露出他在仕途失意时对超脱尘世的渴望,以及对高处寒冷的担忧,体现了他内心的矛盾与迷茫◦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读出词人的疑问、向往与矛盾之情1. 探究下阕情感◦ 提问:“下阕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引导学生关注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等句子◦ 学生自主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写出了月光的移动和词人的彻夜难眠,暗示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表达了词人对离别时月圆的埋怨,进一步抒发了思亲之情;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则体现了词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从思念的愁苦中解脱出来,变得豁达乐观;最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更是将对亲人的思念升华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情感达到高潮◦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阕,读出词人从思念到豁达再到祝福的情感变化五)赏析语言,品味意境(10 分钟)1. 品味关键词句◦ 提问:“词作中有很多精彩的词句,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你们认为这些词句好在哪里?”◦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情感体现、意境营造等方面进行赏析,如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运用想象的手法,写出了词人对月宫的向往与担忧,语言生动形象,情感细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1. 赏析艺术手法◦ 引导学生分析词作运用的想象、设问、用典等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如开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运用设问,引发读者思考,引出对宇宙的追问;“我欲乘风归去” 运用想象,展现了词人丰富的想象力;“婵娟” 一词代指明月,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1. 感受意境美◦ 播放与词作意境相符的音乐,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根据词作描述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构建中秋月夜的画面◦ 提问:“通过想象,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感受到了怎样的氛围?”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想象中的意境,教师总结词作营造的空灵澄澈、宁静优美的中秋月夜意境六)拓展延伸,感悟文化(7 分钟)1. 思考人生哲理◦ 提问:“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中,你们领悟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在生活中,当你们遇到挫折或离别时,会如何面对?”◦ 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我们要学会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以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和离别。
1. 链接传统文化◦ 提问:“除了这首词,你们还知道哪些与中秋有关的诗词或文化习俗?” 引导学生分享其他中秋诗词,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介绍中秋祭月、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习俗◦ 强调: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与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紧密相连,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其中蕴含的精神价值七)课堂小结(3 分钟)1.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词作的情感脉络、语言特色、艺术手法和文化内涵2. 总结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对我们的启示,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3. 再次播放音乐,师生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词作,感受词作的魅力八)布置作业(5 分钟)1. 背诵并默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积累词作中的经典名句2. 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或喜欢的词句,不少于 200 字3. 搜集苏轼的其他词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阅读并体会其创作风格,下节课分享交流4. 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为家人或朋友写一句中秋祝福语,借鉴词作中的美好意象或情感表达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诵读法的运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了词作的韵律和情感,加深了对词作的理解;情境教学法的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了学习兴趣;问题探究法和合作学习法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赏析词作的艺术手法时,部分学生对想象、用典等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结合具体词句进行讲解和引导在拓展延伸环节,由于时间限制,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交流分享不够充分,未能充分挖掘词作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此外,对个别基础薄弱学生的关注还不够,他们在理解词作情感和哲理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加强对艺术手法的讲解,设计更多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增加拓展延伸环节的交流分享时间;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加强对基础薄弱学生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更好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