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吉林省2021-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docx
17页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1-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大自然中,悦耳动听的鸟鸣声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愉悦每一类鸟的鸣声都不尽相同乌鸦呱呱叫,山雀的鸣声如嘹亮的哨响,隐夜鸫的叫声则似长笛声般悠扬那么在复杂的背景噪声下,如何识别鸟鸣声?是否存在可以识别每一类鸟鸣的应用程序? 针对上述问题,英国牛津大学的蒂莫帕帕多普洛斯和他的同事,提出了一种能够识别各类鸟叫声的鸟鸣识别算法 一般情况下,自然资源保护论者需要通过定期的徒步旅行或者直升机旅行的方式,对生存在特定区域内的鸟类数目进行统计和总结然而,如果通过音频录制鸟鸣,再将音频转化为物种计数,采用此方法代替旅行统计方式,将使得鸟类追踪的研究变得轻而易举,为研究鸟类种群数目是否下降或者鸟类的迁徙模式是否改变等,带来很大便利 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丹斯托博士称:“鸟鸣极其复杂,这些最简单的声音通常难以分辨,因为它们听起来如此相似。
毕竟我们无法听清远处的,特别是在嘈杂环境中的鸟叫声 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亚洲和欧洲共收录了15种不同鸟类的鸣叫声,包括新疆歌鸲、大山雀、画眉等他们收录的鸟鸣声中混杂了不同的音频环境,如市区公园中较为平缓的背景噪声或者露天市场中密集人群的喧嚣声 如此多样化的混合声音,用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训练过程,通过训练后的机器来选择包含鸟鸣声的音频段尽管鸟鸣声与部分噪声频率相近,影响算法的准确性,但这些学习算法仍能成功地从噪声中区分出鸟鸣声 目前国内福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对于低信噪比鸟鸣识别的算法是将声音信号转化为图像,对图像进行处理得到一串被称作特征值的数字,并用这串数字代替声音进行识别 国外其他研究团队也在致力于研究自己的鸟鸣识别算法,尤其是那些能够识别不同鸟类物种的算法斯托和他的同事正在测试名为Warblr的应用程序,在最佳状态下,Warblr进行鸟类识别的准确度可以高达95%,该数据已经得到巴西一家鸟类鉴定组织的认证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发了一个相似的应用程序,命名为WeBIRD,是针对本地鸟类而设计的美国康奈尔大学鸟类学实验室研发的Merlin应用程序,通过对鸟类的大小、颜色、位置等简单情况的了解,以利于人们对鸟类进行区分。
斯托博士认为,对鸟鸣识别应用技术进行探索的最终目标不仅仅用于识别鸟类,更是想要破译鸟类之间真正的“人际关系”,如果音频能够转换为物种计数,那么我们可以更方便地监测鸟类种群的变化德国动物声音档案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里奥说,类似牛津大学团队提出的鸟鸣识别算法,对研究自然环境是很有价值的摘编自李应编译《鸟鸣识别》)(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自然中,鸟儿的种类繁多,他们的鸣声各有特色,其中很多婉转动听的鸣叫声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精神享受B.大自然中的鸟鸣看似是最简单的声音却极其复杂,它们听起来如此相似,人们一般难以分辨,因此使鸟鸣识别极富有挑战性C.鸟鸣声与不同音频环境的噪声频率相近,因此造成算法的不确定,但这些学习算法还是可以成功地从噪声中区分出鸟鸣声D.自然资源保护论者要对生存在特定区域内的鸟类数目进行统计和总结,一般是通过定期的徒步或者直升机旅行的方式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到目前为止,关于鸟鸣识别算法,国外的研究团队也在努力研究,研究方向是能够识别不同鸟类物种的算法B.斯托和他的同事正在测试名为Warblr的应用程序,在非常理想的状态下,Warblr进行鸟类识别的准确度可以高达95%。
C.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团队针对本地鸟类而设计研发了一个命名为WeBIRD的应用程序,效果与Warblr应用程序相似D.美国康奈尔大学研发的Merlin应用程序需要采集鸟类的大小、颜色等简单情况,以此帮助人们对鸟类进行区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采用通过音频录制鸟鸣,再将音频转化为物种计数的方法,明显比旅行统计方式更加适合鸟类追踪等方面的研究,前提是要有配套的鸟鸣识别算法B.不仅是中国,国外也有许多鸟鸣识别研究团队在利用科技手段致力于研究鸟鸣识别算法,而且或多或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C.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一些地域共收录了15种混杂了不同音频环境的鸟类鸣叫声,并将这个混合音频资料用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D.牛津大学帕帕多普洛斯等人提出的鸟鸣识别算法,能够将音频转换为物种计数,方便监测鸟类种群的变化,得到了德国科学家马里奥的认可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瓷瓶 这时他的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顾林把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0万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顾林接到母亲的催款为开篇,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当年明知瓷瓶是赝品,还是因为当年日子艰难,把“假”瓷瓶送给救命恩人,可见老教授也有自私的一面,这个情节使人物形象具有层次感C.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D.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E.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文本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3)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喷发英武正气 很小的时候,宗璞就开始背诵诗词父亲冯友兰会给她选一些诗,每天早晨背上书包在母亲床前背了再去上学宗璞还读了很多儿童读物,她读过《格林童话》《爱丽斯漫游仙境》,而在小孩子中流行的《七侠五义》《隋唐》《小五义》《水浒》《荡寇志》,她也都读了宗璞甚至还看了不少成人读物,八九岁时就读了《红楼梦》,看到林黛玉死,哭得泣不成声 童年的阅读,尤其是诗词对宗璞的影响是巨大的1944年,15岁的宗璞就写了一篇关于滇池月光的散文并在刊物上发表此后,她开始尝试创作小说1948年,宗璞的短篇小说《A.K.C.》发表在《大公报》上,她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1957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红豆》小说描写女大学生江玫和银行间少爷齐虹之间的爱情悲剧,突现出宗璞在特殊年代对青年爱情观的人文关怀这为宗璞赢得了声誉,也带来了麻烦。
《红豆》被打上“毒草”的标签,她无奈搁笔,直到“文革”结束后,才陆续写了《弦上的梦》《三生石》《我是谁?》等作品 宗璞的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都写到了“文革”在《1966年春夏之交的某一天》中写到很多知识分子被批斗、被迫自杀,对这些人的遭遇,宗璞无疑是同情的,但她自己是坚强的,——她不仅在被批斗和羞辱的巨大痛苦里,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而且还对那个时代发出了尖锐的质疑:“而这一切,是在革命的口号下进行的这世界,以后还不知怎样地荒谬,怎样地灭绝人性!”这就启发和促使我们要在更深的层面去反思那一段历史 有一部作品,对于宗璞来说,这就是她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七七事变”后,一大批教授、学者在战火硝烟中跋山涉水,把西南边陲造就成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的“圣地”宗璞随父亲冯友兰南迁,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当时西南联大毕业学生从军者有800余人,宗璞目睹了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认为“如果不写上这一笔,就是不完整的”滇西战役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次重要战役,十分辉煌,长时间被埋没,被歪曲抗日老兵被审查,流离失所,翻译官被怀疑是特务,他们徽章上的号码被说成是特务编号把这段历史从尘封中磨洗出来”被宗璞视作自己的责任。
小说包括《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四卷从20世纪50年代起,宗璞开始动笔,如今60多年过去,前三卷已陆续出版其中,《东藏记》获得了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一方面,宗璞通过规模恢宏的小说叙事来写抗日战。
