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虫记》整本书阅读.docx
2页从趣味观察到生命共情——《昆虫记》整本书与阅读教学《昆虫记》作为科学与文学结合的经典,初中生读起来容易被“硬核昆虫知识”劝退,也可能只停留在“看故事”层面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从“趣味探究”“科学思维”“人文共情”三个维度切入,让学生既懂昆虫,又懂法布尔的“虫性与人性”一、课前:用“好奇心钩子”打破“科普书=枯燥”的偏见 提前拍一段校园里的昆虫视频(蚂蚁搬家、蝴蝶停在花上),上课抛问题:“你们知道蚂蚁搬家时怎么‘喊队友’吗?蝴蝶停在花上是在‘吃零食’还是‘打工’?” 再翻出《昆虫记》里的“冷知识”:“法布尔说螳螂结婚后会吃掉新郎,这是真的吗?咱们读完书来破案!” 用“悬念+生活关联”勾住兴趣2. 给“阅读导航仪”而非“任务单”设计“昆虫观察手账”模板,让学生自己选3-5种感兴趣的昆虫(比如萤火虫、蜜蜂、螳螂),记录:它的“奇葩技能”(如萤火虫是“发光刺客”);让你“哇塞”的细节(如蜜蜂筑巢的精准角度);读的时候联想到的生活场景(比如“蚂蚁找食物像极了放学找零食的我”)二、课中:让学生当“昆虫研究员+故事编剧”1. 先“玩透”昆虫世界:从“知识梳理”到“趣味解读” 分组办“昆虫百科发布会”:每组认领一种昆虫,用“脱口秀”“PPT漫画”“情景剧”介绍。
比如讲萤火虫,不能只说“会发光”,要演出来:“大家好,我是萤火虫,白天装温柔,晚上亮灯不是为了浪漫,是为了给蜗牛‘下麻药’,然后吸它的汁——这叫‘温柔的刺客’!” 用夸张的表达让知识点变“活” 搞“昆虫技能PK赛”:列一张“昆虫超能力清单”,让学生投票“最想拥有的技能”:蜜蜂的“建筑大师”(六边形蜂巢超省材料)、蟋蟀的“小提琴家”(用翅膀拉琴)、螳螂的“伪装高手”(藏在叶子里等猎物)讨论时追问:“法布尔是怎么发现这些技能的?他可能蹲在草丛里观察了多久?” 引导关注“科学观察的耐心” 2. 再“读懂”法布尔:从“虫性”到“人性”的共情 对比“课本里的昆虫”和“法布尔笔下的昆虫”:比如学过“蜜蜂采蜜”的课文,再读《昆虫记》里“蜜蜂回家的导航术”,让学生找差异:“课本说蜜蜂勤劳,法布尔说蜜蜂是‘天生的数学家’,他为什么这么写?” 引出“科学观察中的情感温度” 开“法布尔观察日记模仿秀”:选一段他观察蝉的文字(“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让学生模仿这种“带着感情的记录”,写一段校园昆虫观察日记,比如“蚂蚁搬面包屑时,大蚂蚁咬着面包走,小蚂蚁在旁边‘喊加油’,原来它们也有团队精神!” 体会“科学记录不止是数据,还有细节与共情”。
三、课后:让阅读延伸到“生活实践+深度思考”1. “校园昆虫侦探”行动布置周末任务:带着放大镜和记录本,去公园或小区观察一种昆虫,记录它的“行为轨迹”(比如“蝴蝶停在3种不同颜色的花上,停在红色花上最久”),并对照《昆虫记》找相似点:“我观察的蜜蜂和法布尔写的蜜蜂,筑巢习惯一样吗?” 下节课分享“侦探报告”,比写读后感更有成就感2. “昆虫世界的哲学小会”针对书中争议点讨论:“螳螂吃配偶真的是‘残忍’吗?法布尔说这是‘为了后代的营养’,动物的生存法则和人类的道德观能放一起比吗?”“蝉在地下待四年只活一个月,这值得吗?” 从昆虫的生存智慧延伸到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让科学阅读有了人文厚度3. “给法布尔写颁奖词”结合书中细节,给法布尔颁一个“最佳昆虫观察员”奖,颁奖词里要包含:他观察时的“傻事”(比如为了看昆虫,在草丛里蹲一下午被蚊子咬)、他对昆虫的“昵称”(比如称蝉为“歌唱家”)、他让你感动的一句话通过创作,让学生记住的不只是昆虫知识,还有法布尔“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态度关键提醒:别纠结“知识点记没记住”初中生读《昆虫记》,重点不是背会“螳螂的捕食步骤”,而是通过法布尔的眼睛,发现“微小生命的精彩”——让他们觉得“路边的蚂蚁、树上的蝉,都有自己的故事”,从此看自然的眼神多一份好奇与温柔,这才是整本书阅读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